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

更新时间:2024-08-15 浏览次数:9 类型:期末考试
一、【活动一】溯源民族文脉(20分)汉字是人文思想的载体,小语想要通过汉字来解读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请你帮助她完成资料整理。
  • 1. (2024八下·宁海期末) 资料一:“争”之流变

    【】字形演变】

     “争”的早期字,上面是“爪”(手),下面是“又”(手),两只手拉扯夺取中间“山”形之物:两“手”及“山”共同组成了“争”。后来字形发生改变,中间之物慢慢与下面一只手发生交错,形成后来的字形。

    【字义演变】

    1. (1) 看字形演变,“争”在造字上属于(选择字母)  (A.象形 B. 会意 C.形声 D.假借)
    2. (2) 看字义演变,“争”的本义是(填空) 
    3. (3) 缘远流长的汉字,将承载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芳华永住

      线词中的错别字:改为  改为

  • 2. (2024八下·宁海期末) 资料二:“争”之表现

    摘录古诗文中体现“争”的诗句,完成以下填空。

    《关雎》写“窈窕淑女, ”,“窈窕淑女, ”,主人公以弹琴鼓瑟,敲钟打鼓的方式展现自己,告诉我们,爱情或事业,我们要勇于去争取;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自己想出仕的心,告诉我们,自己的追求,要勇于去争取;白居易写“,系向牛头充炭直”,反差强烈,揭露“宫市”残酷,告诉我们,面对不公,要敢于去抗争;苏轼“”,告诉我们,面对现实的苦难,我们要争其必然,坚守傲骨。

  • 3. (2024八下·宁海期末) 【补充资料】

    金钱花

    【唐】罗隐

    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

    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①将。

    【注释】劚①(zhú):掘,砍。

    小语选择了《金钱花》作为补充资料,请你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罗隐的“争”。

  • 4. (2024八下·宁海期末) “争”的精神在中外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小语想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名人传》中寻找“争”之精神,请你选择其中一部作品,结合相关人物的具体经历,帮助小语丰富“争”之精神的理解。
二、【活动二】沿千年文旅(32分)
  • 5. (2024八下·宁海期末) 阅读以下两篇古代游记,完成各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笪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城,为屿,为,为岩。青树翠,崇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激,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

    【乙】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②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回:“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③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④,瀯瀯⑤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⑥,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⑦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

    【注释】①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②嵌(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③熙熙然:和悦的样子。④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⑤瀯瀯(yfng ying): 水流回旋。⑥沣、镐、鄂、杜:京都附近的城市或地区。⑦遭:遇合,运气。

    1. (1) 梳理文本时,有同学对《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个别字词有疑问,请你借助相关策略帮其释义。

      文言词句

      方法策略

      释义

      熙熙然回巧献技

      成语推断法:举国同庆

       

      得之

      关联课内:如鸣珮环,心

      四百

      语境推测法

      过而

      查找字典法:①丑,粗劣。②不文明的,不合理的。③狭小,简略。④见识小。⑤轻视。

    2. (2) 柳宗元重在写山水景物,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形状各异的“石”。例如:

      【甲】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乙】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①以下是几位同学对乙文写“石”句的翻译,请你选出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

      A.小丘上的石头有的像是突然发怒、有的倒下、有的艰难地争着破土而出,形状各异的,多得数不清。

      B.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

      C.小丘上的石头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竞相破土而起,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大概数都数不清。

      D.小丘上的石头或突出隆起,或艰难地争着破土而出,呈现出各种奇怪的形状,几乎(多得)数不清。

      ②对这两处划线语句,你更喜欢哪一句的描写?请说明理由。

    3. (3) 钴鉧潭西小丘与小石潭相邻,两次出行让柳宗元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思,请结合文本分析。
    4. (4) 在探究过程中,有同学发现柳宗元的两篇游记都带有一个“记”,便提出应该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纳入游记。你同意吗?请结合游记特点以及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 6. (2024八下·宁海期末) 请阅读以下现代游记,完成各题。

    千年的桨声

        夜宿江南古镇同里,只听得自己的梦,在静谧的秋里,振了一夜的翅。朦胧中,有桨声在远处响,悠扬如天籁。干脆早起,舍不得睡了。

        依街角望去,曙色如黛的古镇,像一叶睡莲,或一朵浮萍,静静地铺陈在烟波浩渺的湖面,千年一梦,香鼾如酿。古老的晓月千年的秋风,把尘世的一切都归零,归于同里一宿的静,一如隐居深山不染凡间半根游丝的庵寺。但这种静不是失落了生机的寂寥,而是一种淡泊从容、处世无惊的定。

