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耒耜的使用 ②铁农具的出现 ③骨针的使用 ④牛耕的出现
时间 | 事件 |
280年 | 灭孙吴,完成统一 |
291年 | 八王之乱,元气大伤 |
316年 | 长安失守,被匈奴人所灭 |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一些声望高隆的学术大师创办私学,他们多是独立的自由职业者。教师根据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安排课程,如儒家宣扬仁义之学,法家传播刑名之术等。教育对象也有所变化,如孔子的弟子南宫敬叔等是贵族子弟,子贡出生在富商家庭,颜回却非常贫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历史人物就治国理政展开辩论。
——摘自《漫画中国通史故事》
【统一原因】
材料一:秦的统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与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比以前更为密切……各国的变法虽然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打击旧势力,扶植新势力,这种同一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巩固措施】
材料二: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它和西周分封制的区别,主要是:一、封国的君位和贵族职位都是世袭的,而郡守、县令则可以随时由朝廷任免;二、郡县必须直接接受朝廷的命令和监督,而封国对王朝则不一定。
——摘编自《中国通史》
【历史意义】
材料三: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
——摘编自郭沫若《中国史稿》等
【文化之交流】
材料一 下图为张骞拜别汉武帝出塞图(敦煌壁画)。
【民族之交融】
材料二 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
——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中华之复兴】
材料三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扩大各民族交往交流中促进民族交融,将推动各民族在各个方面融会贯通,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