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梅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以最彻底的态度向西方寻求真理,提高国民的民主和科学意识。因此,其批判的矛头首先直指封建伦理纲常。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批判“文以载道”,一方面因为这个观点将“文”作为载“道”之器,“无纯文学之资格”;另一方面,将“文以载道”中的“道”等同于儒家的道统思想,认为“道”“束缚人心”。百年之后,面对20世纪以来关于中西文化的种种认识误区,如全盘西化、去东方化等,有必要重新解读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关系,对“文以载道”进行科学的诠释与解读。

    首先,“文”“道”关系。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于古代中国社会。现代中国与美国等“有新命而无旧邦”的国家不同,其庞大的文化根基,是建立在几千年的文明之上的。“文以载道”中“文”与“道”的关系,远非将“文”看作“道”的工具和手段那么简单。中国的“文”从诞生之初,便有着与“道”二而实一、不可分离的这样一种相伴相生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中国文学,诗中有志,文中有道,文学的伦理面貌始终与艺术面貌相伴相生。每一次“道”与“文”发生偏离时,“文”的这种内在要求便会出现自我调整,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据文学独立价值的要求而忽视中国文化传统对“文”“道”关系的这种内在规定,不能对“文以载道”作出简单的文学工具论的推理,不能将其视为影响中国文学发展的路障元凶。

    其次,“道”的内涵。“道”这个语词在中国,既是一个本体论的存在,又是一个价值定位。道家把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称之为道,儒家把仁政教化的社会目标称为道。老庄之道催生了崇尚人性自由、无所拘系的艺术精神,孔孟之道催生了“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文学使命。“道”的含义相当宽泛复杂,几乎包含符合一切传统文化精神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如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刚柔相济、和而不同等。即使后来的宋儒将“道”变成“道学”,这其中仍然包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蹈情怀。

    中国文论的发展不应该是西方文化的横向移植,也不应该是摒弃传统的凭空创造,它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时时上征,时时反顾”之上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细化到“文以载道”这个命题,我们既要摒弃“文以载道”唯工具化倾向,又要深入民族文化传统,探索其中的文化积淀。当宙斯还在奥林匹斯山上苦苦思恋人间女性的时候,我们的女娲、大禹正走在补天治水、造福于民的路上;当上帝天国在西方文学中随处可见时,我们的诗人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西方文学有西方的形态,中国文学有中国文学的特质,我们没有必要站在西方文学的理念上,以西方文化的普世价值,羞答答地回避和掩饰中国文化中这种亘古有之的重现世、重伦理、重群体甚至重政教的独特内涵。譬如当代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改编。该剧以程婴舍子救孤的故事为核心,彰显的是中国人抑恶扬善、舍生取义等价值观念。然而,我们当代影视界对《赵氏孤儿》的改编,却一定要突出程婴在面对这种冲突时的被动与无奈,一定要突出程婴舍子时的矛盾与冲突,似乎不这样,便违背了西方文学所一直主张的人性的真实。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人性就不真实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性就不真实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性就不真实吗?对于在五千年文明基础上形成的那些民族之大道、达道、宏道,我们要真正切实地了解、科学合理地定位、真诚坚定地信任,并且以“文”明之,以“文”贯之,以“文”载之。如此才能使“文以载道”这样的古代文论命题“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

    (摘编自赵玉敏《“文以载道”理论的语义溯源及当代意义》)

    材料二:

    文以载道思想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与西方文学相比,关注现实的人文精神正是中国文化的特征。社会主义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工作者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就要求文必须载道。而“秉持文以载道观念的文学创作与没有理想、逃避现实、无视民生疾苦的假大空文学倾向是对立的、相斗争的;与逃逸于山林的文学、沉浸于个体的文学、耽享于肉感的文学,是相冲突、相排斥的”。