        只有渐近的桨声,是这幅水墨佳作的画外音,千年不变。

    月在月光中走,风在风天里行,我在听自己的心跳。循了依稀桨声,我轻轻地走在同里披了黛色外衣的晨里,一任自己的心,从容地在古境里散步。巷路上的条形石横排竖镶,两侧的云片石挤挤密密,拥向光线不甚明晰的远处。悄悄地,我生怕叩在石板上的足声和沾着的红尘,侵扰了古镇的宁静与圣洁。

    记得昨夜,投宿在古镇明清老街上的世德堂,只见深深庭院里的石桌石椅静冷如雕,曲桥亭荷旁的石榴灿灿灼灼地挂在空中,低眉顺目,枝掩叶捂。偌大的五进院落69间房,楼对阁、户对窗,只住进同伴和我。他有些怯怯地问,是不是有点儿冷清,我说庭院冷清,湖水清冷,既冷又清,恰是静心养性的曼妙仙境。清冷是一种意境,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凡夫俗子,来就来了,走就走了,同里的水依旧清冷如许、清泠如许,微澜不兴,轻波不扬,千年如此。

    记得昨夜,跚在灯火阑珊处,A】一位老者躬身幽黄的店灯下,就着一盘堆尖的湖蟹,醮着比酒还醉的夜风,民着比夜还香的老酒,以及葱姜蒜酱油醋,专心而安详地别着咂着。秋风起,蟹脚痒,被湖风浪起的蟹们,性急地爬进渔子们早已张着的蟹池鱼网,钻进早已等候在湖边或者潜藏水底的蟹箱,以及湖中央高脚屋下泊着的渔船,被渔夫们吱呀吱呀地摇着、浪着,就拢了岸,装了车,坐了飞机,去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北,急急去填塞那些本已膏油满贯的肚子们。也有的就近上了寻常百姓的餐碟,驱除水上人家一天的辛劳。问多少钱一只,老人头也不抬地答:“侬吃伐,十五块一只?”轻醉微熏,恬静淡泊,秋风不催,千年如此。

    记得昨夜,依河港的边街行走,石板高高低低,喀哒喀哒,如空谷间的山石萌动。民居静寂安宁,前街后坊,开门做店,闭门为家。临街的门缝里,偶尔透出点儿光亮和悉悉索索的家语。有旧报旧书糊了窗玻璃的,定睛一瞥,恰是一幅倒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偶有一两盏灯笼高高地亮起,却又被夜色浓浓地围起,光晕下一桌麻将正静静地推来倒去。不争不抢,要紧不慢,默无声息,千年如此。

    一个快意的噻喷打过去,长长的幽巷那头,久久地激起一个更加响亮的回应。天凉了。天也渐亮了。

    有户枢依呀地响起清晰的音符,此起彼伏,唱和无序,从唐宋唱到明清,婉转如歌到今天,该有一千多年了吧!

    同里的早晨特别悠扬,舒展得像港汉一样没有尽头;温婉的光景被同里抻长,长得像里弄一样找不见尾巴。街巷里锅碗瓢盆声和远处河街菜市的嘈杂声,奏响古镇千年如一的晨曲。街里套街,店后有店,客气的招徕,温情的应答,榨油糕和油条的飘香,让人涎滴三尺三。不时有渔船靠上来叫卖,讨价还价,一团和气。B】同里湖丰沛的鱼虾菱藕,滋养着水岸人家,锅里炖着沸着熬着煮着蒸着炸着的,全是鲜美香艳,让隔湖相望、以特色风味闻名的苏州人不得不惊叹“吃在同里”。

    千年的长河在同里歇了歇脚,继续前行,把个江南古镇的韵味,全留在一桥一水一人家之间了。……

    乡村是城市的母亲。同里用舒缓的节奏,放慢了世人急促的步履和急切的心跳,一扫风尘世故,是现代社会一处天然的“疗吧”。达官显贵、文人仕子、渔妇耕夫,都能在这温柔水乡停舟歇桨,找到一处心灵皈依的芳草洲。古镇以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普适性,成就了自己历千年而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和永不凋谢的魅力。同里是历史的博物馆,是江南的化石,是文化的标点,是《诗经》的故乡,是一支苍老的桨。那桨声,从容地响起,千年不变。

     (选自刘汉俊《在江之南》,有删减)

    1. (1) 【理所至】梳理本文的旅游路线图,请你根据文本内容补全信息。

      由于同里的特殊环境,作者此次旅程非常简单。旅行虽发生在早晨,但作者写出了从“③”(摘文中原词)到“天渐亮”的时间变化,所见也发生着变化。期间作者通过回忆起昨夜的经历,既交代他的行踪,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

    2. (2) 【赏所见】作者重在写风土人情,文中多处描绘了同里人的“吃”,请比较【A】【B】两句,分析两处关于“吃”的刻画有何不同?请从遣词造句角度入手分析。
    3. (3) 作者在文末写道:“那桨声,从容地响起,千年不变。”请结合全文,说说桨声为什么千年不变,“千年不变”的只是桨声吗?
    4. (4) 【用所学】请你根据本文的阅读体验,为同里古镇寻找两类潜在旅游客户,并向他们分别拟写一句旅游宣传语,吸引他们来同里旅游。要求:宣传语能够体现同里特色,有针对性。

      示例:美食爱好者——“饿了吗?来同里!鱼虾菱藕等着你!”

