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 河南 | 山东 | 河北 | 甘肃 | 江苏 | 四川 | 安徽 | 浙江 | |
西汉 | 27 | 10 | 18 | 6 | 4 | 8 | 3 | 0 | 0 |
东汉 | 32 | 31 | 17 | 12 | 8 | 6 | 11 | 11 | 6 |
材料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今或亲弟谋为东帝,亲兄之子西乡而击,今吴又见告矣。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如是,况莫大诸侯权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国之王幼弱未壮,汉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气方刚,汉之傅相称病而赐罢,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异淮南、济北之为邪?此时而欲为治安,虽尧舜不治。
——摘编自贾谊《治安策》
材料 庚子事变后,中国思想界有人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然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认为,必先有新民,然后才能建立新政治。革命党人则强调国民政治初建,只能粗具规模,不赞成先造就国民资格,然后一举建立完备的国民政治的“新民说”。新民与新政府的争论很快就为革命与立宪之争所取代。立宪派认为“起事者为盗贼”的“下等社会之革命”只能实现政权更迭,不能实现制度革新,只有“起事者为善良之市民”的“中等社会之革命”才能实现制度革新。革命派认为,必须以民族革命去除满人的贵族特权,才能建立国民政治,实现国民权利平等。民国建立后,立宪派强调人民主权说于学理不通,也不适合中国当前之需,且易生流弊;革命党人则将主权在民看作共和政治的本质特征。思想界围绕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发生的争论持续发酵。
——摘编自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
材料
时间 | 颁布主体 | 图书馆法律法规条例(部分内容) |
1910年 | 晚清政府学部公布《图书馆通行章程》 | 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成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 |
1915年 | 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图书馆规程》《通俗图书馆规程》 | 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 |
2017年 |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 “发挥公共图书馆功能,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传承人类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支持数字阅读产品开发和数字资源保存技术研究,推动公共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 |
——摘编自张书美、刘劲松《民众图书馆在我国近代图书馆转型中的指针意义》等
围绕“图书馆建设与文化传承”这一主题,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