    在新时代,我们扬弃文以载道就必须考虑将之进行重新诠释,尤其要将文以载道所载之道赋予新的内涵,以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新时代的文以载道所载之道绝不是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而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是最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的。新的“道”要体现中国精神,这里所说的中国精神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集合,同时也随着时代变迁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本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要做到文以载道,文艺工作者就要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这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既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用中国精神来赋予“道”新的内涵,文以载道才有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宗波《“文以载道”思想的扬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文化运动批判“文以载道”,认为“文”沦为“道”的工具,“道”束缚人心。 B . “文”与“道”是相伴相生的,因而尊崇“文以载道”的中国文学没有独立价值。 C . 传统的“道”不单指道统思想,几乎涵盖符合传统文化精神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 D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弘扬的“道”。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摒弃唯工具化倾向,反对西方文化的普世价值,是“文以载道”实现现代转化的条件。 B . 材料一的作者认为,当代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改编陷入了中西文化认识的误区。 C . 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坚持文以载道,方能创作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作品。 D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新时代“文以载道”的“道”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3. (3) 下列选项,不适合用来表现材料二所倡导的“道”的一项是( )
      A .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B .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C .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D . 孙少平和这不幸的母子俩同样悲伤。眼前这个家庭的全部灾难,也就是他自己的灾难。
    4.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文以载道”这个观点,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文洪晚上回到汉口,默默想着是当面谈呢还是打电话,把有关白洁的消息报告给秦震,最后决定用电话。

    秦震举着电话耳机,半晌没有做声,然后缓缓说:

    “文洪!只要她还活着,我们就能救出她。”

    陈文洪听到秦震嗓音虽然低沉,但又充满信心,他很受感动。

    熄灯号吹过了,他到各部队走了走,看了看,踏着从梧桐叶上漏下来的月影,独自走回师部。

    他应该睡,但是他不能睡,悄悄关闭了电灯,又走了出去。

    屋后,就是一大片水田,还有池塘、竹林。月亮像水一样清凉,把白天的热气涤荡一净。

    他站下来,仰起头,看着月亮,月光如水。这夜是何等的幽静呀!这夜是何等惆怅呀!远处传来蛙鸣声,不知什么树上有惊醒的小鸟啾啁一啭,又寂然无声了。

    他想起白洁的一切:她的轻盈的身影,她的柔曼的语声,她那深邃小湖一样的眼睛,还有,她的百合花

    她像他一样,他也像她一样。在延安,以及以后两地相隔那无边无际的思念中,从来是只有笑,没有泪呀!

    可这一刻,是什么,是竹叶上江雾凝成的水珠,只一闪,似乎是在眼睫毛上,又像是在心窠里,滚下去了。

    他不是没有感情的人呀!

    谁说我们军人是没有感情的人,谁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感情。

    ——今天是怎么回事呢?

    不过,陈文洪在个人生活问题上,他确实没流过一滴眼泪。

    他站了很久,又转回屋里,从皮挂包里取出一个纸包。他打开来,里面有几样东西,一件是他们俩在延安临别时,她塞在他手里,要他回去再看的两根发辫。他记得最后一次见面,他发现她梳的两根辫子不见了,而变成齐耳的短发!他问过:“怎么把辫子剪掉了?”她说:“我留给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这柔软的青丝,此时此地,特别唤醒藏在他心中的深情蜜意,他不禁喟然轻叹了一声,展开第二件东西,那就是周副主席通过秦震带到东北来的白洁的那封信:

    文洪:

