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

更新时间:2024-07-24 浏览次数:1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文字运用(18分)
  • 1. (2024七下·余杭月考) 探寻中华文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人间芳菲四月天。“神州十八”发射成功,“神州十七”乘组安全返回。两千多年前,屈原在《天问》中幻想(lǎn)____月九天,两千多年后,中国航天员驻足太空。航天圆梦离不开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xiè)____努力。中国航天人的梦想很近,抬头就能看到;中国航天人的梦想又很远,需要(A.qì B.qiè)而不舍地跋涉才能到达。他们执着索的精神,令人(A.qīn B.qìn)佩!

    1. (1)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①(lǎn)月九天 

      ②不(xiè)努力

    2. (2) 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而不舍(A.qì B.qiè) 

      ②令人佩(A.qīn B.qìn) 

    3. (3) 探,本义是摸取。甲骨文的“探”字形就像是一只手在洞穴里必有所求地摸索。根据字义,为“探”字选择对应的甲骨文( )。

  • 2. (2024七下·余杭月考)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宣传组用对联表示祝贺。请你根据上联帮助宣传组选择最恰当的下联,并抄写在格子里。

    上联:半载巡天追月斗

    下联:____

    A . 绮梦飞天入火星 B . 千钧国器访深空 C . 三英逐梦立功勋
  • 3. (2024七下·余杭月考) 小组成员分类收集“探索”诗文,交流阅读感悟。请你填写表格中的空缺处。

    探索

    古诗文素材

    抒情/启思/言志……

    自然

    不畏浮云遮望眼,①

    (王安石《登飞来峰》)

    为看得远,誓要站得高!

    政入万山围子里,②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山外有山,切莫掉以轻心。

    ,④

    (陆游《游山西村》)

    迷途之境有转机。

    人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巾帼英雄,报国卫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敢于攀登,才能欣赏最美的风景。

    小结:探索,向外看见自然,向内看见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让我们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害怕孤独,因为虽然“有约不来过夜半”,你依然可以寻得“⑧”(赵师秀《约客》)的独得之乐。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害怕不顺,因为即使我们成了“落红”,却依然可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继续追寻人生的美景。

  • 4. (2024七下·余杭月考) 仿写句子。

    中华文脉气韵悠长,蕴含在屈原投身汨罗前满腔忧愤的诗篇《离骚》中,蕴含在司马迁甘愿受刑后字字泣血的巨著《史记》中,蕴含在,蕴含在苏轼政治失意仍欢饮达旦超然通达的《水调歌头》里……字字珠珠,流淌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二、阅读(52分)
  • 5. (2024七下·余杭月考) 名著阅读;读名著,探究学习方法
    1. (1) 【学会批注】下面是一张读书卡片,请你根据要求完成批注。

      摘抄

      批注

      那些灰冷的冰,微动的树影,惨白的高塔,都寂寞的似乎要忽然的狂喊一声,或狂走起来。就是脚下这座大白石桥,也显着异常的空寂,特别的白净,连灯光都有点凄凉。他不愿意再走,不愿意再看,更不愿意陪着她,他真想一下子跳下去,头朝下,砸破了冰,沉下去,像个死鱼似的冻在冰里。

      ——《骆驼祥子》

      从修辞手法或描写角度对摘抄的内容作赏析性批注。

    2. (2) 【学会跟帖】同学们对尼摩船长是罪人、暴徒还是勇者,争论不休,在微信群聊中纷纷跟帖。请你结合《海底两万里》相关内容,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校园贴吧

      讨论

      话题

      “是一个罪人,是吧?”尼摩船长说,他的唇边露出一丝高傲的微笑。“是的,也许是一个人类唾弃的暴徒!”

