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宇宙论是每一种具有成熟思维的古代文明都会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大话题,即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如何生成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是如何构成的。早期中国与古希腊的哲学都有着发达的宇宙生成论和万物构成论。

    古希腊人的宇宙论可以分为元素论和原子论两大类。

    被称为“西方哲学之父”的泰勒斯是第一位提出元素思想的人。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是最为根本的存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赫拉克利特认为“火”、色诺芬尼认为“土”是世界本原。阿那克西曼德则用“无限”来代表那个无所不包的“整全”。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数”本论来阐明万物之源,恩培多克勒受此影响,将物质一元论转变为四根说,即火、土、气、水四者是组成万物之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又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柏拉图将四根说几何化,在他这里,神创世界的宇宙观开始出现雏形,他认为上天希望世界万物跟上天一样完美,所以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创造世界万物,最先创造出来的是灵魂,然后将它分割成相反方向旋转的圆,再将元素按照比例造出天体,形成宇宙。

    亚里士多德将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进一步发扬光大,认为四元素同时与冷、热、干、湿四种特性相互作用,以构成其他世间万物。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提炼”出第五种元素——“以太”,水、气、火、土是世间万物的质料,“以太”则是天体的质料。

    斯多亚学派既从物理学又从神学的角度对宇宙生成进行思考。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有被动和主动两个本原,二者不可分离;“神”创造宇宙,“神”可以将火转化为其他元素,例如气和水,而水又生成土,其余部分的水归于气和火,从而不断转换形成宇宙其他物质,包括生命。

    元素论致力于探讨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并将终极本原归结为一种或者多种元素。万物是生灭的,元素是不灭的。元素作为一种整全性的存在,其自身未必显现,由元素组合而成的一切万物却因此显现。古希腊元素论宇宙观有与数学物理学相联系的倾向,也容易走向神学。

    原子论致力于探索万物最细微的构成。原子论的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由极小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物质只能分割到原子为止。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运动于无限的虚空之中。物体的产生是由于原子的结合,物体的消灭是由于原子的分离。事物发生的原因就在于事物本身。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但那是最精细的原子。原子群不断地流射出事物的影像,这些影像作用于人的感官和心灵,便产生了人的感觉和思想。

    从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来看,原子论的影响显然要更大一些。原子论也被称为“原子本体论”,即这种观念更强调有形有界、独立间断之个体的重要性。因此其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小到大、由个体到整体的过程。这就和从大到小、由整体到个体、更为强调本原的元素论形成对照。原子论重视对物质形状、位置、性质的准确认识,把万物看作人类客观认知的对象,因此具有强烈的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以分析解剖为基础,这和近代以来的科学理念有相似性。因此,原子论容易走向科学,而强调创生者、第一因的元素论容易走向神学。

    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中,影响最大的是“气本论”或者说“阴阳气化论”

    所谓“气本论”,就是把气的聚散离合理解为世界万物存亡兴衰的根本原因。气是万事万物原始共通的物质。气分为阴阳,万物的生成即阴阳相生的结果,因此“气本论”也可以称为“阴阳气化论”。阴阳之气作为天地之间最为根本的两种元素,通过彼此间的对立矛盾、相互依存,造就万物的生成,推动万物的变化。

    所以,万物的运动、人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讲都可以归结为阴阳之气的和合、聚散、交感、连续。一切自然的现象、人生的变故、疾病的成因、国家的兴亡都可以从阴阳的变迁中找到答案。阴阳理论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结合之后,万事万物的发生、构成、运动得到了更为全面细致的解释。早期的五行观只是中国古人对事物构成要素的提炼,是一种静态的理论,五行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后来引入相生相克理论之后,五行才开始循环运动起来,变成了一个既自我封闭又充满生机的系统。

    古代中国人很少像古希腊人那样,将某一种元素看作是万物的本原。虽然阴阳和五行可以视为不同的元素,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两方并非彼此孤立、互不相关,而是存在着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的关系。这既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种辩证思维。五行也一样,虽然五种元素具有独立的性质,但只有在一个连续整体系统中交替作用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价值,必须融会贯通于一个共同体之中。即便后来出现以土居中,统摄其他四项的“四加一”型五行,“土”也不是可以脱离其他四行的存在。所以无论阴阳还是五行还是八卦,都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保持动态平衡的作用体,作用体内各项元素既互为条件,又互为“他者”,如此万物才能够生生不息。

