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4-08-07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一下·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古至今,对于“自强不息”的阐释卷帙浩繁,但这一次我们试图从一个奇特的角度入手,先从“马太效应”讲起。“马太效应”之名,源于《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1968年,罗伯特·莫顿提出“马太效应”这一术语时,曾有意针对当时科学研究领域的垄断怪象,其常见案例就是学术职称越高、担任学术职务、社会职务乃至行政职务越多的专家教授们,得到的社会声望越高、科研经费越多,即使他们的能力和那些尚不知名的学者相比其实相似甚至更低。推而广之,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后,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也就是经济学界所说的“赢家通吃”。后来马太效应专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马太效应”一直被大多数人口诛笔伐,人们批评的焦点在于它似乎是在歌颂弱肉强食的残酷法则,或者是为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现象做了背书。更有人认为,“马太效应”的实质是对公平性、平等性的破坏,是社会强势群体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全面掠夺,从而加速社会财富与权力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然而,这些或许是对“马太效应”做了情感色彩过重的误读。“马太效应”的陈述初看确实会让人心理不适,但其实这一著名法则,不仅具有真实性与现实性,而且具有积极性与合理性。

    众所周知,趋利避害、趋吉避凶、趋强避弱,原本就是人出于安全性、利益性的考虑作出的正常选择。譬如手持两股资源,盈利者自然会追加多投,损利者便适当撤资少投。能力强、特长突出者自然应当给予更多重任、机会、平台,“双商”皆低、误事害人者不仅不能奖励,还要追责惩罚,及时止损。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原本就是约定俗成的原则。

    “马太效应”可以用于成功学领域。一个人只要通过积极而执著的努力,让自己某些方面变强,就会在变强过程中不断受到鼓舞,获得物质或精神财富,同时收获更多能力与智慧、历练与积淀、资源与机会,进而越来越强;而此时的发展态势又会继续强化积极主动的努力奋斗,如此循环,把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发挥到极致。这一点尤其可以适用于儿童教育方面,幼年时的性格塑造、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可以贯穿一生,培养得科学且优良的孩子,其势能会随着年龄增加迭代升级,得到更大的认可和自信的气场。同样,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要想在某一领域内保持优势,就必须尽可能发展为该领域的领头羊,同时注重积聚品牌资本,以助企业的持续发展提升。

    但以上这些,或许仍未触及“马太效应”的真正要义,“马太效应”的潜台词是对自强不息”的召唤,或者说“自强不息”是对“马太效应”最具正能量的回应。

    我们再来追根溯源一下引出“马太效应”之名的那个《圣经》中的寓言:国王出门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让他们去做生意,等国王回来时看他们的成果。第一个仆人用主人给的一锭银子赚回十锭,于是国王奖励他十座城邑;第二个仆人赚回五锭,于是国王奖励他五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将主人给的一锭银子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所以什么都没有赚到。这时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手中的一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说道: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当故事的完整背景呈现时,我们的关注点和理解角度也便不同了——更应当将这个故事看作一个有关成功规律的寓言——成功来自个人奋斗与机运巧合的糅合,当然这两者所占的比例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毕竟,仅按照故事所提供的线索来看,这三个人在起始时段的身份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他们都从国王手中拿到了一锭银子,都不知道国王的用意和最后的赏赐到底是什么,他们手中的财富、可用的时间、面对的机运等都是平等的。这岂不正是人们在涉足一个领域、开启一段事业、面对一次机遇与挑战时的共有情况?

    古往今来,无论个人或群体,都有无穷无尽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反败为胜、反客为主的案例,他们打破原本的强弱分布格局,挖掘潜能,改变命运,成功上演“逆袭”。所以,你并不知道手里的“一锭银子”和一番努力换来的是什么机运和什么收益,只管再去多提升一些、多强大一些、多努力一下、多坚持一下就是了。

    所谓自强不息,不仅是在面对已知的困境时全力以赴,而且更是在面对一片茫茫未知时的奋勇尝试;不仅是在希望微弱时的不懈努力,而且更是在几乎无望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到底。

