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良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9-27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到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 1. (2023七上·廉江期中) 台湾圆山文化距今约4000-3500年,其彩绘陶、印纹陶、玉块等遗存,明显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

    依据以上材料判断,圆山文化大致存在于(          )

    A . 夏建立前 B . 夏至商初 C . 商朝末年 D . 西周初期
  • 2. (2025七上·阳山月考)  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以及补天造人的女娲等传说中的人物都曾经被列入过中国的“三皇”之列。这些“三皇”的传说反映出中国(  )
    A . 远古文明领先世界 B . 早期文明缺史实依据 C . 远古文明发展概况 D . 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
  • 3. (2023七上·廉江期中)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观察下图,可知当时实行制度是(       )

    A . 皇帝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禅让制
  • 4. (2023七上·廉江期中) 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三门峡,陕西宝鸡、西安等地的西周墓葬遗址中都发现了随葬的车马坑。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也有轮、舆、车三种制车工匠的记载。它们可互证(       )
    A . 商周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B . 周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 . 周王室在西周开始衰败 D . 春秋战国出现诸侯争霸
  • 5. (2024七上·曲阳期末) 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之一。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反映(     )
    A . 废除了贵族特权 B . 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 分封制遭到破坏 D . 打破了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 6. (2023七上·廉江期中)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中这样调侃春秋战国时期:如果我不在家,那么我在打架;如果我也不在战场,那么我在去打架的路上;如果路上也找不到我,那么别找了,我已经死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诸侯国纷争不断 B . 外敌入侵威胁统治 C . 周王室加强集权 D . 社会经济严重衰退
  • 7. (2023七上·廉江期中) 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说明(       )
    A .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B . 春秋时期社会文明已有很大进步 C . 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已急剧减少 D . 春秋时期周王室实力已开始衰落
  • 8. (2023七上·廉江期中) 下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

    时间

    地点

    参与诸侯国

    概况

    公元前354—前353年

    桂陵

    齐、魏、赵

    围魏救赵,魏军大败

    公元前341年

    马陵

    魏、齐、韩

    齐败魏军干马陵

    公元前260年

    长平

    秦、赵

    秦军坑杀赵国40多万降兵

    A . 西周分封 B . 春秋争霸 C . 战国形势 D . 楚汉之争
  • 9. (2024七下·揭东开学考) 考古发现,各地出土的战国时期货币往往来自几个不同的国家,如1963年出土于山西阳高的一批货币,囊括了赵国、魏国和韩国的货币。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 . 统一趋势明显 B . 统一市场形成 C . 商业交流频繁 D . 地域差异消失
  • 10. (2023七上·廉江期中)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公田变为私田 B . 铁器牛耕应用、推广 C . 国家走向统一 D . 封建制度确立
  • 11. (2023七上·廉江期中) 据出土简牍记载,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       )
    A . 重农抑商,鼓励耕织 B . 废除分封制 C .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 . 废除井田制
  • 12. (2023七上·廉江期中) 下表是小张同学根据某一历史事件编写剧本的部分内容。这一历史事件是(       )

    第二幕

    好国君秦孝公:求贤若渴

    第四幕

    舌战群儒: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第八幕

    身虽死,法尤存,大秦帝国正崛起

    A . 诸侯争霸 B . 百家争鸣 C . 商鞅变法 D . 秦灭六国
  • 13. (2023七上·廉江期中)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
    A . 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 . 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 . 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 . 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 14. (2023七上·廉江期中) 对下图所示工程描述恰当的诗句是

    A . 都江三月堰初开,雪浪云涛滚滚来。 B .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戊不敢过临洮。 C . 尽道隋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 . 紫禁城中一线穿,观宫看殿百千间。
  • 15. (2024九下·东营模拟) 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 . 周平王迁都洛邑 B . 社会生产力发展 C . 齐桓公称霸中原 D . 百家争鸣的出现
  • 16. (2023九下·隆昌模拟)  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征战。下列对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认识正确的是(    )
    A . 加快了民族的交融 B . 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C . 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 .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17. (2024·宜昌模拟) 经过百家争鸣,宗教、哲学、政治、伦理学说真正达到了结构化、体系化。材料强调百家争鸣(  )
    A .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B . 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
    C . 阻碍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D . 实现了社会思想的统一
  • 18. (2023七上·廉江期中) 孔子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贫富过于悬殊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
    A . 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抨击 B . 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C .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D . 要求君主推行周礼
  • 19. (2023七上·廉江期中) 2022年冬奥会会徽(下图)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艺术形态,将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现代风格融为一体,体现了顺应自然,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理念。它的设计理念最能体现的学派思想是

