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教研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12-27 浏览次数: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共50分)
  • 1. (2024八下·凉州期末)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字帖,从中挑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楷书将它们写在“田”字格里。

           

  • 2. (2024八下·凉州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半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回味八年级下册一至三单元的课文,我们沉浸在“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的美景中:我们感受到炎热的夏季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季节,寒冬树叶(diāo)零,衰草连天,还可能会风雪途。

    1. (1) 填入文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2.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育    

        (diāo)

    3. (3) 加点字“载”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zài B . zǎi
  • 3. (2024八下·凉州期末)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guǎng) 红(fēi) 息(bǐng) 然而止(gá) B . 幸(jiǎo) 拘(nì) 首(qǐ) 级而上(shè) C . (kuàng)裂(guī)默(jiān) 为人知(xiǎn) D . (huán) 诡(jué) 热(zhì) 揉造作(jiǎo)
  • 4. (2024八下·凉州期末)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是(  )
    A .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 .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的雾蔼时,春天就来到了。 C .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飘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移动。 D .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 5. (2024八下·凉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你也许有困惑,而今天困惑中的探索正是明天豁然开朗的准备。 B . 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C . 别人都以为他深藏不露,其实他是真的不通晓人情世故 D . 海枯石烂的承诺不会将幸福降临,只有默默的相守,真诚的相敬才是幸福的源泉。
  • 6. (2024八下·凉州期末)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国产动漫专题片《血与火:新中国是这样炼成的》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地讲述了党史故事。 B . 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C . 每到夏季,学校都会反复向学生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更不要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去游泳。 D . 第12版《新华字典》收录了“拼购”“刷屏”等网络词语,意味着一些网络词语被更广泛地使用和接受。
  • 7. (2024八下·凉州期末)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竹,柔韧清秀,刚健挺拔,最宜入诗入画。

    ②竹如谦谦君子,它有兰的优雅,松的高洁,深受古代文人的青睐。

    ③那成片的竹林,风过如丝弦裂帛,雨来如琴瑟和鸣,那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水墨画。

    ④“虚心有致,高风亮节”是文人雅士对竹的评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是活脱脱的人格写照了。

    ⑤郑板桥一生爱画竹,自有个中缘由;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也不仅仅是情趣使然。

    A . ④⑤②①③ B . ①③②⑤④ C . ①②③⑤④ D . ①③④②⑤
  • 8. (2024八下·凉州期末)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回延安》是贺敬之以陕北“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抒情诗,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抒情直白、强烈、豪迈。 B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C . 说明文,按说明内容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物说明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为事理说明文。 D .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事、记物,也可以记山水地理、记风土人情,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等。
  • 9. (2024八下·凉州期末)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愿意为保卫家园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某县八年级开展了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为营造活动氛围,动员师生积极参加,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
    2. (2) 班长起草了一份活动清单,请选出活动内容与主题不符的一项(  )
      A . 【感巨变】搜集资料,感受家国巨变。 B . 【赞先进】观看影片,赞美改革人物。 C . 【颂伟绩】合唱歌曲,歌颂发展成就。 D . 【悟精神】吟唱诗篇,体悟音韵之美。
    3. (3) 假如派你去邀请校团委的陈老师于本周五上午九点来班级参加“爱国诗词”朗诵会,见到陈老师,你应该怎样说?(注意: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 10. (2024八下·凉州期末) 学习完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后,请你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1. (1) 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从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相对应的篇目。

      开展以汉字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①

      加深了解《<论语>十二章》和《<孟子>三章》②

      A.《<说文解字>第一》 

      B.《四书第七》

      C.《<史记><汉书>第九》 

      D.《辞赋第十一》

    2. (2) 请根据阅读积累,回答下面的问题。

      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级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他又将贤臣比作香草。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以上语段中的“他”指的是。他的《》是千古流传的杰作,里面说到周游上下四方,驾车的动物,驱使的奴夫,都是神话里的。

