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一下·湖州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的窗子“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就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门是空间路径中的基本节点,轴则是形成路径、连接空间的基本手段。

    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中,门的类型与形式十分多元,如宅门、院门、牌楼门、宫门、城门等。门最初是起到进入、通过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门越来越具有象征意义,“门户”“门面”“走后门”等极具空间与文化意蕴的词汇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门具有标识性,同时,门意味着通过、进入或者停驻。门是重要节点与基本语汇,在丰富路径空间层次的同时,门与墙一起完成了对边界的界定。另外,门还因为容纳了其他形式的语言而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教化功能,比如门上的匾额、对联与题词等,这些都大大强化了门这一基本语汇的精神功能。

    将“门”放在整个城市空间中考虑,其路径中的“节点”特征更为显著,它们对于城市空间的塑造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这种作用,梁思成先生十分重视:“中国的城市的街道上有许多美化那个地区的装饰性的建筑物,如钟楼、鼓楼,各种牌坊、街楼,大建筑物前面的辕门和影壁等……在中国各城市中这些建筑物多半发展出高度艺术性的形象,成了街市中美丽的点缀”;“城门和牌楼、牌坊构成了北京城古老的街道的独特景观,城门是主要街道的对景,重重牌坊、牌楼把单调笔直的街道变成了有序的丰富的空间,这与西方都市街道中雕塑、凯旋门和方尖碑等有着同样的效果,是街市中美丽的点缀与标志物。”也正因为门是街道中的“美丽的点缀与标志物”,才保证了轴这一路径文法的连续性与丰富性。

    “轴”作为中国传统空间语汇的重要组织手段,成为连接空间的文法。轴是在空间组合中按序列将多种要素组织到一起的“主要中线”,“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轴能统率全局,成为了组织空间序列、形成路径的文法。轴是连续的、有节奏的,往往通过众多的门前后相接,门并不是最后的阻隔,门后又是另一番天地,人在连续的路径中获得流动的、不断转换的空间感受。梁思成将北京旧城空间中轴组织的特点与西方的进行了比较:“西方的建筑就好像西方的画一样,画面很完整,但是一览无遗,一看就看完了,比较平淡。中国的建筑设计,和中国的画卷,特别是很长的手卷很相像:用一步步发展的手法,把你由开头领到一个最高峰,然后再慢慢地收尾,比较有层次,而且趣味深长”。这种连续性与流动性形成了中国自身的路径特色,梁思成先生认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个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连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连续”;同时,连续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因此,轴将中国传统空间时空一体、隔而不断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连续的、独特的中国式路径组织文法。而“中轴”的偏好与路径中空间元素所包含的序列内涵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礼数形成的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城市的文化特色。

    ——(摘自王辉,丁明达《从梁思成先生“语汇、文法”思想说起——中国语境中的建筑与城市语言学》)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谓建筑“文法”是指建筑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表现在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彼此之间。 B . 各民族建筑之间存在“可译性”,面对同样的问题,每个建筑体系会遵照自身的“词汇”“文法”而呈现出各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C . 门作为建筑的重要节点与基本语汇,不仅丰富了路径空间层次,完成了对边界的界定,而且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教化功能。 D . 中国建筑“中轴”的偏好和时空一体、隔而不断的空间特色以及各种空间元素的序列安排的背后是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的渗透。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建筑,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既遵循一定“文法”,又有多样性表现。 B . 材料一以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文字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来类比说明不同民族以各自不同的建筑手法来建造出各具特色的建筑物。 C . 材料二梁思成认为,北京城老街的城门是街市中美丽的点缀,并与西方街道中的凯旋门进行对比,突出了城门的高度艺术性。 D . 材料二大量引用梁思成关于门、轴的相关论述,既丰富了门、轴在建筑语用中的语汇、文法意义,也便于阐述清楚两者关系。
    3.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国建筑的“路径特色”的一项是( )
      A .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B .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 C .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屈原《九歌·湘夫人》 D . 东窗对华山,三峰碧参差。南檐当渭水,卧见云帆飞。——白居易《新构亭台示诸弟侄》
    4. (4)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门和轴”之间的关系。
    5. (5) 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阐释加点句中蕴含的中国建筑空间、路径之美。

      遂命开门 , 只见迎面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众人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想及此。”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峻噌,或如鬼怪,或如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成斑,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贾政道:“我们就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

      ——(摘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 2. (2024高一下·湖州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小矮人