    (摘编自曹峰《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古代宇宙论》)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所有的古代文明都会关注世界是如何生成的、世界万物是如何构成的等问题。 B . 毕达哥拉斯学派受到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的影响,提出“数”本论来阐明万物之源。 C . 柏拉图认为水、气、火、土四元素与冷、热、干、湿四种特性相互作用构成了万物。 D . 中国古人用辩证思维来看待阴阳,认为阴阳存在着对立、统一、消长、转化的关系。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亚里士多德发扬了四元素说,并提出了构成天体质料的第五元素“以太”。 B . 根据古希腊元素论,一个物体未必会把构成该物体的一种或多种元素显现出来。 C . 从原子论的有关论述来看,人的灵魂也是一种物质,因为它是由原子构成的。 D . 在中国,阴阳理论最早产生,并派生出五行学说,两者共同构成“阴阳气本论”。
    3.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文中“气是万事万物原始共通的物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B . 《庄子·知北游》指出,“通天下一气耳”。 C . 王充《论衡》认为,“天去人高远,其气莽苍无端末”。 D . 张载《正蒙·太和篇》主张,“气有聚散,并无生灭”。
    4. (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先后对古希腊的元素论和原子论进行了论述,并分析了二者的差异。 B . 文章大体上按照时序介绍元素论的相关思想,呈现了该学说的发展脉络。 C . 文章抓大放小,选取了古代中国宇宙观中影响最大的气本论展开论述。 D . 文章综合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学理性较强。
    5. (5) 本文标题为“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古代宇宙论”,本文内容是如何体现标题的?请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雪里红

    杨启彦

    我到生产队养马场报到的第一天,就遇见桩吊诡的事。他们围着一匹马。我一问,原来这马准备宰杀了。队里把一些干不动活计的老马杀了,这倒是惯例。快到冬季了,水冷草枯,没有富余的饲料。可这匹马,正是壮年,还瘦。它浑身粘满杂草、粪土,肮脏得分不清毛色。马被拴在木桩上,狂躁不安地战栗着,发出啾啾哀嘶,眼眶里含着一汪深深的泪水。它见了我,浑浊的眼里竟闪过一道若有若无的光。我顿时心头一颤,没想到马儿也会哭。我再问,原来,是一匹驯服不了的倔马,不杀它杀谁?我向队长恳求:“能不能让我来试试?”队长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可以试,但吃了亏,那就是自找的了。”我走上前解开了缰绳。初来乍到,我正缺一匹坐骑。

    我牵着马往小河边走,它那一身脏,不洗可不行。走着走着,马停下了。我温和地说;“伙计,走吧。”马还是不动,四蹄像钉子一样钉在草地上。我靠过去,想在它脊梁上拍一下。可手刚伸出去,又缩了回来——它的脊背太脏了。我抬起脚,在马肚子上轻轻踢了一下。就是这轻轻的一下,马呼的一声蹿了出去。我猝不及防,被马拖了出去。我哇哇大叫,它却没有停下。耳边风声呼呼,我的屁股、肚子、膝盖在草地上擦着,但我死死地拽着缰绳,不敢松手。马终于停了,我被拖出去好远。我的骨架仿佛散了一般,处处生疼。我艰难地睁开眼睛。马也正侧头看我,眼里饱含怒火。我挣扎着往回走,马却规矩了。马厩里,别的马见了它,都畏惧地往一边闪。我只好把它拴了起来。

    一连几天,我都跑卫生所。我忘了马的伤害,反而把脏马伺候得好好的,有草有料。十多天后,我把马往河边牵,这回它乖巧得跟猫似的。洗刷一番,才发现它是如此俊美,齐刷刷暗红的鬃毛,健硕的肌肉,粗野的线条,就像隆冬过后满目萧瑟的草原突逢一夜春雨,瞬间焕发了青春。我策马扬鞭,它一声长嘶。风,在我的耳边如潮水般地涌动。乏了,我躺在草甸上睡觉,它则静静地待在我的身边,低头啃着地上的草。我睁开眼,却发现它正默默地凝视着我,黝黑的瞳孔里是一片清濯深邃的世界。

    转眼已是隆冬,白茫茫一个冰雪世界。我想,这马膘气增了不少,也该学学驮人了。走出马厩,我摸了摸它暗红而发亮的鬃毛,说:“今天你要学驮人了。”它一甩头,目光炯炯地望着我,随即一声长啸。那声音,缠绕在雪地里,缠绕在蓝天白云之上。我谨慎地扣好马缰,准备踩瞪上马。它一双前蹄却一屈,跪到了地上。我吓了一跳,怕重蹈覆辙。我跪下来,轻抚着马头,慢慢地抚过马鬃、马背,轻声说:“听话,我上了。”我刚坐稳,它前蹄一弹,稳稳地站了起来。我在马屁股上轻轻一拍,它就轻快地跑了起来,仿佛背上的,只是一缕轻烟,一片雪花。我双脚在它肚子上轻轻一点,马像得到了冲锋陷阵的号令,呼的一声蹿了出去。身旁的树,天空的云,风驰电掣般地向后去了。耳旁风声呼呼,飞沙走石。马蹄弹起的积雪,和着空中飘落的雪花,翩翩起舞。不知跑了多久,跑了多远,我已疲惫不堪,可马没有一点停下的意思。我大声呼道:“好了好了。”话音未落,我被马掀了下来,滚到了雪地里。马停了下来,回头看着不远处的我。它大气不喘,好像还没有尽兴。我坐起来,看着茫茫雪地里的枣红马,那场景让我好震撼啊。我大声喊道:“雪里红,你是雪里红——”那马又是一声长啸,双蹄腾空,然后,慢慢地向我走来。

