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八下·浏阳期中) 班级文学兴趣组为进行“桃文化”研究,搜集到下面文章,请你阅读并参与研究。

    桃之夭夭——桃与桃文化

    苏生文

    桃,原产中国,是中华大地上一种随处可见的极普通的树,开最普通的花、结最普通的果,谁也说不清它在漫漫时空中开了多少次花,结了多少次果。然而,在原始先民的观念里,“人的生命存在所依赖的东西,对人类来说就是神”(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就是这样一种普通的花、普通的果、普通的树,却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含义,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的“桃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神韵的草木之一。

    一、“园有桃,其实之肴”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考古学家在距今约8000—9000年的湖南临澧胡家屋场遗址、距今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3000多年前的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中,都发掘出了野生桃核。特别是在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中发掘出的外形完整的2枚桃核和6枚桃仁,经鉴定,和今天的栽培桃完全相同,说明桃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甲骨文中的“果”字很可能就是桃的本字。

    中国较早大量记载桃树的古籍,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肴”的句子。植桃为园,表明当时人工栽培的桃树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在《大雅》中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说明中原等地区的人们已经把桃当作重要的礼品来送,这就是成语“投桃报李”的由来。其他古籍如《管子》《尚书》《韩非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都有关于桃树的记载,说明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都已经遍植桃树了。

    最晚在公元前2世纪前后,中国桃树就沿着丝绸之路从甘肃、新疆经由中亚向西传播到波斯,然后再传到印度和欧洲。玄奘《大唐西域记》曾记述关于桃树引入印度的传说:公元1世纪,印度司气特国王迦拟色加当政时,中国商人经常带丝绸制品和各种名贵的水果到印度去经商,其中就有桃。迦拟色加国王隆重地款待了这些中国人,中国人把带来的桃核和其他果核种在了印度。这个故事至今还在印度广泛流传。

    二、驱邪避鬼——桃木

    中国有一个非常古老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在这则史诗般的神话里,夸父舍身化为桃林,成为拯救一个部落的“文化英雄”,这在文化人类学上,被称为“人与其图腾的同一”(弗雷泽《图腾制与族外婚》)。

    进入文明社会,桃木继续作为“象征物”发挥着作用。周人认为桃是他们的“先妣神”(可以理解为“桃树妈妈”“母亲树”),认为自己是桃的子孙。史载周武王伐纣时,为表示不敢自行专断,载着文王的“木主”前行。周人以桃为先妣象征,想必文王的“木主”应该就是桃木做成的。这段记载表明,当时的周人相信,周文王死去后,其灵魂回到了先妣桃那里,并还原为桃。

    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桃木制作人偶,称为“桃人”或“桃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了一组桃人,它们是用一小段桃枝劈成两半,一端削成三棱形,将中间的脊作鼻,两侧用墨点出眉目。

    《太平御览》中记载着一棵名叫“度朔山”的大桃树,生长在“桃都山”上,树上有一只“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在这则记载中,桃木因为最先得到日照,充满阳气,所以是“五行之精”,可以“压伏邪气、制百鬼”(《典术》)。而雄鸡报晓,表明阳气回升,阴气消退,此时万鬼必须立即回到阴曹地府,如有还在外面游荡的,让桃木门神发现了,就会杀死它。所以民间传说,鬼最怕桃木和雄鸡。

    桃木制品“驱鬼除祟”的特性,还衍生出了一些用桃木辟邪的民俗。山东泰安南部地区有一习俗,大人带婴幼儿出行,要折一枝东南方向的桃枝让孩子抱着,以求平安。安徽蒙城,带襁褓中的婴儿出门时,也要备一束桃枝。河南周口,将桃核雕刻成各种小动物形状,然后串成手镯,戴在还不会走路的小孩手上,俗信这样小孩就可避免“被鬼拉走”。

    三、长寿之果——桃子

    桃子是一种适应性强、丰产、且适合于食用的水果。在食物匮乏的时代,桃可以填饱肚子且不容易伤身体的优点(相对于其他常见的水果来说),一向被人所钟爱。所以民间流传着“桃饱李饿”,“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宁吃鲜桃一颗,不吃烂杏一筐”等谚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桃子的功能不断被放大、神化,最终转化成可以使人长寿的“寿桃”、可以使人成仙的“仙桃”,几乎成了长生不老果。

    《山海经》里传说:“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实而赤柎,食之不劳”,开始把桃子和仙果联系起来。托名班固所撰的《汉武帝内传》把仙桃故事搬进了神仙典籍。该书记载:“西王母以七月七日降帝宫,命侍女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乃止。”

    随着西王母神话的传播和《西游记》故事的流传,桃子逐渐演变为一种“长寿之果”,在民间则逐渐形成了以桃拜寿的习俗。为老人做寿时,或是直接摆上鲜桃,或是用米面等加工成“寿桃”模样、蒸熟后献给老人。

    ——选自《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有删改)

    1. (1) 组长打算印发本文,排版时为了节省纸张,打算把括号中的补充说明(文中划线内容)两类补充说明,阐述你的看法。
    2. (2) 请你根据本文内容,从两个角度推测《桃花源记》开头设置“桃花”景致的文化内涵。
    3. (3) 小组打算写一篇介绍“月”文化的文章。拟定了“静谧优雅——月光下独奏”“思念滋味——月中里低首”“远古遥望——月文化起源”这三个小标题。请你参考本文,合理安排这三个小标题的顺序,并试着进行阐述说明思路,获得小组内的认同。
    4. (4) “甲骨文中的“果”字很可能就是桃的本字”引起了某同学的兴趣,请你根据《经典常谈》的内容和语言特点 , 向这位同学推荐阅读书中某一章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