    [俄]索洛古勃

    萨拉宁离中等身高还稍差一截。出身商人家庭的妻子阿格拉娅却身高体胖。就是现在,他们婚后头一年,年方二十的妻子跟自己矮小瘦弱的丈夫在一起,简直像个巨人,又高又壮。

    夫妻俩在身高方面的差异时常招致熟人的嘲笑和议论。这些轻率的玩笑干扰了萨拉宁的宁静。

    萨拉宁斥巨资从一位路过的亚美尼亚人手中买到一瓶神秘的瘦身药水。科学界总有惊人的发明,不是吗,在美国已经可以做开颅、割肠、把心脏切开再缝合起来的手术了。

    有一天,阿格拉娅说她头痛。

    “我有药,”萨拉宁说,“效果非常好。”

    “那好吧,难喝吗?”阿格拉娅问。

    “挺好喝的,而且效果灵验,只不过会引起轻微的腹泻。”

    阿格拉娅做了个鬼脸。

    萨拉宁斟了两杯马德拉葡萄酒,把滴剂倒在妻子的那只杯子里。

    “我怎么觉得浑身发冷呀,”阿格拉娅懒洋洋地轻声说,“拿条头巾来也好。”

    萨拉宁跑去拿头巾了。他回来时,两只杯子仍然原样摆在那里。

    阿格拉娅坐着,微微发笑。

    他端起自己的杯子,一饮而尽。

    哈哈大笑起来。

    “怎么啦?”萨拉宁问。

    “我把杯子调换了。将来闹腹泻的是你,而不是我。”

    萨拉宁浑身一哆嗦,脸顿时变得煞白。

    “你搞什么鬼名堂?”他绝望地大声喊道,觉得她的笑卑鄙而残酷。

    看来,厄运落在萨拉宁头上了,他再没遇到那位亚美尼亚人,而且一天天变得越来越小。

    熟人都感到惊讶,纷纷议论说:“您怎么好像更小了呢?不穿带跟的鞋了吗?”

    妻子发现得稍晚一些。他是渐渐变小的,妻子是根据他的又肥又大的衣服发现的。

    起初,她老是嘲笑丈夫的个子莫名其妙地变小了,后来就生气了。

    “这真奇怪,真丢人,”她说,“难道我就嫁给这么一个侏儒似的丈夫吗!”

    萨拉宁拼命吃饭,可是对他的身材毫无作用。

    不久,所有的衣服都得重做。

    无论是仆人还是裁缝,凡是碰到萨拉宁的人都开始对他表现出毫无掩饰的鄙视。小矮人常常颠颠地跑着去上班,两只手勉强拖着巨大的公文包,听见背后传来看门人、管院人、车夫和小孩子幸灾乐祸的笑声。

    为了政府形象考虑,悭吝的司长大人给萨拉宁放了四个月的长假,最后开除了事。

    阿格拉娅有时挖苦他,有时哭哭啼啼,说:“你成了这个样子,我把你弄到哪儿去呀?真是耻辱,丢人现眼。”

    从书房到饭厅的这段路,对萨拉宁来说,变成了相当遥远的路程,而且还得爬到椅子上。

    一天,一位头发梳得溜光的年轻人来找阿格拉娅。他特别殷勤地恭维了一番说:“我们听说,您的丈夫对奇特纤小的个子情有独钟。因此,我们商行,为了迎合最新风尚,在女士和男士时装方面,有幸请您,太太,一起在广告形式方面做些事,并根据最好的巴黎时装杂志免费为您先生制作服装。”

    “不花钱吗?”阿格拉娅懒洋洋地问。

    “不仅不花钱,而且每月还要给您三百卢布,但有一个小小的、容易履行的条件。”

    这时,萨拉宁听见在谈论他,便溜进客厅,不时干咳几声,踏几下鞋后跟。他感到十分丧气,因为商行代表丝毫没有注意到他。

    他终于跑到年轻人跟前,大声地尖叫道:“难道没有人告诉您我在家吗?”

    商行代表站起身,彬彬有礼地啪地碰了一下鞋跟,然后坐下,转向阿格拉娅说:

    “只是一个小小的条件,您的先生同意作为活广告坐在橱窗里。”

    阿格拉娅哈哈大笑起来:“好极了。最好把他从我眼前弄走。”

    “我不同意。”萨拉宁用刺耳的声音尖叫起来,“我不能去干这种事。我是七等文官和勋章获得者。坐在商店橱窗里当广告——我甚至觉得这是荒唐可笑的。”

    “住嘴,”阿格拉娅喊道,“没有问你。”

