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4 类型:期末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今的太平盛世是无数革命先烈用殷红的鲜血和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他们用不屈不_的大无畏精神,铸就了祖国的辉煌;他们用热血为新中国的建立写下了一首____的赞歌,让我们发扬和继承爱国主义精神,以澎湃的激情投入建设祖国的事业中。

    1. (1) 文中加点字“殷”的读音正确的是(   )
      A . yīn B . yīng C . yān D . yùn
    2. (2) 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线
    3. (3) 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 . 引人入胜 B . 心血来潮 C . 悲喜交加 D . 可歌可泣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激情澎湃祖国的建设事业。 B . 让我们发扬和继承爱国主义精神,以激情澎湃建设祖国的事业 C .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澎湃的激情投入建设祖国的事业中。 D . 让我们以澎湃的激情投入建设祖国的事业中,传扬和继承爱国主义精神。
  • 2.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类似这样的凄清和寂寞,就是“雨”给我们民族最早的先辈诗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②我们中国人最早写诗的时候,就注意到了雨,并把它写到诗里面。

    ③“雨”一直是我们中国诗人的老朋友。

    ④比如《诗经·采薇》里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说的就是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回来的时候,正遇见雨雪交加,感到很凄清、寂寞。

    ⑤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雨,很多是属于伤感、悲凉的雨,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苦雨"。

    A . ⑤④③①② B . ①③②④⑤ C . ③②④⑤① D . ③②⑤④①
  • 3. 在贯彻“五育并举”的工作中,学校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特长。小薇从小就喜欢画画,想报名美术小组,可是妈妈却说:“那多耽误学习啊!还是别报名了,有时间努力学习吧。"小薇对妈妈的回应最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 妈妈,参加兴趣小组不会耽误我学习,还能让我全面发展,您就让我报名吧,好吗? B . 我不管,我们同学都报名兴趣小组了,我也要报名! C . 妈妈,我就喜欢画画,你凭什么不让我报名? D . 妈妈,老师教育我们要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你什么也不懂,我的事不用你管!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初夏游张园①

    [宋]戴复古

    乳鸭②池塘水浅深③,熟梅天气④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注】①张园:张姓主人的园林。②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③水浅深:水或浅或深。④熟梅天气:梅子已经成熟的季节。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夏天第一次游览张园的情景。 B . 这首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 C . 第二句中的"半"字用得精妙,准确地写出了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 D . 诗人"醉"不仅是因为饮酒,更是因为陶醉于园内美好的景象。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江革传

        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①,柔之②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父艰③,与弟观④同生⑤,少孤贫,傍无师友,兄弟自相训⑥勋,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⑦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⑧,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眺雅相钦重⑨。眺宿卫⑩,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裙,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

        以革才堪经国,除广陵太守。

     (选自《梁书江革传》)

    【注】①属文:写文章。②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③父艰:父亲去世。④观:其弟江观。⑤同生:孪生兄弟。⑥训(xù)训教和督促勉励。⑦服阕:服孝期满。⑧高第: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⑨钦重:钦佩敬重。⑩宿卫:值夜班。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尝()    耽()  去( 

    2.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柔之深加赏器。

      ②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

    3. (3) 请你结合学过的《孙权劝学》,联系有些同学不认真读书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其原句是:

       

    2. (2) 《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3. (3) 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描绘农村生活场景,赞美古老乡土风俗的诗句是: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春的脚步

    赵丽宏

    ①谁能阻挡春天的脚步呢?该来的时候,她就悄悄地来了。那奇妙的脚步声,响在空气中,响在原野上,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是冰河开裂的声音,是天空飞来的鸟儿欢快的鸣叫声,是流水中鱼儿喽喋,是暖风里花儿吐蕊。

    ②寒风还在呼啸,春天的脚步就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响起。此刻,我窗下的两棵蜡梅正在开花,金黄的花朵吐出一缕又一缕幽香,在料峭的春寒中飘荡。纹开在严寒中的蜡梅,是春姑娘的莞尔一笑,春天的序幕,就在这清新的微笑中被悄悄拉开。

        ③在我的生命中,这是第七十个春天了,人生实在太匆匆!我曾经无数次用文字描绘我看到的春天容颜,记录春天的脚步在我心里留下的回声。在我的记忆中,春天是生命的启迪,是希望和憧憬

        ④关于春天的脚步,在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中,都有不同的记录。我现在还能找到五十多年前的日记。那时,我是一个“知青"在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晚上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窗外北风呼啸,薄薄的被子裹着疲惫的身体,冷得难以入睡,早晨,天蒙蒙亮时,突然被窗外的声音惊醒......

        ⑤我当时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⑥早晨,有人轻敲我的窗户。打开窗户,发现敲窗的竟然是窗外的桃树。风吹桃树,树枝晃动,碰到了我的窗户,枝头的桃花含苞待放,露水在花蕾上闪动,早霞照在花枝上一片玫瑰色的殷红......