    (摘编自李赫宇《“自强不息”与“马太效应”》)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马太效应”是罗伯特·莫顿针对科研领域的垄断怪象提出的术语,即专家教授的能力越强,学术职称越高,得到的社会声望就会越高。 B . “马太效应”是社会强势群体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全面掠夺,使得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引发社会财富与权力的两极分化,破坏社会公平。 C . “马太效应”的正效果可以适用于企业经营方面,企业只要能引领某一领域的发展,同时注重积聚品牌资本,就可以在该领域内保持优势。 D . “马太效应”的真正要义在于“自强不息”,或许我们并不知道通过努力可以换来什么机运和收益,只管做到多一些努力和坚持就是了。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篇引用中国古代典籍中对于“自强不息”的阐释,后又引用《圣经》中的一段话,意在比较中西方对自强不息的解读不同。 B . 本文观点辩证,作者在论述“马太效应”时既谈及大多数人对它的负面误读,也结合现实生活分析了它的积极性与合理性。 C . 文章第七段将《圣经》中的寓言故事完整呈现,这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增添了论述文的可读性与文学性。 D . 文章多用整句,例如“涉足一个领域、开启一段事业、面对一次机遇与挑战”,条理分明,节奏明快,增强了文章的语势。
    3. (3) 根据材料,下列不能体现“马太效应”的一项是( )
      A . 在教育领域,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机会,例如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等,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能被贴上负面标签。 B . 在就业市场上,有经验和技能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高薪和晋升机会,而缺乏经验和技能的人则可能面临就业困难和职业瓶颈等问题。 C . 在人际交往上,一抹微笑可以让对方心情更加愉快,并激励他们做出更多积极行为,而一个人沮丧神态则可能会让对方情绪低落。 D . 在商业领域,知名品牌和大公司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小公司和新品牌则可能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与生存困境。
    4. (4)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与本文所提及的“马太效应”有何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 (5) 如今,有年轻人感叹自己出身平凡,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那些家境殷实的人,因而陷入迷茫与空虚,甚至稍遇挫折便对未来丧失信心。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 2. (2024高一下·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把斧头的记忆

    赵明山

    改变我命运的人叫储国恩,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文新县大队的大队长。他个子不高,方脸阔嘴,黝黑粗壮,不像个带兵的队长,倒像个卖苦力的。①储国恩把我掂在手里,用大拇指试着我的舌刃,他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突然抡起我劈向一根木头。在我深深嵌进木头的那一刻,奇袭姜庄子的作战方案已经成竹在胸。

    很快,我和另外15把斧子别在了16名战士的腰里,这些战士来自县大队和二区小队,我们要去执行一项神圣的任务。文安城南姜庄子据点刚刚住进一群鬼子,我们要神不知鬼不觉地摸进村,给鬼子的脑袋搬搬家。大队长在动员会上说,论武器装备,论兵力部署,县大队都明显处于劣势,姜庄子据点不仅有25个日本鬼子,还有百十号伪军协防,硬拼代价太大,只能智取,出奇制胜。

    他们开会商量的时候,我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时间是1942年阴历正月初八,春节刚过,天空像黑黢黢的锅底压下来,零零星星的雪花像锅里掉下来的米粒儿。他们开会的村子叫牛各庄,在文安城东北方向,距姜庄子30多里。16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潜入姜庄子,伺机行动。

    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抽打在战士们的脸上,也打在我的身上。我躁动不安,内心有一种情绪在奔涌,大队长觉察到了,安抚着我,摸摸我的头,让我冷静。

    我数了数,他们16个人除了每人一把斧子,只带了7支短枪。这不是去玩儿命吗?要知道姜庄子据点里有一门野炮、两挺机枪、30来支三八大盖儿和短枪,一屋子的弹药。这还不算伪军的装备。那天有个孩子送来情报,据点里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孩子是县大队的眼线,为据点里的鬼子扫地,把犄角旮旯都给扫描了。

    研究作战计划时,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步棋太险,孤军深入,敌众我寡,恐有不测。储国恩马上接过话茬:②我们唯一的胜算就在于冒险。如果连日本鬼子都认为我们不敢冒这个险,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等出了正月,鬼子建了岗楼、挖了封锁沟,再想下手就难上加难了。大家心里明白,大队长也是被逼的,县委和县大队已经没有了退路,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楔入了抗日根据地,建成半个月,县里的工作就受到很大影响,上下不通,左右不畅,不及时剔除这根毒刺,损失不可估量。

