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 1. (2024八下·唐河期末) 阅读下面语段, 回答问题。

    本期的阅读之旅,我们在阿来的笔下化成一滴水流经丽江看五彩斑lán( )的古城风光;在梁衡的带领下我们目睹了至柔至和的水被压迫后竟变成怒不可è( )的壶口瀑布,它的雄浑壮美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高峻奇美的各拉丹冬雪山,令人眼晕( )的冰塔林,共同演绎( )着长江的故事;我们跟随文学天才的大旅行家马克·吐温拾( )级而上,感受勃朗峰的威严瑰奇。一篇篇优秀的游记给我们带来。难怪作家徐迟要说:“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

    1.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yūn duó shè B . yùn yì shè C . yūn yì shí D . yùn duó shí
    2. (2) 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五彩斑 lán                  怒不可è

    3. (3) 画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2. (2024八下·唐河期末) 下面是小文学习本学期古诗词的感悟,请你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帮她补充完整。

    古诗词博大精深,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 《关雎》中“①,② ”传递出主人公的长夜无眠、思念绵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③,④”凸显出诗人的崇高理想、忧国情怀: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⑤,⑥”所描绘的山光潭影尽显禅院环境的清幽,使人俗念消除净尽; 《卜算子·咏梅》中“⑦,⑧”写出梅花遭遇挫折却香气不改的精神,使人心胸正气浩然。

  • 3. (2024八下·唐河期末) 在本学期举行的“书香伴我成长”演讲比赛中,同学们纷纷撰写演讲稿。下面是小语同学演讲稿的开头部分,请你模仿前面的句式续写句子。

    高尔基曾经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像一把梳子,可以梳理杂乱的思绪;    ,    

  • 4. (2024八下·唐河期末) 八(1)班开展“‘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 (1)  任务一: 探“和”之义

      同学们搜集到几则材料,对材料中“和”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材料一: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材料二: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 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 千万其心和如一, 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 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 好斗争, 故云不和也。

      ——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材料三: 和者,无乖戾之心; 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A . “和”是君子的做人准则,不盲目附和,不争名夺利。 B . “和”者,没有攀比、挑剔、刻薄之心。 C . “和”是天下最通达的道理。做到了中和,天地的作用就到位了,万物就健康成长了。 D .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需要苟同于对方。
    2. (2) 任务二: 寻“和”之用

      小语搜集到几则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则并简述理由。

      A . 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贵,万事顺 B . 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C . 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美人之美, 自能和谐 中国 和为贵
    3. (3) 任务三: 阐“和”之慧

      同学们收集了关于“和”的公益广告(右图),仔细观察这则广告,请结合画面内容简要阐释它是如何凸显“中国梦和为贵”这个主题的。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 5. (2024八下·唐河期末) 阅读下文, 完成问题。

    新安喊河

        ①我终于看到了日思夜想的黄河。

    ②大巴车经过无数次的徘徊和犹豫之后,过了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最后驶进个不知名的山窝里。

    ③下了车,入住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按照游览指示牌登上了观看黄河的制高点。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看黄河,激动之情可想而见。在我的印象中,7月底的黄河,大抵是怒浪连天、殷雷轰轰吧,但眼前的景象完全是另一种境况。从此岸到彼岸,虽然宽阔,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大面积龟裂的河滩,暮色之中,只在远远的地方,看见一条微微发亮的暗灰色的丝带,蜿蜿蜒蜒地向前方延伸着。

    ④没有看到黄河跃马扬鞭、一日千里之盛景,却并没有影响我内心第一次见到黄河的欣喜与激动。冲着群山,对着眼前宽阔而又空旷的河谷,我双手卷起,拢在嘴边,大声喊着”黄河,我来了!”喊声一跃而出,冲入浓重的暮色中,夜色将它们卷起,扔下山坡,又抛向河谷,瞬间炸裂,一分二,二分三,三分万千,然后又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调和,混音,编排,但从群山之间那无法目及的黄河源头又隐隐传来经久不息的回声,“来了,来了,来了, 了,了……”