      ——摘自《神秘岛》

      跟帖

  • 6. (2024七下·余杭月考) 现代文阅读;读推文,感悟探索之要

    探险家与骆驼

    余显斌

    叮咚,叮咚——驼铃如水,在沙漠响起。一只驼,在沙漠里缓慢地走着,背上驮着被毯,还有水囊和食品。它的后面,跟着一个人——探险家。他们从家里出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明显的,驼已负伤。

    那是不久前的一个晚上,他们遭受到一只狼的偷袭。当时,探险家已睡熟,打着鼾声。一只狼借着云的影子,悄悄逼近,龇着牙,在月影下发出白森森的光。

    驼醒了,喷了一下鼻子,仰起脖子,叮当一声,驼铃响了。可是,探险家仍在打着鼾声,沉入梦乡。

    狼,在一步步逼近。

    驼站了起来,一蹄子,把狼弹出一溜跟斗。同时,自己的腹部也被狼咬了个大口子,长长的,血肉模糊。听到动静,探险家醒了,和驼一块儿赶走了狼。

    然后,一人一驼依然走在沙漠上,但速度明显慢了。因为,驼走起来步子很迟缓,一下一下的。也因为这样,到现在,他们仍没走出沙漠。

    他们已经陷入绝境:食物还有,可是,水已经不多。每喝一次,探险家心中,就会弥漫起一种绝望,一种恐惧。

    水囊里的水只有一小半了,他矛盾了,他知道,就这点水,无论如何供不了一人一驼走出沙漠。

    他静静地拍拍驼,驼停住了,望着他。他轻轻解下驼背上的被毯,还有食物,然后提着水囊,又拍拍驼,让它卧下。驼很听话,乖乖地卧下。他叹口气走了,走向山丘那边。

    走了一会儿,听到声音,他转过身,驼已经慢慢跟上来了。

    他摇摇头,又长叹一声。这只驼,没忘驼的职责,它跟人一直都跟得很紧。这是驼的主人告诉他的,现在看来,是真的。

    他想甩脱它,很难。

    无精打采地,他和驼一块儿走着。茫茫大漠,风刮起,有驼铃声响起,当啷,当啷——残阳如血。他和驼,在天地之间小如两只蚂蚁,慢慢蠕动。

    他们终于停下,倒在沙上睡着了的驼仍没忘记自己的职责,紧紧靠在他身边。沙漠夜冷,它在为他取暖呢。

    驼慢慢睡着了,闭上了眼睛。

    他也睡着了,打起了鼾声。

    沙漠静静的,只有月光如水,映照着无边的沙砾。

    他打着鼾,过了一会儿,坐起来,看到驼仍睡着,就背着食物,还有水,趴在地上,一寸一寸向前移动,如一只蜥蜴一样,移向那边。终于,他移过一个沙丘,嘘了口气,站起来,向远处地平线走去。走了好远,回过头,白亮亮的月光下,沙漠如无垠的海浪。海浪上,再也不见了那只驼。

    靠着水囊的水,还有食物,一步步,他走出了这片无人穿越的死亡沙漠,回到城市。顿时,他成了传奇,成了英雄,受到功臣般的待遇。每到一处,都有鲜花、美酒和掌声,还有女孩火辣辣的目光。

    他成了征服这块沙漠的第一人。

    那天,他应邀出席一个集会,受到如潮般的掌声。市长代表民众给他颁奖,因为,他是这个市的市民,他的光荣也是这个市每一个市民的光荣。

    拿着奖杯,还有花环,他坐着车回到家。当走下车时,他惊呆了,一只驼蹲在他的门外。凤吹过,脖上驼铃响起:叮当,叮当——这只驼,真是他扔在沙漠上的驼。

    它又回来了,在孤独和干涸中回来了。它的背上,驮着他的一些东西。一直,这个有灵性的生命,都没忘记自己的职责。

    他跑过去,泪流满面,抱住那只驼。那只驼一动不动,已停止了呼吸。它的致命伤,仍在腹部,狼咬中的地方。那个伤口,已烂成碗大一个洞。

    它就是带着这个洞,在生命最后一刻,挣扎着赶到这儿,来完成自己一生最后一个任务的。

    (选自《小小说》,有删改)