    她把丈夫拖到商行代表跟前,说:“带走吧!现在就把他带走!不过可得预先付款!每个月都要预先付款!”她的话简直是歇斯底里地叫嚷。

    在资本家的控制下,七等文官和勋章获得者所处的地位完全与他确切的身高相匹配,却与他的尊严丝毫不相符合。身着新潮时装的小矮人在新潮商店的橱窗里跑来跑去,时而对美女——漂亮得不得了——看得出神,时而用拳头恶狠狠地吓唬嘲笑他的儿童。

    商行的橱窗前面,人山人海,店员们忙得不可开交。

    商行订货爆满。

    商行声誉大振。

    商行扩建厂房。

    商行财源旺盛。

    商行仁厚慷慨:他们阔绰地供养萨拉宁,阿格拉娅已经可以每月领取一千卢布了。

    阿格拉娅快活而满足。她有了情人、钻戒、马车、楼房。

    她看望丈夫时,对他像喂小鸟一样,把食物放在手指头肚上喂他。萨拉宁穿着短后摆的燕尾服,在橱窗平台上颠颠地碎步跑来跑去,尖声叫着什么。他的声音很刺耳,像蚊子叫似的。但他说的话别人却听不见。

    被店员们团团围住的阿格拉娅听着小矮人吱吱的尖叫声,哈哈大笑着扬长而去。

    萨拉宁变得更小了。每天都给他制作几套新衣服,但是他还是越来越小。

    他在惊讶万分的店员们面前刚刚穿上新裤子,一下子就变得极小极小了,从裤子里掉了出来。而且已经变成了像大头针的头那么丁点儿了。

    一阵微微的过堂风吹过,极小极小的萨拉宁,犹如一粒尘埃,升到空中,开始盘旋起来,同一大片灰尘混在了一起。

    萨拉宁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一切寻找都是徒劳的,再也找不到萨拉宁。

    (有删减)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萨拉宁期望用瘦身药水改变妻子身高,一方面是熟人的嘲笑和议论,一方面是这些玩笑扰乱宁静的生活。 B . 妻子识破了萨拉宁的诡计,并偷换了杯子。萨拉宁脸色变得煞白,对妻子的恶毒与残酷感到深深地绝望。 C . 妻子不顾丈夫的尊严与意愿,同意出租丈夫,作为活广告供人观赏,原因是对丈夫的厌弃和金钱的诱惑。 D . 萨拉宁不甘心变小,努力改变命运却陷入厄运而难以自救,最终消失不见,揭示了当时社会冷漠、残酷。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萨拉宁身形变化为线索,从有限视角讲述萨拉宁的悲剧,看似荒谬,却真实呈现了小人物的精神困境。 B . 小说渲染、铺叙商行生意的成功,突出利用萨拉宁做广告的效应之强、围观人数之多,削弱了小说悲剧意味。 C . 小说开头熟人嘲笑萨拉宁,后来周围的人甚至孩子也鄙视、嘲讽他,呈现了故事发展的层次,深化小说主旨。 D . 小说以夸张、类比手法讲述萨拉宁身体缩小速度越来越快,叙述节奏也逐渐加快,随着萨拉宁消失戛然而止。
    3. (3)  小说三次“哈哈大笑”的含义各不相同,试加以分析。
    4. (4)  本文比《变形记》早十年发表,都使用“变形”的手法进行创作,试结合文本填空。

      《变形记》

      《小矮人》

      “变形”的特点

      A

      萨拉宁的“变形”是渐进的,变形后始终保持着人的形象。

      “变形”后的表现

      失去了说话能力,放弃了抗争

      B

      主旨的共同点

      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一下·湖州期末)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概逐群公子。子兰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戮。詹闻,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

    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

    (节选自《史记·郑世家第三十》)

    注释:①子兰,即公子兰,郑文公的儿子,后成为郑穆公。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兰事晋A文公甚谨B爱C幸之D乃私E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与“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用法和意义相同。 B . 执事,本意指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在古代用以表示谦虚。 C . 行李,现在通常指行旅人出行时所带的东西,本文指外交使者,是古今异义。 D . 与,意义是“结交、同盟”,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围郑,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这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 B . 烛之武先分析了存郑对秦国的益处,再分析了亡郑对秦国的不利,然后再用晋国历史上背信弃义的史实来瓦解秦晋联盟,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兵。 C . 郑文公因怒而驱逐了郑国的所有公子,子兰逃奔到了晋国。后来在“晋侯、秦伯围郑”时,追随晋文公,并借机成功回国,当上了郑国的太子。 D . 材料一对烛之武的语言进行了详细描写,表现了烛之武长于辞令的形象,材料二则侧重历史事件过程的叙述,较全面地揭示了秦晋退兵的原因。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

