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4月...

更新时间:2024-07-16 浏览次数: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为做好展板讲解,小华整理了易错字词,加点字字形或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jūn)裂      乌(guī)        (guī)缩       (guī)甲 B . (sài)       (sāi)车        闭(sè)         (sài)翁失马 C . (háng)辈    德(xíng)       (háng)列     (háng)行出状元 D . (sòng)     (wò)旋        (yǒng)杂     沟(hè)
  • 2. 阅读回答问题。

    小阳撰写了展板“卷首语”:

    ①自然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②大自然的奇美瑰丽总能给人以享受【甲】那花香鸟语令人心旷神怡;那巍峨高山令人叹为观止;那汪洋大海令人心灵震撼。③大自然孕育滋养了无数生命 , 但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的频繁,空气污染【乙】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导致海枯石烂。④为了蔚蓝的天空不灰暗阴霾;为了茂密的森林不日渐稀疏;为了珍稀的动物不销声匿迹 , 我们不能缄默,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践行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严格落实政府的环保 , 共建美丽中国、美丽世界。

    1. (1) 展板“卷首语”中加点词语运用当的一处是 ____
      A . 周而复始 B . 叹为观止 C . 海枯石烂 D . 销声匿迹
    2. (2) 关于文段中【甲】【乙】两处和画线处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
      A . 【甲】【乙】两处要添上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分别是冒号和顿号。 B . “大自然孕育滋养了无数生命”中“孕育”和“滋养”两词的位置互换更合情理。 C . “践行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中“践行”和“树立”两词的位置互换更合情理。 D . “严格落实政府的环保”后面应该加上“要求”,句子结构才完整。
  • 3. 下面是同学们为倡导低碳生活拟写的标语。你更喜欢哪一则?请说说理由。

    ①愿我们地球的“碳”息越来越少!

    ②减碳,为地球撑起一把绿色之伞!

  • 4. 请根据下图,补全我国计划实现碳中和的规划。

    第一阶段,我国在2030年碳排放达到最高(峰值); ;第三阶段,到2060年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碳排放为零)。

  • 5. 关于个人该不该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八(1)班学生展开辩论。请你作为正方代表批驳反方观点。

    正方观点是:保护地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应该严格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反方观点是:个人低碳起不了大作用,最重要的是要靠国家去行动,就像2023年冬奥会,国家就做得很好。

  • 6. 名句默写。

    《关雎》中以“①”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蒹葭》中“②”两句描写了芦苇的颜色青苍、露水凝结为霜的情状,展示了一幅河上秋色图,点明了主人公追慕意中人的时间和环境。

二、阅读与鉴赏(50分)
  • 7. 古诗鉴赏。

    早梅

    [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①天碧。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②,杳杳③山水隔。寒英坐销落④,何用⑤慰远客?

    【注释】①楚:此处指柳宗元被贬之地水州,古属楚地。②万里赠:捐一枝梅花赠给远方的友人。③杳杳:遥远。④寒英:梅花。坐:此处意为即将。销落:凋谢,散落。⑤何用:用什么。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首联“发”字形象地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给人生机蓬勃的感受。 B . “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喻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 C . 颔联“朔吹”“繁霜”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反衬出早梅不同凡花的风骨。 D . 本诗前四句咏物,后四句议论,首联写梅花的内在气质
    2. (2)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述。
  • 8. 文言文阅读。

    游黄溪记

    柳宗元

    黄溪距州治七十里,由东屯南行六百步,至黄神祠。祠之上,两山墙立,丹碧之华叶骈植①,与山升降。其缺者②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黄神之上③,揭水④八十步,至初潭,最奇丽,殆⑤不可状。其略若剖大瓮,倒立千尺。溪水积焉,黛蓄膏渟⑥。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石皆巍然,临峻流⑦,若颏颔龂腭⑧。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⑨,方东向立。

      【注释】①骈植:并行种植。②其缺者:指缺花叶。③黄神之上:从黄神祠沿溪水溯源而上。④揭水:撩起衣裳涉水。⑤殆:几乎。⑥黛蓄膏渟(tíng):形容溪水积蓄在潭里,像贮了油膏。黛:古代妇女画眉用的颜料。⑦峻流:从高而下的急流,即黄溪。⑧若颏颔龂(yín)腭:山石像脸的下巴和口的上壁,高低不平。⑨鹄:指天鹅。

