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

更新时间:2024-07-29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 1. 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适用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个人的回忆录 B . 现场照片 C . 有关历史评论 D . 相关文学作品
  • 2. 周恩来总理曾郑重警告美国:“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这表明这场战斗( )
    A . 中国出兵的目的是保家卫国 B . 面临的敌人强大而凶狠 C . 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 . 为新政权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 3. 下表为某村1948—1953年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其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

    876

    197

    116

    18

    27

    2

    1953

    3

    74

    355

    0

    0

    7

    A . 新中国成立 B . 西藏和平解放 C . 土地改革完成 D . 人民公社化实行
  • 4. 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骤雨日,生了一对双胞胎。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由此判断,这段描述最有可能与下列哪一选项处于同一个时代背景( )
    A .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了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B . 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有经济占比达90%以上 C . 从1974到197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损失约1000亿元 D . 到1987年,全国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 5.  右图为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火车拉玉米》,这表明当时( )

    A . 我国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B . 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C . 大跃进期间浮夸风盛行 D . 我国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 6.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下列没有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
    A . 包干到户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 政企分开 D . 计划经济体制
  • 7. 右侧两幅照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 对外开放国策的推行 C . 经济特区的设置 D . 沿海城市的进一步开放            上海浦东开发区        现在的深圳
  • 8.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国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把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分别是    ( )
    A . 中共十七大   中共十八大 B . 遵义会议 中共十八大 C . 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九大 D .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九大
  • 9.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向前。下列史实与论述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论述

    A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胜利召开

    我国已经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

    C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

    D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加强了祖国内地与东南沿海的联系

    A . A B . B C . C D . D
  • 10. 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诞生。从此,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模式”开始在中华大地普遍实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一“中国模式”是( )
    A . 西部大开发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一国两制” D . 乡村振兴战略
  • 11. “澳门的回归将会在海峡两岸经贸交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海峡两岸的官方人员接触、协商和谈判又提供了一个可以使用的场所。”材料旨在说明澳门回归        ( )
    A . 标志祖国统一大业完成 B . 促进了香港问题的解决 C . 标志全国实现了和平解放 D . 为海峡两岸统一提供了范本
  • 12.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必须坚持        ( )
    A . 一个中国原则 B . 社会主义原则 C . 共同发展的原则 D . 相互尊重原则
  • 1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就是强军梦,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队建设是( )
    A . 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B . 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C . 扩展战略空间的需要 D . 抵御外国侵略的需要
  • 14. 2023年3月26日,中国同洪都拉斯建交。外交部发言人指出:“我们愿同洪都拉斯方面……增进政治互信和相互了解,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精神,同洪都拉斯方面共同推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这体现了中国在外交事业上( )
    A . 坚持“求同存异” B . 实行“一边倒”方针 C . 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注重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
  • 15. 右图中1979年至2019年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B . 中国与苏联正式建交 C .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 我国推行全方位外交
  • 16.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不论是抗日战争中军民救亡图存的抗战精神,还是中国女排奋勇拼杀的女排精神,抑或是航天人探索太空的载人航天精神,都具有的精神核心是( )
    A . 爱国主义 B . 集体主义 C . 为人民服务 D . 改革创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计52分)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民主人士张元济重游中南海勤政殿,不胜感慨地说:“想不到(我)以衰老之年,能够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真是荣誉极了,高兴极了。”

    材料二:“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量着国家的大事。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对人民革命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有很多是各个民主党派、各个民主阶层的代表者,他们是六亿人民的共同意志的表达者。” ——摘编自《六亿人民心花开》(1954年)

    材料三: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等等。 ——新华网

    材料四:2024年中国两会“人气”话题

    •农民养老金上调 •出台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中考普职分流”推迟到高考阶段 •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 •带薪休年假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元济参加的“这个人民的协商会议”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有何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由此推断,这次会议颁布的宪法具有怎样的性质?
    3. (3) 材料三中的“大转折”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转折后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 (4) 材料四中两会的“人气”话题说明了什么?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9月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工农兵劳模464名。1956年4月3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评选出了4703名先进生产者,包括一大批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教育、科技、卫生等行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华罗庚、钱学森、林巧稚等榜上有名。

    ——选自《新中国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2010年我国GDP跃升至世界第2位,2021年在全球经济中占比提升到18.1%,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2022年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文件、指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摘编自刘志成、欧阳慧《把准政策导向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材料三: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并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概念的守正创新》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与1950年相比,1956年全国表彰活动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产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有何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向。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而且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前提,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项这一时期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2. (2) 依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现实意义,并列举一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事业的新突破。
    3. (3) 综合材料,你认为决定一个国家外交地位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 20. 论述题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编自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不得照抄材料,字数在180字以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