    你想不到会收到我的信吧!想一想,我们从延安分手已经八年。在这样漫长的日子里,我人离你很远,可心跟你在一起,因为我的生命和你生命早已溶合,不论天涯海角,心灵上的相通是永远不变的。你还记得那晚会的琴音,月夜的百合,想到这些,我就深深地想念你啊!是的,这都是永远永远不能忘记的。因为留在延河边上的脚印,就是我们用心灵写下的誓言,只要延河水潺潺不怠,脚步声就会在我们血液中回响。在你出发那天,我一个人悄悄到飞机场上给征人送行。可是,我不能让别人发现,我的工作不允许我公开露面。你看可笑吧!我躲在人背后流泪,我又希望你哪怕看我一眼,我总觉得那时间你看到我了,这心理你了解吗?你跟我说过一句话:“我们是大时代的儿女。”离你愈久,理解愈深,如果时代还是悲怆的时代,又哪里有个人幸福?现在我不知道你在哪里,是行军?是作战?是宿营?是歌唱?不过,不论你做什么,我觉得都同我密切相关。你说要不是民族生死存亡搏斗的大时代,我们怎能相会在一起?又为什么偏偏是你从山洪中把我救起?又为什么偏偏是我必须隐姓埋名远走他方?为了什么?为了什么?文洪!为了阳光普照的一天到来。我告诉你,你一定要相信我的话,我很结实、我很平安,只是在这个雾城里,我黑夜白天,看见的都是多么密、多么浓的雾,这是吞噬人的毒雾啊!这是连石头也能沤烂的毒雾啊!不过我不怕,因为我知道远远的地方有你为我而战,任我走到哪里,都能看见你的眼睛。我在冷雾中常常感到你身上的温暖。春天夜晚,我常常一个人坐在枇杷山顶上看嘉陵江,一星灯火在缓缓移动。我想了半天,才明白过来,那是顺流而下,向你战斗的那个方向漂流而去的船上的灯火啊。你会看见吗?你会梦见吗?一星灯火,万转柔肠,这从延安圣地点燃的火,我相信他将照亮我们终生。我有多少话要跟你说呀,但给我写信的时间如此之短。我知道你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人,但为了革命,为了时代,当然也为了我,你千万要保重自己,哪怕只是为了我……好了,我写不下去了,你要想到你的白洁在奋斗,和你一样在凿通堵塞在我们之间不可逾越的大山。我觉得我们凿呀凿呀,一天比一天更接近了。文洪,我一千次握你的手!

    白洁

    他从纸包里又取出一张照片,是白洁在延河之滨照的。她没有女性的娇美,也没有女性的装扮,穿着一件棉大衣,大衣的袖口挽起一大截,裤脚也挽起一大截,头上戴着一顶八角帽,看上去,像个小男孩。这位摄影家的技术很不高明,照片暗淡无光,脸庞模糊,连眉眼都看不大清楚。不过,这一切在陈文洪心里是那样清晰,永远那样清晰呀!

    这时,在陈文洪面前有两个影像在交替出现:

    一个是抱着满怀百合花的她,用温柔的眼睛望着他;

    一个是满身血污、昂首阔步的她,宁死不屈地蹒跚前行。

    就是这个纤细、稚弱,像个小男孩的人,在监牢里被拷打得遍体鳞伤;就是这个纤细、稚弱,像个小男孩的人,忍饥忍痛,走一步留下一个血脚印……

    陈文洪慢慢攥拢两拳搁在桌面上。

    (摘编自刘白羽《第二个太阳》)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竹叶上江雾凝成的水珠”不是水珠而是眼泪,写出了陈文洪因白洁身陷囹圄而无比悲痛的心情。 B . “她像他一样,他也像她一样”,不仅写出了两人情意相通,还表明两人都有积极乐观的革命信念。 C . “又为什么偏偏是我必须隐姓埋名远走他方?”白洁在信中反问陈文洪,表达了内心的困惑和不甘。 D . “陈文洪慢慢攥拢两拳搁在桌面上”,动作描写既表现了他内心的悲愤,又表明了营救白洁的决心。
    2.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水田、池塘、竹林、月亮,蛙鸣、鸟啭,小说营造了幽美静谧的氛围,反衬陈文洪内心的不平静。 B . 白洁留下的两根发辫勾起了陈文洪的回忆,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使文章叙事回环往复,内容更丰富。 C . “吞噬人的毒雾”“连石头也能沤烂的毒雾啊”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白洁工作环境的黑暗和险恶。 D . 小说在叙事时巧妙运用倒叙和插叙,以场景转换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变。
    3. (3) 百合花在文中多次出现,请任选两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 (4) 文章用较大的篇幅叙述白洁给陈文洪的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 , 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 , 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初,羲之既优游无事,与吏部郎谢万书曰: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君谓此何如?

    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 , 其为得意,可胜言邪!