    是夜,伫立窗前,微微的山风里浸满了黄河质朴、浑厚的气味,深吸一口,便似有母亲在侧守护,不觉间睡意袭来,很快便沉沉入梦了。

        ⑥第二天清晨,沿着昨天晚上的线路,我再次开始接近黄河,亲近黄河。

        ⑦“黄河, 我来了! ”

        ⑧“母亲, 我来了! ”

    ⑨迎着从黄河故道里升起来的晨风,我扯开嗓门,面对着叠叠群山,面对着温柔、平静、恬然的黄河,尽情地呼喊着。黄河一定是懂我的,不然,也就不会有层层的回声,一浪接一浪地从河谷里涌过来,入了我的耳膜,温暖着我的心房,也润湿了我的眼睛。

    ⑩此处是“望江亭”。明明是“望河亭”,偏偏上书“望江亭”,江河迥异,颇有些煞风景之嫌,但确实是俯瞰黄河的绝佳去处。

    ⑪向东望去,便是空旷的河谷,两侧的山峦并不高,黄河却被它们紧紧地夹在中间,显得是如此之温顺,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与学生时代接触到的古诗词中关于黄河盛大磅礴的描写截然不同。黄河流到这里,左侧的山脉越来越瘦,越来越小,最后就像一条龙的尾巴,忽不见了踪影。黄河正在两山之间向前奔跑,刚出龙尾,群山自觉为她闪开了一片宽阔的舞台,没了束缚,她便一个打转,向右侧散开,豁然而来的自由让她喜不自禁,在这里回旋,起舞,一次又一次地亲吻着四围的群山,冲击着山与山之间狭长的谷地,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龙爪,牢牢地掌控着这一片山水。虽然此时河水已经干枯,河床裸露,但是我能感觉出曾经的壮阔与雄伟。

    ⑫在接下来的几日里,我始终心怀悸动,不断地挑战着晨光与夜色,在完全陌生不知名的一片深山里,一次次地接近这条让我日思夜想的母亲河,却一直未曾接近!我多么渴望能够走到黄河边,双手掬起一捧黄河水,感知母亲河的温度,亲吻母亲河的肌肤,用心感受母亲河的温软。

    ⑬可我却遇到了一块巨大的黄河石。这块黄河石竖立在通往古渡口小路的路旁,足足有4米之高。石头的外边缘中间处,有一明显的凹陷,凹陷处恰如脖颈,上为狮头,下为狮身,整个石头恰似一个低头沉思的雄狮,静静地守在黄河岸边。一道道岁月的流痕记载了黄河数以亿万计的冲刷与抚摸。

    ⑭古渡口,几艘渡船像一个个弃儿,孤寂落寞地被禁锢在河泥里。河泥是那么柔软、细腻,像母亲的目光。由于渡口与河底之间的巨大落差,我甚至无法触摸到河底金黄的河泥。我不得不叹了口气。

        ⑮“黄河,母亲,我还会再来的!”有人带头高喊了起来,然后很多人也开始喊着,喊着。

    ⑯虽然没有浊浪的回声,但是有黄河风渐渐聚拢起来,越来越大,越来越强,将河谷的回声聚在一起,一阵阵地回送过来,撞击着我的心脏。我似乎听到了黄河深沉又深情的回音,她一定是在说,我等你!这是一个母亲与孩子的约定。我要珍藏这份约定,她会给予我前进的力量。

    (作者: 肖龙。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 (1) 请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脉,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登制高点观看黄河→①→②→③→河底触摸 河泥受阻→④

