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长寿区八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联考...

更新时间:2024-07-22 浏览次数: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 1. 毕加索创作了由少女、和平鸽、橄榄枝构成的《少女与和平鸽》,借此表达了对和平的祈愿。对这幅画体现的思维形态认识正确的是(   )

      ①在感觉、直觉、表象的基础上,触及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形象特征

      ③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反映认识对象,体现了思维的能动性

      ④以基本单元形象性、运行方式想象性、思维表达严谨性为特征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2. “新质生产力”是2024年全国“两会”热词。以下关于甲、乙、丙、丁的论断或推理分析正确的是(       )

    甲:新质生产力是更高科技、更高效能、更高质量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乙:只有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才能构筑起科技自立自强的不倒长城。

    丙: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还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丁:新质生产力都是先进生产力,所以,有些先进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

    ①甲在给新质生产力下定义时,犯了定义过宽逻辑错误

    ②乙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

    ③丙的论断是真的,要求两个支判断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

    ④丁的推理属于性质判断换位推理,遵循了逻辑思维规则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3. (2024·汕头模拟) 下列表述与逻辑分析对应正确的有( )

    序号

    表述

    逻辑分析

    西方国家结构形式包括单一制、联邦制和邦联制。

    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错误

    2023年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

    联言判断省略了联结项

    小张肯定小李的方案,小李肯定小林的方案。

    “肯定”关系为非传递关系

    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有些诉讼不是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不符合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4. (2024高二下·宜丰开学考) 《孙子兵法·兵势篇》提道,一般的作战方法都是以“正”兵会合交战,然后利用“奇”兵辅助,出奇制胜。所以,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术就繁复多样,就像天地的变化一样,无穷无尽,又像江河一样,永不枯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从思维形态的角度看,“像天地、江河”体现形象思维基本单元的形象性

    ②从思维产生的角度看,《孙子兵法·兵势篇》中的战争谋略源于古人的智慧

    ③从认识发展的角度看,经历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完成了对事物的认识

    ④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善于出奇制胜者坚持了辩证思维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5. (2023高三上·五华月考)  在音乐艺术里,旋律就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其中各音的时值不同、强弱不同、高低不同等。对音乐旋律的构思,既要分析各个要素,又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结起来,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具有感人力量的音乐作品。这说明(  )
    ①事物都是由它的各个部分、关系、属性构成的
    ②事物都是由它的若干变化发展阶段内在联结而构成的
    ③只要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就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④人们认识事物时,既要对其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又要从整体上综合把握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6. 下列对漫画《有些人感叹水滴的力量,却忽略了水滴的坚持》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看到了事物发展的质变,忽略了其量变

    ②看到了事物发展的量变,忽略了其质变

    ③启示我们做事情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④质变必定都是由数量的不断增加引起的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7.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领导工作的方法时强调,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要一以贯之地贯彻。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这一论述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

    ①量变比质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只有事物数量的不断增加才能引起质变

    ③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

    ​​​​​​​④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8. (2024·梅州模拟) 近期,研究人员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块用废塑料制成的肥皂。塑料和肥皂在质地、外观以及使用方式方面几乎没有共同之处,但聚乙烯的化学结构与用作肥皂化学前体的脂肪酸惊人地相似,意味着可将聚乙烯转化为脂肪酸。这将启发人们在未来开发出更具创意的塑料升级循环路线。废塑料变身肥皂( )

    ①借助了逆向思维,对塑料的功能反向性思考

    ②运用了联想思维,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③立足了创新思维,实现更具创意的塑料升级回收

    ④运用了超前思维,聚焦目标以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9. 某地提出将口袋公园建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坚持集绿化、美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理念,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将每年需花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集中整治清理的废弃地、边角地等进行改造绿化,变成精致小巧的“口袋公园”,让居民转角即遇见“美”。城市“边角料”变成“口袋公园”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对事物结构顺序进行反向思考,可以发现事物未被我们认识的新功能

    ②创新思维的思路具有多向性,要善于从不同的方向思考和解决问题

    ③事物都处在因果关系的链条中,由果溯因比由因到果更能实现创新目标

    ④逆向思维应当合“理”,要立足本地实际,遵循客观规律,做到因地制宜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0. 4年是新中国植树节设立45周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据此完成问题。
    1. (1) 近平总书记强调,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党的号召下,全国人民坚持植树造林,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成就举世瞩目。由此可见(     )

      ①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③建设生态文明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④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建设美丽中国职能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 (2) 自建国以来,我国就一直大力提倡植树造林。1978年启动的西北、华北、东北“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其预期建设周期从1978年到2050年,历时长达73年。为了治理沙患,建设者们探索出多种治沙方法:采用乔灌结合和草木结合的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探索“光伏治沙”的妙招,成功实现了太阳能发电和种草治沙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治沙效果。“三北”防护林治沙增绿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体现在(    )