    1. (1) 略读全文,摘录沙漠之险和脱险之法。

      沙漠之险

      无边无垠、夜冷干旱、① 

      、水囊的水只有一小半

      脱险之法

      借助骆驼

    2. (2) 文字编辑组同学准备将这篇小说推送到公众号,他们编写了两个版本的情节导读,你倾向于推荐哪个版本?请从同学们编写意图和读者阅读期待两个角度阐述理由。

      版本一:探险家因为甩脱骆驼,所以成为征服沙漠第一人。

      版本二:骆驼因救探险家负伤,竟死在探险家门外。

      推荐版本           , 理由:                              

    3. (3) 文案推广组同学准备将《探险家与骆驼》作为《伟大的悲剧》的拓展阅读材料,请结合两文探险环境及探险者的人性的异同,帮文案推广组的同学阐明推荐理由。
  • 7. (2024七下·余杭月考) 阅读理解

    撰写实验报告,探索科学奥秘

    植物学家达尔文

    ①并不广为人知的是,自从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里程碑式巨著之后,查尔斯·达尔文用了20年时间做了一系列至今还在影响植物研究的实验。

    ②达尔文和他的儿子弗朗西斯都对植物生长中光产生的效应十分着迷。在最后一本著作《植物的运动力》中,达尔文写道:“几乎没有什么(植物),其某一部位……是不会向着侧面光弯曲的。”这话用不那么哕嗦的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几乎所有植物都向着光弯曲。我们随时能看到室内植物冲着从窗户射进来的阳光垂头弯身。植物的这一行为就叫做向光性。1864年,和达尔文同时代的一位叫尤利乌斯·冯·萨克斯的科学家发现,蓝光是诱发植物向光性的主要颜色,而且植物对其他颜色的光一般都视而不见,其他颜色的光对植物的向光弯曲几乎不起作用。不过,当时没有人知道植物是如何、靠哪个部位看到来自某一方向的光的。

    ③在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中,达尔文父子揭示了植物的向光弯曲与光合作用(这是植物把光转变为能量的过程)无关,实际上是由植物向光运动的内在能力所引发。在实验中,达尔文父子让一盆加那利虉(yì)草在一间完全黑暗的屋子里生长了几天。然后,他们在离花盆12英尺的地方点燃一盏很小的煤气灯,灯光很昏暗,使他们“无法看见幼苗,也无法看到铅笔在纸上画的线”。然而,只过了3小时,虉草就明显地向这昏暗的灯光弯过去了。弯曲总是发生在幼苗的同一部位——茎尖以下大约1英寸的地方。

    ④这让达尔文父子提出疑问:草的什么部位看到了光?他们做了一个现在已经成为植物学的经典实验:他们假设虉草的“眼睛”长在幼苗茎尖,而不是幼苗弯曲的地方。他们检验了5株不同的幼苗的向光性,如下图所示:

    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

    a.第一株幼苗没作任何处理,其行为表明实验条件可引发向光性。

    b.第二株切掉了茎尖。

    C.第三株用一个不透光的小帽罩住茎尖。

    d.第四株用一个透明玻璃小帽罩住茎尖。

    e.第五株用一个不透光的管子遮住其中间部分。

    ⑤在这个实验中,幼苗的生长环境与前一个实验相同。未处理的幼苗理所当然向光弯曲。同样,中间部分套着不透光管子的幼苗(见上面实验示意e)也向光弯曲。然而,如果除去幼苗的茎尖,或者用不透光的小帽罩住它,幼苗就失明了,无法向光弯曲。然后,他们又见证了上述场景d(实验示意d)中植物的行为——幼苗仍然向光弯曲,好像它的茎尖上根本没有小帽一样。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小帽是透明的。达尔文父子认识到玻璃可以透过光,让光照在幼苗的茎尖上。于是,通过这个在1880年发表了结果的简单实验,他们确证____。

     (选自[美]丹尼尔·查莫维茨 著 刘夙 译《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1. (1) 请根据文意将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补写完整。

      实验目的:

    2. (2) 提出问题是科学实验过程中重要一步,达尔文父子在实验报告中依次提出了两个问题,请根据文本推断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问题:

    3. (3) 达尔文父子在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实验结论:

    4. (4) “分析与讨论”是实验后的必要环节,请你参与讨论。你认为达尔文父子的实验中哪个环节最关键?阐述你的理由。
  • 8. (2024七下·余杭月考) 古诗文阅读;制作宣传海报,感悟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浪淘沙(节选)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以纂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 , 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之。其牙机巧制,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后汉书·张衡传》)

    [注释]①员:同“圆”。②隆:高。③尊:同“樽”,古代盛酒器。④都柱:大铜柱。⑤施关发机: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⑥驿:驿使,古时驿站上传递文书的人。

    1. (1) 阅读甲、乙诗文,根据你的理解,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甲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诗人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的决心;乙诗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通过将淘金的过程来比喻努力和的艰辛,以及最终能够获得成果的喜悦。

    2. (2) 阅读丙文,完成下列加点词的解释。

      文言词句

      运用方法

      释义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查字典法:①装饰、修饰;②装饰品;③掩饰、粉饰;④整治。

      张口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隐在尊中

      成语勾连:比比

      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课内迁移法:射于家圃(《卖油翁》)

    3. (3) 活动中学习小组为丙文中的候风地动仪制作了宣传海报,请你帮助完善。

      候风地动仪

      [形状构造]

      材料:精铜 尺寸:员径八尺

      外部形状:似酒尊 内部构造:柱、道、关、机、丸

      [工作原理]

      ……

      [科学精神]

      ……

      ①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其内部结构特点?

      ②结合文中画线句,简述候风地动仪工作原理。

      ③本文和《活板》都是介绍古代发明的文章,都体现了发明家的科学精神。结合两文内容,谈谈你从中分别体会到哪些科学精神。

    4. (4) 请围绕“向外探索,向内生长”活动主题,关联丙文候风地动仪的宣传海报中的三个小标题,帮助学习小组编写一份这张海报的设计意图说明。
    5. (5) 联系主题,根据甲乙丙三则材料,说说你从中得出一条怎样的结论?
三、写作(50分)
  • 9. (2024七下·余杭月考) 活动小结,书写个人感受

    小语想给心中最可爱的航天事业工作者拟写一则颁奖词,作为此次综合性实践活动笔记的小结部分,请你帮助她完成。(颁奖的对象可以是你熟知的某个航天事业工作者,也可以是整个航天事业工作者群体)

    写作小助手

    颁奖词基本写法:①言简意赅,点明人物事迹,150字左右。

    ②深入挖掘,彰显人物精神。

    ③综合表达,记叙、议论、抒情有机融合。

  • 10. (2024七下·余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写作任务。

    探索:无尽的可能与无限的奇迹

    人类,这个充满好奇心的物种,始终在探寻未知的边界。探索,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我们的心灵逐渐丰富的过程。

    探索,就像是一扇永远敞开的大门,引领我们走向世界的深处。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地理上的发现,还是科技的突破,都源于我们对未知的探索。我们翻越山川,穿越大洋,只为了寻找那未知的世界。我们发明火轮,创造电子,探索宇宙的奥秘,都只为了解开那未知的谜团。而这一切,正是探索带给我们的无尽可能。

    同时,探索也是一场无限的奇迹。当我们站在山顶,俯瞰那广袤的大地,我们会感叹自然的伟大,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当我们仰望星空,看着那无尽的宇宙,我们会惊叹宇宙的浩渺,感受到生命的渺小。这些都是探索带给我们的奇迹,是我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探索,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广袤和深邃,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渺小和无知,我们才更需要去探索,去寻求知识的光芒。因为只有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才能理解到世界的美丽。

    让我们继续探索,无畏未知,追求真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自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因为探索,就是生命的意义,就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你对“探索”有了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以“探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一段生活经历,可以说明你的一次探索旅程,也可以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①题目自拟,内容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②题材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照搬本卷内容,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