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7-19 浏览次数: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七下·大祥月考) 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不懈的追求。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能够体现平等、公正的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科举制 D . 行省制
  • 2. (2024七下·大祥月考) 隋朝时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传输”。由此可知大运河( )
    A . 改变了重农抑商政治 B . 加速了中外经贸往来 C . 扭转了南北经济格局 D .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 3. (2024七下·大祥月考) 识读地图是培养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右图主要反映的是( )

    A . 唐朝玄奘西行取经 B .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 鉴真东渡弘扬佛法 D . 日本的遣唐使来华
  • 4. (2024七下·大祥月考) 绘制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历史学习有着独特的价值。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某一子目时绘制的思维导图,“▲”处应填的关键词是( )

    A . 黄巾起义 B . 安史之乱 C . 黄巢起义 D . 靖康之变
  • 5. (2024七下·大祥月考)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选项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
    A .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B . 统一了黄河流域 C . 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D . 与辽国互通使节
  • 6. (2024七下·大祥月考) 下图为汉、唐、宋经济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从汉代到宋代(     )

    A . 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始终重合 B . 中原王朝疆域持续扩大 C . 自然条件决定了经济发展状况 D . 经济重心逐步完成南移
  • 7. (2024七下·大祥月考)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以“中国”自居,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亦自称“中国”,也没有把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人、金人“中国观”反映了(    )
    A . 中原文化的吸引力 B . 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趋同 C . 多民族政权的对峙 D . 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
  • 8. (2024七下·大祥月考) 下表的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

    观点

    观点来源

    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

    《东坡应诏集》卷一策略二,作者为北宋中期文学家、高级官员苏轼

    以屈辱换取苟安

    历史学家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出版于1941年

    对辽宋关系既有积极性,也有消极性

    历史学教授赵永春的论文,发表于2008年

    A . 历史事件并没有确切定论 B . 学者水平决定了历史评价 C . 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D . 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 9. (2024七下·大祥月考) 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
    A . 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B . 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C . 体现了宋代轻视农业生产的弊端 D . 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 10. (2024·成都) 元朝时,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是急递铺,用以传递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这些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说明元朝(     )
    A .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 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 C . 边疆地区战事不断 D . 对外交流畅通无阻
  • 11. (2024七下·大祥月考) 元朝设宣政院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表明元朝(     )
    A . 加强边疆治理 B . 重视对外贸易 C . 实现民族平等 D . 强化行省制度
  • 12. (2024七下·大祥月考) 郑和时代的中国,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由此可以判断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     )
    A . 增加明朝政府财政收入 B . 炫耀自己国力强盛 C . 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 D .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 13. (2024七下·大祥月考) 右边菜单中的食材在中国可能最早出现在(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 14. (2024七下·大祥月考) 《石匮书后集》一书记载了明朝末年流行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生动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李自成起义军的欢迎和拥护,最重要的原因是李自成(     )
    A . 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 B . 规定了严明的军纪 C . 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大顺” D . 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15. (2024七下·大祥月考) 某历史读物中提到了“达赖金印和班禅金印”“《平定准噶尔图卷》”“伊犁将军府”的内容,上述内容中的民族交往方式不包括( )
    A . 平定民族叛乱 B . 设置管理机构 C . 和亲 D . 册封
  • 16. (2024七下·大祥月考) 右图是中国邮政1980年发行的脸谱邮票。“生角”、“旦角”面部妆容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角”与“丑角”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角,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从邮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中国艺术是( )

    A . 昆曲 B . 京剧 C . 黄梅戏 D . 花鼓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其中第17题16分,第18题18分,第19题18分,共52分)
  • 17. (2024七下·大祥月考)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长期领先世界,也是我们民族复兴的自信来源。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相关问题。
    1. (1) 【文学之美】中国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璀璨的明珠,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

      体裁

      作者作品

      反映的社会风貌

      唐诗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王建《凉州行》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岳飞《满江红》

      反映了宋金之间的战和关系

      元曲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关汉卿《窦娥冤》

      反映了元朝的政治腐败和民间疾苦,鞭 挞了黑暗势力

      明清 小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 痴,谁解其中味? 

      ——③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

    2. (2) 【科技之光】中国古代的科技不仅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简述图一、图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历史进程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图一、图二到图三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变化。

    3. (3) 【建筑之魂】中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享誉世界。观察下列图片,分析下列建筑(群)的特点。

  • 18. (2024七下·大祥月考)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政策调整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吴晗《朱元璋》

      材料一中大臣“从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与明代的哪些措施有关?

    2. (2) 材料二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赦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权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并肩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根据材料二,概括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并简述其职能。

    3. (3) 材料三 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之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根据材料三,写出清朝前期实行的对外政策,并分析该政策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对外政策的发展趋势。
  • 19. (2024七下·大祥月考) 农业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国家政权稳固和人民生活安定的基本保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 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为“使百姓衣食有余”在经济方面采取的对策。

    2. (2) 材料二 生产工具的革新,如图

      请写出材料中图一、图二生产工具的名称。

    3. (3) 材料三 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统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三,指出“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的原因。

    4. (4) 综上所述,结合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统治者关注民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物种的引进丰富了社会经济生活”中选择一个观点,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事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