      ①发挥聚合思维的畅想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方案

      ②运用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

      ③积极运用超前思维,把握治沙增绿未来的发展趋势

      ④推动思维正逆互补,超越客观条件进行突破性创新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1. 建筑师在盖房时可以对照设计图,教师备课可以看各种参考书,所以,学生在考试时可以看教科书及相关材料。这个推理(        )

       ①把握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探求了事物现象间的规律性关系

    ​​​​​​​  ②运用了创造性思维,举一反三,利于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③前提与结论间联系是或然的,需要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

    ​​​​​​​  ④犯了机械类比错误,未能抓住前提与结论间共同的本质属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2. 为了研究舒马曲坦(药品)对某种疾病的治疗效果,科研工作者进行了对比实验(如下图)。下列对该实验运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分析正确的是(       )

    ①该实验运用了求同求异并用法进行逻辑推理

    ②该实验排除了药物以外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③该实验搜集的数据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起点

    ④该实验运用的逻辑推理方法不具有保真性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3. 沉没成本效应的原始定义为“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这一定义强调的是金钱及物质成本对后续决策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家们为沉没成本效应提供了一个解释:原来与获得和已经拥有的东西相比,人们更在意的是损失,但损失的背后是更大的损失。这说明了(       )

    ①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要积极推动矛盾向同一方向转化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范围

    ③度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要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度”

    ④运用矛盾分析法,用超前思维认识事物发展动态过程

    A . ①④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③
  • 14. 航天局认为优秀宇航员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丰富的知识;第二,熟练的程度;第三,坚强的意志。现有至少符合条件之一的甲、乙、丙、丁四位优秀飞行员报名参选,已知:①甲、乙意志坚强程度相同;②乙、丙知识水平相当;③丙、丁并非都是知识丰富;④四人中三人知识丰富,两人意志坚强,一人技术熟练。航天局经过考查,发现只有一人完全符合优秀宇航员的全部条件。他是                                                        (  )
    A . B . C . D .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立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

    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等要求,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大决策。2020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2021年2月,省政府印发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项推进行动计划方案》。

    三年来,自贸试验区坚持以“计划方案”为指导,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激发了制度、开放、产业、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五大领域的深层次“变化”,形成了一批具有安徽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截至2023年底,累计形成19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2项为全国首创,1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2023年全国创新案例,初步实现了国家赋予安徽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下一步,安徽省将在全面总结各地自贸区建设经验基础上,继续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以更大力度深化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培育主导产业等七大提升行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

    1. (1)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知识,阐释创立自贸区在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 (2)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如何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九部分。

    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真抓实干做好2023年重点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好既定目标任务,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材料二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 3月5日开幕。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最后一次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在起草阶段,总理作为报告人提出总体要求,然后由起草组进行调研写作,形成初稿。第二阶段是修改完善阶段,初稿在这一阶段至少要通过四道关卡:第一关是送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修改;第二关是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顺利通过这一关,稿子就成了征求意见稿;第三关是征求中央地方、党内党外、专家学者、普通百姓、网民等各界人士代表的意见,汇总所有人的意见后再进行修改;第四关是改好的征求意见稿,再送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第三阶段要经过人大会议的审议。整个过程大概是两到三个月。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坚持稳中求进,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超前思维的方法知识,分析国家部署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2. (2) 结合材料二,说明《政府工作报告》的产生过程运用了哪些创新思维方法。
  • 17. 材料一    在饱览美景的时候,人们少不了用手机、相机跟大自然合影,用照片定格视野中的美好。在没有摄影的年代,要想留下图像,就得靠绘画了。在过去,中国的山水画就是古人与大自然的合影。

    中国山水画在魏之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魏晋之后,人物逐渐变成山水画中的点景。画家常将这些“小人物”置于深山空谷之中,或清溪幽涧之旁,或居或游,或耕或读,或樵或渔。至此,典型的中国山水画,就具有了“大山水、小人物”的特点,且山水与人物融为一体。

    这样的山水画作品,提供了多重欣赏角度。既可以远观,像用广角镜头那样看全景,感受山川的壮丽;也可以聚焦画中人物,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可以拿放大镜对着局部画面,揣摩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衣着,以及草木和建筑的细节。

          材料二 典型的中国山水画具有“大山水、小人物”的特点,

                    隋朝画家的《游春图》具有“大山水、小人物”的特点,

                          所以,隋朝画家的《游春图》是典型的中国山水画。

    1. (1) 从材料一中对中国山水画的描述中找到一个复合判断,并说出其类型。
    2. (2) 分析材料二的三段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3) 运用辩证思维的有关知识,从材料一中找出一例,具体说明文章作者是如何阐述中国山水画的特点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