    我们是正月初八前半夜进入的姜庄子。战士们头上冒着热气,嘴里吐着热气,我们身上闪着寒气。

    我们杀进鬼子据点是正月初九的凌晨,天似亮非亮,站岗的哨兵偷偷回屋取暖,做早饭的伙夫刚刚打开门。战士们像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伙夫当时就晕成了一摊泥。日本鬼子睡觉很讲究,每人一个睡袋,三九天也脱光了,像头煺了毛的猪钻进去。我们的到来终结了他们的美梦。③要不是有个鬼子开了枪,这场战斗会更漂亮,会成为一场更为经典的斧头战,不用一颗子弹就把鬼子们送上西天。伴随着鬼子的枪声,一名战士倒下了,他手里的斧子掉在了地上。即使最后是激烈的枪声为胜利画上句号,这场战斗仍被传颂为“姜庄子斧头战”,受到冀中军区司令员通令嘉奖。那是我第一次尝到血的滋味,侵略者的血。因为这场战斗,我被载入史册。时至今日,在华北地区一提起“姜庄子斧头战”几乎无人不晓,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战斗结束后,大队长指挥打扫战场,我在他手里左顾右盼,生怕漏掉一个喘气的脑袋。院子里躺着21具鬼子的尸体,仓皇逃跑的4个鬼子也在村边被“报销”了。我一不留神碰到了那门三八野炮,发出响亮的金属之声。我的面前,横躺竖卧着缴获的武器,野炮、机枪、步枪、弹药。我在它们面前昂首阔步,它们向我低下了头,连那门向来仰着脖子不可一世的野炮,也跪在我的脚下。我轻轻敲击着它们,有几分胜利的快感。

    ④从腊月二十三鬼子进驻,到正月初九被县大队一锅端,姜庄子据点只存在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这大概是中国战场上最短命的日军据点了。鬼子万万没有料到,他们煞费苦心构筑的堡垒,连同他们的脑袋,被十几把斧子砍得七零八落,不到一个小时,灰飞烟灭。

    当敌人的援军赶到时,县大队的战士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连县委机关都转移了。鬼子也不是白跑一趟,收尸的活儿正等着他们呢。村边协防的伪军脚底下抹油,差不多跑光了。

    一场战斗,让我名垂青史,但我不愿过多分享文新县大队的荣誉,我不能喧宾夺主,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战士张广寿,年轻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姜庄子。我没有走进历史博物馆,战争结束后,我悄悄回到农民家里,继续劈柴。

    文本二:

    回忆文新县的抗日武装斗争(节选)

    储国恩

    1942年2月,日寇加紧在抗日斗争活跃的姜庄子建立据点。姜庄子位于文安县城东南,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这个据点的存在对我方根据地是一个严重威胁。县委下决心赶在敌人把据点建成之前打下来。最初我们用“围魏救赵”的方式,但敌人非但没有撤离,反而加速了修建据点的进程,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其它作战方案,即进行奇袭。

    为此,我们进行了仔细侦察和周密准备,最后在县大队和区小队中挑选了15名勇士化装成木工,每人佩带短枪和利斧,于2月23日开始行动。勇士们当晚先进入姜庄子村,隐蔽于据点附近院内,乘早晨鬼子伙夫开门买菜、其余鬼子还在鼾睡的机会,冲入据点。战斗小组各自为战,按照预定作战方案,用斧头一阵大砍,结果了还在梦中和刚被惊醒的20多个鬼子的性命。从后窗逃跑的4个鬼子,有3个被伪军打死,只有1个在惊慌万状中逃到了桃子村日军据点,只说了几句话也口吐鲜血而亡。姜庄子据点被彻底焚烧了,近30名鬼子的性命无一幸免,我们也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其它物资。

    奇袭姜庄子据点的胜利,杀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威风。《延安日报》以头版头条报道了姜庄子的胜利,朱德总司令向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发出通令嘉奖。姜庄子战斗以它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载入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光辉史册。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句连用四个动词“掂”“试”“抡”“劈”,刻画出大队长的强壮有力,暗示此次战役的作战方案与斧头有关,为后文埋下伏笔。 B . ②句“唯一”暗示了此次冒险行动是被敌人逼到绝路才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而想敌军之不敢想是此次战役成功的重要原因。 C . ③句写因为开枪使得这场战斗不够完美,显示出战士们内心的失落,即使已经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也不免感到非常遗憾。 D . ④句“短短”“最短命”写出了这场战斗的速战速决,以及对日军造成的巨大打击,可以载入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光辉史册。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结尾“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对文新县大队的战士们予以了高度评价,歌颂了为崇高理想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B . 小说善用比喻,比如“姜庄子据点像一根毒刺楔入了抗日根据地”,生动形象地写出及时消灭日军据点已志在必得。 C . 小说善用对比。如第五段中敌我双方的武器数量就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此次战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危险重重。 D . 小说多处使用环境描写,如伺机行动时“漆黑的夜”“漆黑的路”“寒风卷着雪花”渲染了战斗前的紧张和沉闷气息。
    3. (3) 在这次战役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说明。
    4. (4) 两个文本都写了“回忆”,但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一下·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 , 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说东海王越曰:“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乃以弟澄为荆州,族弟敦为青州。谓澄、敦曰:“荆州有一江一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识者之。

    越之讨苟晞也,衍以太尉为太傅军司。及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晋书·王衍传》)

    材料二: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由是言之,山巨源之料王衍,亦容有未必然也!