    1. (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含义的理解或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____
      A . 首句的“南”字意为“向南”,与《小石潭记》“西行百二十步”的“西”用法相同。 B . “殆不可”与“若啸呼”(《核舟记》)中的“状”字都意为“……的样子”。 C . “石皆巍”与“屋舍俨”(《桃花源记》)中的“然”字意思相同。 D . 坐饮食”中的“可”字意为可以,与“潭中鱼百许头”中的“可”字意思不同。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处语句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____
      A .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B .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C .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D . 来若白虹/沉沉无声/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
    3.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鸟赤首乌翼,大如鹄,方东向立。

    4. (4) 《经典常谈》中《文第十三》这一章评价柳宗元“最工游记,他创造了描写景物的新语”。请结合本文内容,仿照示例,感受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景物之美。

      示例:柳宗元擅长写“石”,“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颠领断腭”从视觉的角度,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第二个潭边的石头高大巍峨,高低不平的特点。

  • 9. 班级文学兴趣组为进行“桃文化”研究,搜集到下面文章,请你阅读并参与研究。

    桃之夭夭——桃与桃文化

    苏生文

    桃,原产中国,是中华大地上一种随处可见的极普通的树,开最普通的花、结最普通的果,谁也说不清它在漫漫时空中开了多少次花,结了多少次果。然而,在原始先民的观念里,“人的生命存在所依赖的东西,对人类来说就是神”(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就是这样一种普通的花、普通的果、普通的树,却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含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的“桃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神韵的草木之一。

    一、“园有桃,其实之肴”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考古学家在距今约8000—9000年的湖南临澧胡家屋场遗址、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3000多年前的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中,都发掘出了野生桃核。特别是在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中发掘出的外形完整的2枚桃核和6枚桃仁,经鉴定,和今天的栽培桃完全相同,说明桃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甲骨文中的“果”字很可能就是桃的本字。

    中国较早大量记载桃树的古籍,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肴”的句子。植桃为园,表明当时人工栽培的桃树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在《大雅》中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说明中原等地区的人们已经把桃当作重要的礼品来送,这就是成语“投桃报李”的由来。其他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桃树的记载,说明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都已经遍植桃树了。

    最晚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中国桃树就沿着丝绸之路从甘肃、新疆经由中亚向西传播到波斯,然后再传到印度和欧洲。玄奘《大唐西域记》曾记述关于桃树引入印度的传说:公元1世纪,印度司气特国王迦拟色加当政时,中国商人经常带丝绸制品和各种名贵的水果到印度去经商,其中就有桃。迦拟色加国王隆重地款待了这些中国人,中国人把带来的桃核和其他果核种在了印度。这个故事至今还在印度广泛流传。

    二、驱邪避鬼——桃木

    中国有一个非常古老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在这则史诗般的神话里,夸父舍身化为桃林,成为拯救一个部落的“文化英雄”,这在文化人类学上,被称为“人与其图腾的同一”(弗雷泽《图腾制与族外婚》)。

    进入文明社会,桃木继续作为“象征物”发挥着作用。周人认为桃是他们的“先妣神”(可以理解为“桃树妈妈”“母亲树”),认为自己是桃的子孙。史载周武王伐纣时,为表示不敢自行专断,载着文王的“木主”前行。周人以桃为先妣象征,想必文王的“木主”应该就是桃木做成的。这段记载表明,当时的周人相信,周文王死去后,其灵魂回到了先妣桃那里,并还原为桃。

    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桃木制作人偶,称为“桃人”或“桃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了一组桃人,它们是用一小段桃枝劈成两半,一端削成三棱形,将中间的脊作鼻,两侧用墨点出眉目。

    《太平御览》中记载着一棵名叫“度朔山”的大桃树,生长在“桃都山”上,树上有一只“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在这则记载中,桃木因为最先得到日照,充满阳气,所以是“五行之精”,可以“压伏邪气、制百鬼”(《典术》)。而雄鸡报晓,表明阳气回升,阴气消退,此时万鬼必须立即回到阴曹地府,如有还在外面游荡的,让桃木门神发现了,就会杀死它。所以民间传说,鬼最怕桃木和雄鸡。