    2. (2) 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是夜,伫立窗前,微微的山风里浸满了黄河质朴、浑厚的气味,深吸一口,便似有母亲在侧守护,不觉间睡意袭来,很快便沉沉入梦了。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②黄河流到这里,左侧的山脉越来越瘦,越来越小,最后就像一条龙的尾巴,嗖忽不见了踪影。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 (3) 本文跟梁衡《壶口瀑布》同为描写黄河的篇目,但却各有侧重,试从描写内容方面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
    4. (4) 通读全文,分析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6. (2024八下·唐河期末)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 完成问题。

    【文本一】

    文化自信“三喻”

    ①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博物馆一票难求,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历史:从《战狼》到《长津湖》,电影院人头攒动,一年近百亿的票房堪称奇迹……这只是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

    ②文化何以自信?有三个比喻,值得沉思。

    ③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④对于我们,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⑤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提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⑥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划定时代的价值航标,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流淌于历史与现实的精神潜流。奇伟瑰丽、高迈超绝,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⑦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⑧对于中国,历史之船已经驶入“世界历史”的广阔海洋,“文化的对话”成为必然和必须。一方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也要以中国文化丰富人类文明的基因库。不拒众流、扬帆出海,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⑨河、山、海,是“应然”境界,“实然”却常遇尴尬。或是矮化、僵化传统文化,解构、消减革命文化,截断了河流的脉络:或是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进来”也不“走出去”,封闭了海洋的疆界。复兴之路上,增强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

    ⑩“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文本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的中华民族,在5000年漫长的历史积淀中所形成的悠久、优秀的中华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此次北京冬奥会上处处可见、大放异彩。篆刻与汉字巧妙融合,飘逸灵动的冬奥会徽“冬梦”“飞跃”应运而出; 国宝大熊猫与传统红灯笼华丽转身,软萌可爱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呈现眼前; 自然历史文化与冬奥场馆交相辉映,“中国元素”在冰丝带、雪飞燕、雪游龙等冬奥场馆中显露英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同心国玉璧、西汉长信宫灯、青铜礼器等传统元素也被植入奥运奖牌、火种灯、火种台的设计之中,这些“中国元素”的出镜,让人不禁大呼,这就是中国人的奥运,是独具中国味的盛会,它们承载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1. (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文本一的中心论点是“文化何以自信”。 B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 C . 文本一③至⑧段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严密。 D . 文本二加点词“唯一”表明世界上只有中华民族未曾中断过文明,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E . 文本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中国元素”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 (2) 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 (3) 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在谈文化自信,但在论述时各有侧重,请结合两个文本作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14分)
  • 7. (2024八下·唐河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 生物之息相吹也                         去六月息者也 B . 《齐谐》者, 怪者也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 C . 化而鸟                                 坻、为屿 D . 天之苍苍                                 两鬓苍苍十指黑
    2.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 (3) 《庄子》之文善用比喻,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成语,如比喻仕途得意,可用本文的成语“”来表达,比喻前程远大,可用本文的成语“”来表达。
    4. (4) 庄子的作品往往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5. (5) 请结合下面链接材料内容,简要说说李白借助大鹏形象表达怎样的感情。

      链接材料: 《上李邕》 (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 8. (2024八下·唐河期末)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 完成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1. (1) 请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回车叱牛牵向北”。
    2. (2) 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四、名著阅读(4分)
  • 9. (2024八下·唐河期末) 请从下面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 (1) 小语的弟弟刚刚升入初中,难以适应难度较大的课业,即使经常熬夜学习成绩也没有提高,小语送给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成长之书”。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选取其中两个典型事例来说明小语送给弟弟这本书的原因。
    2. (2) 学校开展“名著推荐墙”活动,要求同学们将所读名著推荐给其他同学。请你为《经典常谈》写一段关于整本书的推介词,向你的同学推介这本书。
五、作文(50分)
  • 10. (2024八下·唐河期末) 花开有声文学社正在开展“与书同行”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请任选一个题目,写一篇文章,在读书会上分享。

    题一:请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自己在初中阶段的读书生活。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600字;

    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题二:请以“书香,伴我成长”为题目,写一篇讲演稿,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 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