        ⑦花枝敲窗,是什么美妙的预兆?……我起床,开窗,让结满蓓蕾的树枝进入我的小草屋。你好,春天,谢谢你用这样的方式来到我的身边。

    ⑧1977年,高考恢复,那一年,我参加了高考。1978年春天,背着行李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报到时,那是做梦一样的情景。那时,眼里看到的、耳畔听到的、心中感受到的都是春天的气息。我们在教室里听教授们讲历史谈文学,在图书馆里尽情阅读世界名著,在教室门外走廊的墙壁上展示新写的诗文。晚上,在宿舍里就着手电筒的微光看书,在半导体收音机里收听大地上的各种好消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每天都让人激动惊喜。我忍不住写诗,写散文,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次,我在两张废纸上写了一首长诗,题为《春天呵,请在中国落户》,抒发了迎来春天的喜悦,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⑨你带着被冬天掠去的一切回来了,广袤的大地上,到处是蓬勃的复苏——

    ⑩在你生气虎虎的前进脚步中,一定会崛起一个青春焕发的中国!

       ⑪一天上午,有同学跑到宿舍里告诉我“快去看,你的一首长诗在报上发表了”我走到文史楼下的报栏前,只见很多人围在那里看。长诗发表在《文汇报》副刊上,很醒目。我在人群外看了一眼,悄悄地走开了。在文史楼后门口,正好遇到当时的中文系主任徐中玉教授,他笑着喊住我,说:“我读了你今天发表的诗,很好啊,写出了我们大家都有的心情。”

    ⑫写这首诗,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时过四十多年,还有人在各种场合朗诵这首诗。想,并不是这首诗写得有多好,而是人们一直心存对春天的钟情和喜爱。

    ⑬这两年,出门少了,坐在书房里读书写作的时间多了。我书房的西窗外,有一棵大树,不管春夏秋冬,树冠总是绿意荡谦,不时有我不认识的小鸟飞到树上呜唱,有时还会飞到窗台上,隔着玻璃窗,睁着亮晶晶的眼睛窥视坐在书桌前的我。人类有树木花鸟作为朋友,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一棵树,一片草地,一声鸟鸣,可以让城市和乡野失去边界。我喜欢凝视着窗外的绿荫,默想我的心事。

        ⑭春天的脚步,依然如期而至,在我的心里激荡起奇妙的回声。深藏在心中的很多念头在春天的脚步中萌动了,苏醒了。那是对生命的思索和期望,如梦中之梦,是无羁的奇思,是孩童一般纯真的幻想。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写成了长篇小说《树孩》。一裸生长了一百年的黄杨树,在我的小说中有了智慧和灵性,他在一场山火中死里逃生,被雕刻成一个可爱的孩童,开始了奇异的流浪和探索,树孩在世间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爱,也见识了大自然对生灵无微不至的关照,树孩的流浪,止于重返大地的春天,在春的脚步声中,树孩在解冻的泥土中生根长叶,又变成了一棵年轻的树。

        ⑮小说的尾声,是一只黄鹂在树上歌唱。且让我用这歌声为这篇短文结尾吧:这生生不息的大地,让我们一起为生命歌唱。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2月7日)

    【注】① (shà zhá)拟声词,鱼、鸟等吃东西时发出的声音。

    1. (1) 通读全文,按照文章思路,给下列选项排序。
      A . 参加高考,入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B . 在生命的第七十个春天看蜡梅开花 C . 坐在书房观听窗外小鸟活动,春的脚步激荡心灵 D . 成为一名“知青”,在崇明岛“插队落户”
    2. (2) 在下列横线内填写文字,按顺序概括作者记忆中所见或描绘的春天容颜。

      ①   →②→樟树绿意荡漾,小鸟鸣唱窥视→③

    3. (3) 作者说“记录春天的脚步在我心里留下的回声”。下列对其中"我心里留下的回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在《文汇报》副刊发表的长诗《春天呵,请在中国落户》,时过四十年依然被朗诵,在于引发了朗诵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B . 春天的脚步在我一开窗时便进入我的小草屋,让我的内心感受到春日的希望,感激春的到来。 C . 书房西窗外的绿意荡漾的大樟树和小鸟鸣唱,让我对春日甚是喜欢,在默想中憧憬。 D . 我写成的长篇小说《树孩》,树孩的流浪止于重返大地的春天,意在表达我对春天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赞美。
    4. (4)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善于舍弃

    ①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中善于舍弃。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和熊掌都能得到,当然是最理想的,但这种可能往往是最小的。一般情况下需要在鱼和熊掌中做。出选择,即使仅得到鱼,也是一种成功;如果哪一个都不愿舍弃,盲目地追求鱼和熊掌“二、者得兼”,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那才是悲剧。

        ③舍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④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有时由于食物不足,两只幼鸟就,会"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在崖下。金雕妈妈面对饿死两.只幼鸟还是保全一只幼鸟的现实,别无选择,只能容忍这种残酷的“舍弃”。东北狼被猎人。的铁夹夹住后,面对断腿和丧失生命的两种选择,毅然把被夹的那条腿咬断然后逃生:东北狼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存了生命。