三、【活动三】赋能时代文创(14分)
  • 7. (2024八下·宁海期末) 围绕“新中式”这个热点,同学们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中式夹袄搭配牛仔裤、盘扣皮衣叠穿帽衫、针织毛衫配马面裙……近来,一场由“新中式”穿搭引领的时尚风潮悄然涌动,在街头巷尾,在旅游景点,总能见到其身影。

        在南京市秦淮汉服文化协会理事孙强看来,“新中式”其实并没有精确的定义,那些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的服装,统统可以归为“新中式”。当代审美为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着色,而细腻古朴的中式质感也为日常服装提供更为高级的穿着体验。

        “新中式”的风还吹到了美妆、美食、养生和家居等多个热门赛道。

        同仁堂结合传统养生与新消费需求,推出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咖啡、娇颜陈皮五红汤等饮品,不仅吸引了年轻消费者,也让老字号“潮”起来。以往被视作“父母辈审美”的新中式家居,正吸引不少“95后”“00后”群体“入坑种草”;翻开一些年轻人的手机,不仅歌单中收藏着大量古风歌曲,就连手机壁纸的主题也是“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

    【材料二】

    数据显示,2023小红书护肤、彩妆和身体护理领域,“新中式”相关种草笔记数较2022年同期增长超48%,月均点赞高达40万+,备受用户认可。众多品牌纷纷加码,商业笔记数增长115.44%,商业互动增长101.15%。

        多个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新中式”服饰成为新年销量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

    “新中式”服装的兴起,带动着汉服企业遍地开花。

    【材料三】

        “新中式”的流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来自辽宁的张女士就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开始尝试“新中式”穿搭。“我是被社交媒体上的博主种草了‘新中式’,上身后觉得好美,款式真的很适合中国人。”张女士说。“‘新中式’穿搭和传统节日的适配度太高了,我在春节就选择了汉服作为‘拜年战袍’。”在北京就读研究生的周同学说,“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新中式'穿搭包含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既贴合传统节日习俗,又非常喜气。”“相比于原汁原味的传统汉服,改良后的新中式服饰不仅宜通勤、宜家居、宜休闲,更容易走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在保留中华传统服饰国风雅韵的美学意境基础上,充分满足了当代年轻人时尚化、简约化的个性需求,能牢牢捕获年轻人的芳心并不意外。”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教师贺京霞说。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白晓晴也认为,“新中式”风潮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性元素,润物无声地滋养大众的审美意趣,增强了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与传统中式服饰相比,“新中式”结合了中国人的现代审美,更加贴合大众日常穿搭、装饰等文化消费的现实需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构建新时代中华礼仪服饰体系的提案。他认为,中国有着深厚的民族服饰文化传统和宝贵资源,应围绕中华文化,构建承载民族文化的新时代礼仪服饰系统,通过中华服饰来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1. (1) 下面是同学们读了以上材料的讨论发言,请你选出最符合原意的一项(   )
      A . “新中式”是指将中国传统元素与当下审美潮流相结合的服装。 B . 多个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新中式”服饰成为新年销量增长最快的品类。 C . “新中式”穿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穿着非常喜气。 D . 构建承载民族文化的新时代礼仪服饰系统,有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意义。
    2. (2) 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小文想加入两张图表(见材料二图1、图2),请你说说是否可行,请结合图表信息与材料二的文字内容说明理由。
    3. (3) 同学们发现“新中式”之风也吹到了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比如材料中有像“润物细无声”的传统式表达,也有“种草”这类网络流行语的表达。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词语说说“新中式”语言表达的好处。
    4. (4) 在新中式热潮之下,网络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新中式’不过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与现代服装版型的生硬拼凑,是缺乏文化内涵支撑的快时尚,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践踏。”你同意吗?请结合材料说说理由。
四、写作(50分)
  • 8. (2024八下·宁海期末) 结合三则材料,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请完成相关任务。

        看了以上文字,你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应该有了更多的认识,它可以涉及生活、技艺、建筑、器具、诗文、道德素养、民风家教……我们作为普通人,是旁观者,还是践行者?我们经历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思考?请在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任务选项

    内容

    文本类型

    任务一

    叙述自己与文化传承或创新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记叙类

    任务二

    发表你对文化传承或创新的认识与思考

    演讲类

    任务三

    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不限(诗歌除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