    转眼过了三年,雪里红却没有学会耕地。

    一天,妹妹把电话打到了场里。她说了父亲生病的事,我必须马上回家。我推着自行车,着急地往外走。经过马厩时,雪里红一声长啸,仿佛要挣断马缰,拔起拴马桩。我停好自行车,牵出雪里红。一阵风,我就回了家。从那以后,雪里红和我形影不离。

    原以为我和雪里红会成为永久的朋友,可世事难预料。几年后的一天,乡里领导来马场视察。场长吩咐,将雪里红杀了,让领导们吃顿好的。

    众人出屋,直奔马场,远远看见雪里红静静地待在一棵墨绿的柳树下休憩,枣红的鬃毛和柔柔的柳丝在风中如水般流动,美得让人窒息。

    `我一声尖锐的口哨,它便警觉地朝我这边转过头来。

    他们用尽了绳索和套马杆,但还是被冲撞得七仰八翻,狼狈不堪。我在一旁幸灾乐祸,拍着大腿哈哈大笑。

    “嘭”的一声枪响,他们竟用上了猎枪,却没打中。雪里红凄厉地一声长嘶,看我一眼,朝大门方向跑去,门外是苍茫无际的草原。

    “二狗子!”队长大喊了一嗓子,“你不是成天嚷嚷着要借钱吗?你今天要是能把这匹该死的马给我杀了,我就答应把钱借给你。”

    我心头一震,想起了医院里的父亲。前些天我几次三番向队里借钱,可队长却冷冰冰地说:“你前年借的钱还没还上呢。”

    “你瞪着眼看我干什么!你去,还是不去?”

    “好!我去!”我的话才从牙缝里挤出来,眼泪就夺眶而出。

    众人都停下看着我。我一声口哨,正往大门口夺命狂逃的雪里红,突然间安静下来。我搂紧它的脖子,脸深深地埋在它长长的鬃毛里。它欢快地喷着响鼻,丝毫没感受到我的哀伤,更没有察觉到我藏在身后的那杆长柄铁锤。

    当铁锤猛地砸向它宽阔脑门的时候,它只是微微愣了一下,头一偏,“通”一声,我砸到了地上。我夺过猎枪,顶住它的脑门。它用黝黑的眼睛看了我一眼,就合上了眼睑,一滴硕大的泪珠又从它的眼眶里滚了出来。

    我闭上眼,手像发了摆子,疯狂地抖了起来。

    父亲去了。我在茫茫无边的雪地里,寻找雪里红。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因为“我”初来乍到,没有坐骑,所以“我”向队长请求留下“雪里红”,悉心喂养,洗刷干净,让马的形象焕然一新。 B . 生产队一反惯例,准备杀掉一匹正值壮年的马,是因为这匹马桀骜不驯,不会驮人,不会耕地,生产队的饲料也不富余。 C . 乡领导来马场视察,场长想杀掉“雪里红”给领导吃,但众人没能杀掉它,于是队长利诱“我”去杀掉朝夕相处三年的“雪里红”。 D . 文中除了“我”,没有人欣赏怜惜“雪里红”,他们只是把马当作工具或食物,反映了当下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2.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运用了抑扬的笔法来写“雪里红”,开篇描绘这匹马身形瘦弱,皮毛肮脏,脾气倔强,“我”与它相处一段时间后,它变得壮硕俊美。 B . “风,在我的耳边如潮水般地涌动”“一阵风,我就回了家”,两句话都从侧面来描写马跑得迅速,后一句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 . 小说的次要人物往往是情节发展的关键,“雪里红”的命运跌宕起伏,多次反转,每一次反转,次要人物“我”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D,文章两次写“我”在马肚子上轻轻一踢,“雪里红”迅速蹿了出去,第一次“我”被马拖拽受伤,第二次“我”骑马飞奔,前后对比表明“我”和马的关系增进了。