    5. (5)  两篇选文结尾都提及晋国退兵,原因有何不同?
  • 4. (2024高一下·湖州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淮楚襟带地

    张孝祥

    汪德邵作无尽藏楼于栖霞之间,取玉局老仙遗意,张安国过之,为赋此词。

    淮楚襟带地,云梦泽南州。沧江翠壁佳处,突兀起红楼。凭仗使君胸次,为问老仙何在,长啸俯清秋。试遣吹箫看,骑鹤恐来游。

    欲乘风,凌万顷,泛扁舟。山高月小,霜露既降,凛凛不能留。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 , 兴废两悠悠。此意无尽藏,分付水东流。

    注释:①乾道二年(1166)秋,张孝祥自桂林罢归,取道洞庭入江东(今湖北黄冈县),为州守汪德邵所建无尽藏楼作此词。②玉局老仙,指苏东坡。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片前四句交代了无尽藏楼的地理位置,“突兀”写出其高耸的样子。 B . 作者仰慕苏东坡,请汪德邵派人吹箫,苏东坡应邀乘鹤来到无尽藏楼。 C . 作者向往苏轼泛舟赤壁时的自在和悠闲,但时已深秋,霜露寒冷难耐。 D . 词人途经黄冈,眼见无尽藏楼,想起了苏轼及其作品并将它化用入词。
    2. (2)  下片画线句化用了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5. (2024高一下·湖州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
    2. (2) 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描绘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的恢弘气象,历来为诗家称道。
    3. (3) 张华刚入学时勤奋好学,现在学习有些松懈了,语文老师对张华说:“古人言‘’,高中三年,我们要善始善终啊!”
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6. (2024高一下·湖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对鸟抱有永久的惊奇,它们令我感慨于造物的精巧安排:啄木鸟每天在坚硬的树干上敲呀敲的,却不会得脑震荡;仙鹤穿着细黑的高筒靴子,不怕站在寒冷的雪地上……

    鸟有留鸟和候鸟之分。我们的身边,有些是此地的永久居民,____。候鸟整整歌唱了春夏两个季节,现在它们就要赶上秋天的末班车,在冬天来临之前,____。作家这样羡慕着鸟的迁徙习性:“野鹅比起我们更加国际化,它们在加拿大用早饭,在俄亥俄州吃中饭,夜间到南方的河湾上去修饰自己的羽毛。”候鸟的一生中充满对未知远方的好奇,和不断更改生活的勇气。

    候鸟有着准确的潮汐规律,偏心的神把时序的秘密偷偷泄露给它们。冬天里的人们,不要丧失对温暖的信仰,抬头凝望寂旷的天空吧:候鸟终将飞来,这些忠诚的纤夫,将再一次把巨大的春天拉回。当秋天的潮水退去,就像沙滩上留下了贝壳,留鸟驻守在它正在降温的祖国。天灰暗下来,就要下雪了,那些冬天的传单正在抓紧印制。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科学小品文,常常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请据此对画线句加以分析。
四、整本书的阅读(10分)
  • 7. (2024高一下·湖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的理家虽说为贾府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但自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由于自己“女儿身”的限制,探春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无论是在贾府中进行,还是在大观园中进行,还是熟人与熟人间的交易,都没有打破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并没有进化到真正的商业思维。

    这正如《乡土中国》一书中所说的:“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

    探春的壮举,虽然能为贾府赚来银子,却远远比不上贾府这个大窟窿花掉银子的速度。

    1. (1) 在《红楼梦》里,判词暗含人物的命运。根据以上文字,探春的判词是(   )
      A .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B .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C .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D .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2. (2) 下面关于《红楼梦》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宝黛初会时双方有似曾相识之感,照应书中“木石前盟”传说。 B . 黛玉探望宝玉时,因被晴雯误会拒之门外,感伤而作《葬花吟》。 C . 《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即是全书开篇神话中的神瑛侍者。 D . 《红楼梦》中“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代表人物就是指丫环袭人。
    3. (3)  学校正在开展以“《红楼梦》中的‘乡土中国’”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参照上文第一段“探春理家——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的分析方法,从“差序格局中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角度分析“王夫人在宝玉挨打时的言行”。

      附录1:《红楼梦》三十三回: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宝玉)。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

      附录2:中国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群己、人己界限可伸可缩。差序格局核心——以“己”为中心。

五、写作(60分)
  • 8. (2024高一下·湖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请结合你的思考和生活中的现象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