    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让不受。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1.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皆以文义冠世 冠世:超过世人 B . 羲之自为之序以其志 申:表明 C . 夫人之相 与:参加 D . 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2. (2)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虽不能兴言[A]高咏[B]衔杯引满[C]语田里[D]所行[E]故[F]以为抚掌之资

    3. (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癸丑,文中指癸丑年。我国古代常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迭相搭配来记录时间,包括年月日时。 B . “所以游目骋怀”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C . “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与“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比”含义不同。 D . “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与“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固”含义相同
    4.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羲之纵情山水,在兰亭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宴饮,面对春日盛会、秀美山川有感而发,写下《兰亭集序》。 B . 王羲之在文中感叹生命之悲、人生之痛,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自然的热爱。 C . 王羲之无意官场,整天射鸟钓鱼,采药炼丹,遍游东方诸郡,登遍名山,泛舟沧海,极尽欢愉,因而被朝廷罢免。 D . 王羲之自认为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实现了多年的心愿,他钟情田园,栽桑种果,教子怡孙,尽享天伦之乐。
    5.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③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

  • 4.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齐已

    幽光耿耿草堂空,窗隔飞蛾恨不通。

    红烬自凝清夜朵,赤心长谢碧纱笼。

    云藏水国城台里,雨闭松门殿塔中。

    金屋玉堂开照睡,岂知萤雪有深功。

    [注]①水国:水乡。②开照:犹通明,灯火辉煌。③萤雪:指囊萤映雪,勤学苦读的典故。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幽光”“草堂空”既写出了环境清幽,又暗示了诗人的清贫。 B . 首联上句以“耿耿”正面描写灯光,下句飞蛾扑窗则从侧面描写灯光。 C . 颔联运用白描手法写灯燃烧的情景,燃尽的灯芯宛如花朵轻轻掉落。 D . 颈联表达诗人对灯的赞颂,不同天气、不同地方,灯都给人们带来光明。
    2. (2) 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郭橐驼认为,“”,才能保全树的天性。这里说的不仅是种树的道理,还有育人的道理:既要用心去爱,又要懂得放手。
    2. (2) 《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看到“”,不禁触景生情,发出生命将逝的感慨。
    3. (3) 《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识到要了解事物的真相,必须在实践中穷究事理,而不能“”。
    4. (4) 《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以芍药“寂寞开无主”来表现环境的荒凉,《蜀相》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5. (5) “水”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代诗人会用“水”来起兴,引发人生感慨。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其次就是鼠麹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

    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

    1. (1) 文中加点的词语“鄙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达形象生动,句式活泼灵动,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人逢年过节,必定会端上一盘热腾腾的鸡一起享用。____,而且几乎全世界人民都爱吃鸡。譬如欧美人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也必定是要吃上一顿丰盛的火鸡大餐。而在热衷美食的中国人手里,鸡更是成为( )的美味佳肴,无论是白切鸡、汽锅鸡,以及烤鸡、盐焗鸡,你都会忍不住大快朵颐,食指大动。

    在中国,鸡不仅是美食,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鸡文化( ),内涵丰富多彩。古人认为鸡是吉祥物,“神话”为凤凰“俗化”为鸡,而野鸡则是凤凰比较重要的取材对象之一。野鸡又称“雉”,雉的羽衣( ),黑白红褐黄各色间呈,且鸣声清脆。有的长尾雉尾羽达一米以上,舒展漂亮,接近于“凤凰尾”了。其实不仅如此,鸡和凤凰还有更多的关系。《桂海禽志》载一种凤,其颈毛类雄鸡。雄鸡善鸣,有司晨的功能;____,所谓“凤凰鸣矣,于彼高岗”。而在中华传统菜肴中,大凡以“凤凰”为名的,一般都是鸡。如鸡爪被称为“凤爪”,鸡翅被称为“凤翅”等。人们常说的“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凤凰落架不如鸡”等,既说明凤凰和鸡是有区别的,____。

    1. (1)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 无论是白切鸡、汽锅鸡,还是烤鸡、盐焗鸡,你都会忍不住食指大动,大快朵颐。 B . 无论是白切鸡、汽锅鸡,还是烤鸡、盐焗鸡,都会让你忍不住食指大动,大快朵颐。 C . 无论是白切鸡、汽锅鸡,以及烤鸡、盐焗鸡,你都会忍不住食指大动,大快朵颐。 D . 无论是白切鸡、汽锅鸡,以及烤鸡、盐焗鸡,都会让你忍不住大快朵颐,食指大动。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I中这样写道:“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连。”对于中国人而言,土地不仅是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也是共同的精神家园,有着特殊的文化和情感意义。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土地不再是那么重要的生产要素,很多人对土地没有切身的体验,因而有人认为中国人已经渐渐与土地分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