    3. (3) 本文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蕴含了多对矛盾冲突,请对此作简要概括。
    4. (4) 文末写“我”去雪地里“寻找雪里红”,“我”究竟有没有杀掉雪里红?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 ,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节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材料二: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寓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人乎?是以圣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而谒帝,或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材料三: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吾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节选自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1. (1)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东坡先生谪居A儋耳B置家C罗浮之下D独与幼子过E负担F渡海G葺茅竹H而居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役,指供职,与材料二中“汲汲役于人间”的“役”意思不同。 B . 寻,指不久,与《陈情表》中“寻蒙国恩”的“寻”意思相同。 C . 任,指任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简能而任之”的“任”意思相同。 D . 志,指记,与《庖丁解牛》中“为之踌躇满志”的“志”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陶渊明自述,他家境贫困,耕植不足以供给生活,又有很多孩子需要抚养,在亲友的劝说下,他心里有了做官的想法。 B . 唐尧、子晋虽然身处高位,但都有隐居的志向,他们放弃权位好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权位好像鸿毛一样轻。 C . 萧统认为,《闲情赋》辞彩精拔,但白璧微瑕,因为赋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而《闲情赋》没有讽谏的内容。 D . 苏辙被贬官海康时,苏轼写信告诉苏辙,他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并准备将其收集整理出来,留给后人欣赏、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②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5. (5) 苏轼为什么要追和陶渊明的诗?请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 , 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①三城戍:指西山的三处防守州城,为蜀地要镇,防吐蕃入侵。②万里桥:诸葛亮送费祎使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后因以名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写景,“西山白雪”“南浦清江”,实写诗人“跨马出郊时极目”的“野望”之景。 B . “海内风尘”说明当时战火纷乱的动荡时局,与诗人郊游的闲适之态形成鲜明对比。 C . “惟将迟暮供多病”与《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都写了诗人年老多病的境况。 D . 尾联“日”字凸显情况的变化,“人事日萧条”表明世事一天天地变得越来越糟糕。
    2. (2) 《唐诗训解》评此诗:“天涯涕泪,岂徒以哭吾私。”即本诗流露的悲伤不仅是个人私情,更是强烈的家国之情。诗歌是如何表达这些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阿房宫赋》写用于建筑的钉头数量“”,宫内嘈杂的器乐之声“”,通过比较来凸显秦人的穷奢极欲。
    2. (2) 姜夔《扬州慢》的序言中提到了“黍离之悲”,词中“”两句对春日景物的描写将这种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3. (3) 小全到武汉旅游,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水,不禁吟咏起“”两句古诗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村庄的大树下有人躺在浓荫里午睡。年轻人被热情的村民留在家中喝了半碗高度烧酒,此时正____①____地走出来。日头也一晃一晃。他一直走到大树底下。这个午后有点悠长,山风吹过来带着植物葱茏芬芳的气息,也带着山边井水的清凉。

    在山顶,那是一个叫平天镶的小村。七十五岁的老高,还能想起那样的一个夏日午后。记忆里有知了的鸣叫,大树的荫凉……这样宁静的时光就滑过去了,[甲]回忆依然像放电影一样鲜明。那时还很年轻的小高,扛着八毫米的电影拷贝与放映机来到山顶,晚上,他要在山顶放映电影。

    平天镶,____②____,就是一口平底锅。这座山也真是很奇怪,高高的山顶居然有那么大的一块平地。于是,一座小村庄就落在了这里,七八十户人家。

    晒谷坪上,早早摆好的条凳和椅子,见证了小高的受欢迎程度——小村庄早就传遍了要放电影的消息,[乙]人人都像过年一样开心。连山脚下的人们也闻风而至,虽然爬山爬得____③____,但依然满面春风。

    1. (1) 下列选项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 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B . 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你还—— C . 现成的大小石块作为凳子,——而这样的猪子也还是以奢侈品的姿态出现的。 D . 一吃到咸味,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山上缺盐缺得凶呢。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句都有“像……一样”,说说二者的异同。

      [甲]回忆依然像放电影一样鲜明。

      [乙]人人都像过年一样开心。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世界上有不少动物是透明的,____①____,如一些鱼、虾、水母等。而在中美洲却有一种生活在陆地上的透明动物——玻璃蛙,它们能控制身体,使之变透明。

    玻璃蛙只有曲别针大小,是一种夜行动物。它们的皮肤原本是绿色的,当它们白天趴在叶子上睡觉时,____②____,与叶子融为一体。在日光照射之下,它们透明的身体也不会投射出阴影,如同露珠一般。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与活动时相比,玻璃蛙在睡眠期间身体透明度会高出34%-61%。这是为了____③____,因为它们在睡觉时最容易遭受攻击。对于从上方或下方经过的捕食者而言,它们几乎差不多是隐形的。即便是对于人类而言。也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荀子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用比喻句的形式强调了外在力量对人的影响;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排不发”,要求学生要有内在的驱动力。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