    (选编自苏洵《辨奸论》)

    【注】①山涛,字巨源,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②东海王越,司马越,西晋权臣。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俄而A举军B为石勒C所破D勒呼E王公F与之G相见H问衍以晋故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意思是于是、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含义不同。 B . 鄙,指鄙视、看不起,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含义相同。 C . 活,指“使……活命”,与《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含义相同。 D . 固,意思是确实,与《愚公移山》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中的“固”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衍神情明净,风姿秀雅,童年时曾去拜访山涛,山涛感叹了很久,目送他离开后说道,此人或许就是耽误天下百姓之人。 B . 司马越认为应该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来担任地方长官,王衍便让自己的弟弟与族弟分别在荆州与青州任职,而自己留在朝中。 C . 王衍因为贼寇纷起,不敢担任元帅之职,便以自己年少时就没有做官的欲望为理由推辞,他认为有才之人才可胜任此职。 D . 王衍为求自保,推脱说自己从年少时就不参与政事,还趁机劝石勒称帝。石勒大怒,认为使国家破亡正是王衍的罪过。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

      ②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

    5. (5) 苏洵如何看待山巨源对王衍的预言?请简要分析。
  • 4. (2024高一下·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重午书怀

    陈著

    年年端午又今朝。鬓萧萧。思摇摇。应是南风,湘浦①正波涛。千古独醒魂在否②,无处问,有谁招。

    何人帘幕倚兰皋。看飞桡。夺高标。饶把笙歌,供笑醉陶陶。孤坐小窗香一篆,弦绿绮,鼓离骚。

    【注】①湘浦:指湖南汨罗江。②屈原《渔父》有“众人皆醉我独醒”句。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人在端午节这天思绪飘摇,心神不安,想到汨罗江上大风正起,汹涌波涛。 B . 屈原的千古忠魂当今是否还存在?词人心中疑惑却不知去何处、向何人询问。 C . 下片具体叙写眼前之景,词人眼望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如醉如痴,乐在其中。 D . 词末视听结合,词人抚琴吟唱着《离骚》的诗句,营造出怅惘忧伤的氛围。
    2. (2)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 5. (2024高一下·玉溪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阿房宫赋》中,作者用夸张的笔法描写阿房宫的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高大到甚至隐天蔽日的句子是“”。
    2. (2) 《劝学》中,荀子善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事理,以“木”和“金”为喻来说明不断学习才能取得进步的两句是“”。
    3. (3)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作者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繁华而相继灭亡,只剩下寒烟衰草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一下·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开篇的《乡土本色》中,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最早是指泥土,中国是农业大国,底层人民以种地为生,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来源。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著名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一片土地的极度熟悉,让人们无形中对土地充满了依恋。对于世代定居一处的中国人来说,家已经不单单是人的聚集,也不再只是和人有关的记忆,从小接触过的所有东西,包括土地上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嵌满了我们深深的情谊,也正是这种踏实和依靠,在劳动人民心中埋下了叶落终要归根的种子。因此,带着地球逃跑,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1. (1) 下列诗句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C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D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2. (2) 请结合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分析中国人为什么要“带着地球逃跑”。
  • 7. (2024高一下·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世界泳联跳水世界杯总决赛近日在陕西西安落幕,中国队在全部9个项目中参赛8项,夺得8项冠军。观众从各地赶到比赛现场加油助威;社交媒体平台上赛事话题热度不减……跳水项目为何如此    A     

    竞技成绩亮眼,带动更多人探寻跳水运动的魅力。2021年东京奥运会,全红婵夺得女子十米台冠军,“水花消失术”成为跳水运动员发挥优异的代名词。从单人项目一次次获得满分,到双人项目动作一致好比“复制粘贴”,中国跳水队选手在赛场频频贡献精彩表现。不少观众除了在欣赏比赛之余,还尝试了解复杂的动作代码和打分规则,观赛从看懂门道进阶到努力看个热闹

    积极推广普及,让项目发展的根基扎得更牢。本次跳水世界杯开赛前,奥运冠军全红婵和王宗源当起“教练”,指导陕西省跳水队的小队员训练。专业的指导、鼓励的话语让小队员们    B    。优秀运动员发挥榜样作用,多姿多彩的交流推广活动持续展开,让更多人走近跳水运动。

    1. (1) 下列四处引号用法与文中加点处相同的一项是( )
      A .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有二千年了。 B . 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这幢大楼的。 C . 众所周知,荷兰素来有“欧洲花园”“花卉王国”的美誉。 D . 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一下·玉溪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的“马太效应”曾经被许多人批评,但换个角度看却能给我们带来“自强不息”的人生启迪。可见,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产生的认知也就不同。正如钱锺书所言,换个角度看世界,会收获不同的东西,世界也会以另一种面貌展示在你面前。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