    3. (3) 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

      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1. (1) ,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2. (2) 气蒸云梦泽,。(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 (3) 万籁此都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 (4) 此地一为别,。(李白《送友人》)
    5. (5) 兼葭采采,。所谓伊人,。(《诗经·蒹葭》)
    6. (6) 白居易《卖炭翁》中描写卖炭老人矛盾复杂心理的句子是:
    7. (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王勃劝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的句子是:
二、诗歌鉴赏(共6分)
  • 12. (2024八下·凉州期末) 诗歌鉴赏

    送 远

    杜 甫

    带甲①满天地,胡为君②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释】①带甲:披甲的将士。②君:诗人自指。

    1. (1) 请谈谈“带甲满天地”一句中“满天地”的表达效果。
    2. (2) 诗歌的哪两句点出了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请作简要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13分)
  • 13. (2024八下·凉州期末) 文言文阅读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麻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麻(xiū):树荫。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民其上     ②石而往有石泓

      ③北小谭      ④石底以出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有泉幽幽                      胡不已乎 B . 侧皆诡石怪木                  安陵君许寡人 C . 然卒入渴                      兴复汉室,还旧都 D . 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长可十许步。

      ②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 (4) 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甲】文:

      【乙】文:

四、现代文阅读(共21分)
  • 14. (2024八下·凉州期末) 现代文阅读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展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 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是他的,“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是他的,“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还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 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⑪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时,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⑫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1. (1) 请简要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2. (2) 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

      ①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②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 (3) 第⑩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4. (4) 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 15. (2024八下·凉州期末) 现代文阅读

    谈作文

    朱光潜

    ①文章是可以练习的吗?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重新起首学描实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工夫作出来的呢?

    ②近来看见一段文章,是从托尔斯泰的儿子所做的《回想录》里面译出来的,觉得是青年作者应该悬为座右铭的,他说:

    ③“《安娜·卡列尼娜》初登俄报时,底页都须寄吾父亲自己校对。他起初在纸边加印刷符号如删削句读等,继而改字,继而改句,继而又大加增删,到最后,那张底页便成百孔千疮,糊涂得不可辨识。幸吾母尚能认清他的习用符号以及更改增删。她尝终夜不眠替吾父誊清改过底页。次晨,她便把他很整洁的清稿摆在桌上,预备他下来拿去付邮。吾父把这清稿又拿到书房里去看‘最后一遍’,到晚间这清稿又重新涂改过,比原来那张底页要更加糊涂,吾母只得再抄一遍。他很不安地向吾母道歉:‘松雅吾爱,真对不起你,我又把你誊的稿子弄糟了。我再不改了。明天一定发出去。’但是明天之后又有明天。有时甚至于延迟几礼拜或几月。他总是说,‘还有一处要再看一下’,于是把稿子再拿去改过。再誊清一遍。有时稿子已发出了,吾父忽然想到还要改几个字,便打电报去吩咐报馆替他改。”

    ④你看托尔斯泰对文字多么谨慎,多么不惮烦!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加点窜的才算好脚色。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田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动笔。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吗?

    ⑤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

    ⑥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莫泊桑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

    ⑦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员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许多国文教员们叫学生入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作议论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滥的路上去。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 (1) 概述托尔斯泰的儿子《回想录》里叙述的故事。
    2. (2) 结合作者论述的观点,谈谈第③段引用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3. (3) 对于“学文”来说,“临帖”和“写生”具体指什么?
    4. (4)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它们为什么不能换成括号中的句子。

      ①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人们会以为这样咬文嚼字是迁腐。)

      ②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吗?(我们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愧死。)

五、写作题(共60分)
  • 16. (2024八下·凉州期末) 校园开放日即将到来。假设你将作为校园引导员,给嘉宾做相关介绍,请你准备一段200字左右的介绍词。

    小贴士

    供参考的话题: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发展历史、校园建筑布局、学校特色活动等。

    使用恰当的提示词。

    时间顺序的提示词:过去、现在、将来……

    空间顺序的提示词:上、下、前、后、左、右、中间、两边……

    逻辑顺序的提示词:首先、其次,于是、就,因为、所以……

  • 17. (2024八下·凉州期末)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留下一个脚印。串串脚印记录了父母的叮咛,师长的教诲,朋友的关爱;见证着我们的徘徊与追求,迷惘与思索,与收获……

    请以“脚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立意自定;⑵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⑶不少于6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