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任务一 学习鉴赏 /4 乡愁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乡愁》同步训练(培优卷)

更新时间:2024-08-13 浏览次数: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
  • 1. 阅读诗歌,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piào/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mù/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xi/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邮piào(  ) 坟mù(  ) 海xiá(  )

    2. (2) 诗歌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句是          。(只填序号)
    3. (3) 诗歌中,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的诗句是:

      ///

    4. (4) 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
      A . 急速、悲壮 B . 欢快、幸福 C . 缓慢、忧伤 D . 轻柔、平淡
    5. (5) “窄窄的船票”是结构的短语。
  • 2. (2022九上·西安期末) 经典诗文默写。【在(1)~(7)题中,任选五题;在(8)~(10)题中,任选一题】
    1. (1)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
    2. (2) 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
    3.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4) ,殊未屑!(秋瑾《满江红》)
    5. (5)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 (6) 日星隐曜,。(范仲淹《岳阳楼记》)
    7. (7)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8. (8) 而现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9. (9)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0. (10) 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沁园春·雪》)
  • 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 (1) 诗人选取了哪些具体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表现了乡愁的什么特点?
    2. (2)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诗人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化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3. (3) 诗人为什么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理解
  • 4. (2024七下·丰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孝基仁爱

    许昌①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②。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③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④,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

    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且 

      ②怪 

      ③ 徐 

    2. (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② 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3. (3)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 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⑪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情怀。 B . 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消失。 C . 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 D . 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
    2. (2) 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
  • 6. (2023九上·雨花期末) 名著阅读

    【片段一】

    那官人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的好器械!”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采,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提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

    (节选自《水浒传》第七回)

    【片段二】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的,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 , 一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节选自《水浒传》第七回)

    【片段三】

    智深对林冲道:“兄弟,此去沧州不远了,前路都有人家,别无僻静去处。洒家已打听实了。俺如今和你分手,异日再得相见。”林冲道:“师兄回去,泰山处可说知。防护之恩,不死当以厚报。”鲁智深又取出一二十两银子与林冲,把三二两与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本是路上砍了你两个头,兄弟面上饶你两个鸟命。如今没多路了,休生歹心。”两个道:“再怎敢,皆是太尉差遣。”接了银子,却待分手。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二人答道:“小人头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头。”智深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道:“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似这树一般。”摆着手,拖了禅杖,叫声:“兄弟保重!”自回去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 “法讳唤做甚么?”林冲用“讳”字表示对鲁智深的尊敬。其实我国古代还有“讳称”,就是对尊者、亲者、贤者的名字要避讳。 B . “令尊”是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意为美好。“荆妇”指称对方妻的敬词。 C . “结义”,雅称义结金兰,俗称拜把子等,它在古代很普遍,在《水浒》中更是不胜枚举。 D . “泰山”原本指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后来成为“岳父”的别称。文中指“岳父”。
    2. (2) 下列对名著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 . 片段一,林冲、鲁智深初次见面就结义为兄,深层原因是鲁智深认识林冲父亲,并不是因为志同道合,英雄惜英雄。 B . 片段二,“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这句话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的评论。 C . 片段三,语言和动作描写具体细致,人物个性毕现,兄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拍案叫绝。 D . 从三个片段中,可以看出鲁智深的豪爽侠义、嫉恶如仇,看见别人受迫害也不能忍。
    3. (3) 林冲是80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作者却安排鲁智深去搭救?请联系整本书中相关情节及主题探究。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
  • 7.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空不超过15个字。

        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①。也正是因为如此,乡愁才在人们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作为诗歌,《乡愁》固然有其巧妙的表达,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巧妙的表达架起了一座桥,抵达了人们的内心深处。也正是②,所以《乡愁》这首诗才会打动这么多人。

  • 8. 片段练笔

    在诗歌创作活动中,要求同学们模仿《乡愁》的写法创作一节诗歌。

    示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创作:

    小时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