        ⑤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和教学。在研究和教学中,他发现自己有创作科幻小说的天才,于是他对自己做出·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不大,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但我可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毅然告别了大学课堂和实验室,回到家里,专门从事写作。

        ⑥阿西莫夫这一聪明的舍弃,成就了他一生创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辉煌业绩,也为他赢得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的荣誉称号。舍弃有时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忍受一时的痛苦,就有可能招来终生的痛苦。阿西莫夫当时选择舍弃自己朝夕相处的实验室和讲台内心无疑是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他挺住了一时的痛苦,才成就了后来的大业。不做出舍弃,那可能会造成阿西莫夫终生的痛苦和悔恨,也是世界的一个遗憾。阿西莫夫聪明的舍弃,是他本人的幸福,也是读者和世界的幸运。

        ⑦阿西莫夫的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你本来在某些方面没有优势,却一再地坚持,总想将弱势变成优势,就很有可能一事无成。舍弃自己的短项,是为了强化自己的长项,从而让自己更接近成功的目标。

        ⑧在人生征途中,有迂回曲折的坎坷,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面对挑战和机遇,需要你慎重思考,该舍弃时就舍弃,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了一片森林。

    1. (1) 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的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舍棄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B . 我们要善于舍弃。 C . 强化自己的强项。 D . 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了一片森林。
    2.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 . ⑤-⑦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举出阿西莫夫聪明地舍弃并取得成功的事例,然后从舍弃需要忍受痛苦才能取得成功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扬长避短可以走向成功的结论。 C . 文章第⑧段中“不能为了一棵小树而放弃了一片森林”,语言形象而生动,令人深思。 D . 文章告诉我们为了个人利益,舍弃集体利益,这是有价值的,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节俗,赛龙舟往往被视为“救屈原”的象征。南朝《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但自隋朝开始,就不断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怀疑。到了现代,闻一多在《端午考)等论文中,认为赛龙舟是以龙为图腾的古代越民族,在年复一年的竞渡活动中形成的。

        ②而随着社会发展,龙舟的“龙”成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象征。鼓声起,龙舟发,人们通过这些活动,传达着一个共同的朴素愿望:期盼未来的美好生活。崇尚集体协作的龙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粘合剂”,将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集聚在共同的文化轨道。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6月2日)

    【材料二】

        ①去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24节气串起的倒计时环节中,一个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龙头带着水花浮出水面,这正是广东龙舟雕刻工作室张伟潮的龙头作品。雕龙头是一项非常细致复杂的工作。手工制作龙头需要经历选木、开料、勾画、雕刻到打磨、拋光、裱漆等十多道繁琐工序,花费的时间短则一周,长则十来二十天,但是前期的功夫常常要几个月,甚至几年。

        ②2020年,“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申遗成功,张伟潮成为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他说:“龙舟技艺并非一时一刻可以学会的,但是要对龙舟产生兴趣。从小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认同,这才是我们的根和魂。

    (摘编自《潇湘晨报》2022年6月1日)

    【材料三】

        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且它的出现比屈原所处的年代要早得多。《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

    爱英21:42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摘编自《淮南日报》2022年6月1日)

    1. (1)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隋朝时期开始,就不断有人对赛龙舟被视为“救屈原”的象征这一观点提出怀疑。 B .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节俗,其中“龙”在社会发展中,成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象征。 C . 手工制作龙头从前期准备到最终完成,需经历十多道工序,短则一周,长则十来二十天。 D . 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龙舟文化出现的时间早于屈原所处的年代。
    2. (2) 请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龙舟文化有哪些内涵。
四、名著阅读(10分)
  • 10. 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他用一种明畅朴素的叙述笔调,写出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画面和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 B .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是美国的科幻探险小说家,被誉为“科幻时代的预言家”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C . 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是:奋斗三年挣钱买了车——被十几个大兵抢了车:卖骆驼又攒了买车钱——被孙侦探抢了买车钱;结婚后靠虎妞买了车——最后为下葬虎妞卖了车。 D . 《海底两万里》的创作借助了新颖、奇特的想象,海底森林狩猎、人鲨大战、南极圈突破大冰盖情节均体现了这一特点。
  • 11. 读书时,圈点和批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请阅读《骆驼祥子》片段,给划线句子做批注。

    脚好了之后,他敢跑了。这使他非常的痛快,因为别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儿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

  • 12. 请你在阅读《海底两万里》后,以最后返回陆地的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的身份,给其亲密朋友小艾写一封信,根据作品内容向他介绍尼摩船长其人,不少于100字。
五、写作(50分)
  • 13. 邓稼先那个始终站在研究第一线,昼夜计算筹划的身影,令人敬佩:阿长那个虽然不识字却拿着《山海经》给鲁迅的身影,令人感激:老王那个重病缠身,临死前给杨绛送香油和鸡蛋的身影,令人心生怜悯;父亲那个用大半辈子,一块砖一片瓦修建新台阶的身影,令人感动.....请以“那身影,           ”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②自选角度,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书写工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