    A . 儒家 B . 道家 C . 法家 D . 墨家
  • 20. (2023七上·廉江期中) “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种情况最准确的认识是(       )
    A . 以德化民 B . 因材施教 C . 有教无类 D . 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 21. (2024九下·莒县模拟) 某同学在研究成语起源时,有如下发现。这说明百家争鸣(   )
    成语 揠苗助长 杞人忧天 滥竽充数 东施效颦
    来源 《孟子》 《列子》 《韩非子》 《庄子》
    A . 各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 B . 在当时引起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C . 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了思想基础 D .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2. (2024九下·大连模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国兼并,社会动荡。对此,诸子百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治理方案。秦的发展和统一证明最适应当时社会形势的思想主张是(       )
    A . 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 B .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C . 选举贤能治国,提倡节俭生活 D . 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
  • 23. (2023七上·廉江期中) 下侧《秦朝驰道示意图》可用于研究秦朝(     )

    A . 修建长城的原因 B .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 统一六国的过程 D . 巩固统一的措施
  • 24. (2023七上·宣化期中) 鲁迅先生说:“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预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 秦始皇发布焚书令 B . 秦始皇活埋一批儒生 C . 秦始皇修骊山陵墓 D . 秦始皇推行儒家教育
  • 25. (2023七上·廉江期中) 秦始皇生于正月,名为政(通“正”);称帝以后,把“正”改为“端”,成为“秦讳正,谓之端”。全国人名、地名等,用政(正)者,亦要相应避讳,如“正月”改为“端月”。这些规定的主要意图是( )
    A . 重建社会的礼乐文化 B .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 宣扬皇帝的历史功绩 D . 凸显皇帝的至高无上
  • 26. (2023七上·廉江期中)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指的是(     )
    A . 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 . 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 . 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最基本原则 D .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 27. (2023七上·蓬江期末) 据相关史料记载,秦二世胡亥当政时期法令严苛、赋敛无度、百姓穷困。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了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举动。这说明( )
    A . 历史结论不断被修正 B . 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 C . 史料越多认知越困难 D . 出土文献更具可信度
  • 28. (2023七上·廉江期中) 《汉书》记载,“至于始皇……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好纺绩不足衣服”“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即猪)之食”。这说明秦朝当时(       )
    A . 刑罚残酷 B . 徭役繁重 C . 生活简朴 D . 赋税沉重
  • 29. (2023七上·防城期中) 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 . 黄巾起义 B . 陈胜、吴广起义 C . 李自成起义 D . 黄巢起义
  • 30. (2023七上·宜州期中) 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 )
    A . 四面楚歌 B . 破釜沉舟 C . 围魏救赵 D . 退避三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 31. (2023七上·廉江期中)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往往与其他区域相隔离)、随葬品丰富且具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丘陵地带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责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分封出去的诸侯国,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郭沫若《中国史稿》

    1. (1) 根据材料一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判断良渚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并说明理由。
    2. (2) 材料二反映了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制度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的统一对我国国家发展的贡献。
  • 32. (2023七上·廉江期中) 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货币可以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要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质地坚固,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后来又有了人工贝、金属贝。

    材料二

    (楚)庄王以为币(指蚁弄钱)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指楚相孙叔教)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

    ——司马迁《史记·循史列传》

    楚国蚁鼻钱(长约1.5—1.9cm,宽约1.1cm,重量一般为2g左下)

    材料三

    秦统一中原后,制定了统一的货币(如下图),并将其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钱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这一货币的造型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曰:“天道圆,地道方,圣人所以立上下。”

    ——摘编自张功臣《钱眼里的中国》

       秦半两钱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贝”成为早期货币的优势。
    2. (2) 指出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货币的造型特征,并简述秦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特点。
  • 33. (2023七上·廉江期中)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则要君主完全以法为教,扫除异己……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交融、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征。
    2. (2) 根据上述材料,以中华文化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