    桃木制品“驱鬼除祟”的特性,还衍生出了一些用桃木辟邪的民俗。山东泰安南部地区有一习俗,大人带婴幼儿出行,要折一枝东南方向的桃枝让孩子抱着,以求平安。安徽蒙城,带襁褓中的婴儿出门时,也要备一束桃枝。河南周口,将桃核雕刻成各种小动物形状,然后串成手镯,戴在还不会走路的小孩手上,俗信这样小孩就可避免“被鬼拉走”。

    三、长寿之果——桃子

    桃子是一种适应性强、丰产、且适合于食用的水果。在食物匮乏的时代,桃可以填饱肚子且不容易伤身体的优点(相对于其他常见的水果来说),一向被人所钟爱。所以民间流传着“桃饱李饿”,“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宁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杏一筐”等谚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桃子的功能不断被放大、神化,最终转化成可以使人长寿的“寿桃”、可以使人成仙的“仙桃”,几乎成了长生不老果。

    《山海经》里传说:“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实而赤柎,食之不劳”,开始把桃子和仙果联系起来。托名班固所撰的《汉武帝内传》把仙桃故事搬进了神仙典籍。该书记载:“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帝宫,命侍女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乃止。”

    随着西王母神话的传播和《西游记》故事的流传,桃子逐渐演变为一种“长寿之果”,在民间则逐渐形成了以桃拜寿的习俗。为老人做寿时,或是直接摆上鲜桃,或是用米面等加工成“寿桃”模样、蒸熟后献给老人。

    ——选自《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有删改)

    1. (1) 组长打算印发本文,排版时为了节省纸张,打算把括号中的补充说明(文中划线内容)两类补充说明,阐述你的看法。
    2. (2) 请你根据本文内容,从两个角度推测《桃花源记》开头设置“桃花”景致的文化内涵。
    3. (3) 小组打算写一篇介绍“月”文化的文章。拟定了“静谧优雅——月光下独奏”“思念滋味——月中里低首”“远古遥望——月文化起源”这三个小标题。请你参考本文,合理安排这三个小标题的顺序,并试着进行阐述说明思路,获得小组内的认同。
    4. (4) “甲骨文中的“果”字很可能就是桃的本字”引起了某同学的兴趣,请你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 向这位同学推荐阅读书中某一章节。
  • 10. 文学类作品阅读。

    破冰迎春归

    乔忠延

    ①立春时节,黄河湾。

    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犷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

    ③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

    ④春天门开啦!

    ⑤春天回家吧!

    ⑥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这画面雄壮豪迈,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

    ⑦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河水暖草先绿。紧靠黄河的长旺村,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别看这春色不多彩,不纷纭。没有花开时的五颜六色,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长旺村的春色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

    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那不仅是书页里记载的文字,更是黄河湾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动场景——

    ⑨破冰迎春归!

    ⑩抡起钢钎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

    ⑪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开的冰块,跑上岸去,边跑边喊:河冰破开了——

    ⑫有人紧跟着效仿,不过他那举止更威猛,甩掉棉袄,光着膀子,背起冰块,跑往村里,边跑边喊:春天来到了——

    ⑬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

    ⑭背冰!亮膘!

    ⑮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

    ⑯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在申报项目的这一年,那口口相传多少代的话语需要凝结在纸面。“背冰”好写,“亮膘”则有不同见解。有人写“亮膘”,有人写“亮彪”。不同写法的人,后来握手言和,二者共存。亮膘,亮出健壮肢体!亮彪,亮出彪悍胆魄!踔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

    ⑰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

    ⑱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帻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哈呀,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读懂画面】选文围绕“迎春”风俗着重描绘了哪两个画面?请简要概括。
    2. (2) 【分析思路】小阳同学认为,第⑯段没有直接描写“迎春”风俗,可以删除。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3. (3) 【品味语言】品味第⑧段画线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

    4. (4) 【探寻主旨】文章结尾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联系文章内容、主旨和作者情感表达等具体分析这几种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三、写作(共5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他童年里一个美妙的梦;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他心灵深处的力量;对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高山般坚韧含蓄的父爱;于刘成章来说,那隆隆隆隆的安塞腰鼓,传递着陕北地区刚健雄浑的生命律动。

    你的记忆深处,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事物?它承载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跌入你的怀抱,给予了你前进的力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或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真情实感,能对生活做出有价值的思考或建议,让同学读到你的文章后受到启迪;③书写工整美观;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