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桃李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7月阶...

更新时间:2024-08-16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外文学史上都有所谓传奇小说及传奇叙事传统。传奇小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传奇叙事常带有理想色彩和夸张的成分。

    就中国小说叙事的发生而言,自唐以来所形成的传奇叙事模式,是中国小说发展达到成熟阶段的一个基本标志。传奇叙事基本要素就是情节的奇幻与人物的特异。从中国小说史发展的角度看,自唐传奇小说开始,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章回体小说,传奇叙事逐渐成为中国小说发展中最为流行、最易接受的叙事模式之一。因此说,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

    西方小说的“诗的”“史诗的”或“神话的”传奇叙事作为一种叙事传统,以幻想的姿态填补着社会发展的个人实现感,孕育了个人与社会错落有致的风韵,但始终与中国古代的传奇叙事模式“异构同质”。所以,无论是最初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还是直至今日中国小说的发展,受西方传奇叙事的影响很少,始终都呈现着一种对中国“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进行承袭、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轨迹与样貌。

    在以清末民初“新小说”为肇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依据社会改良与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中国小说在开始真正走出封建文学传统主题规范与形式束缚的同时,又因“传奇”的故事化叙事、大众化接受以及民间化发展的特殊价值,表现出一种对传奇叙事的特殊选择。其后在中国“五四”以来现代小说叙事理念及模式确立的过程中,尽管表现出一种向西方小说学习的、反传统的整体态势,但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学传统,传奇叙事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不断焕发出更为巨大的新生力和影响力。

    整体梳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中国的传奇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鲁迅《故事新编》借传奇叙事之形,以悬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节和人物来叙事,以传达观照现实人生的良苦用意;张爱玲以普通人为原型的“新传奇小说”,则是以新都市文化景观与现代都市大众阅读背景下所生成的另类与特异的都市书写,以传奇叙事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雅与俗之间的对立共构;以革命的历史与英雄的传奇契合而成的“现代革命传奇”和当代的“红色经典传奇”,采用多重视角的多元化叙事结构,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对同一件事物进行讲述。实际上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与八十年代的小说,都呈现着典型的传奇叙事样貌;九十年代以后的小说更加以最具有流行品格的传奇叙事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大众阅读的最大可能性。

    在当前的文学与文化环境当中,各种各样的西方话语常常都具有主导甚至霸权的意味。如果我们今天仍旧将“叙事”作为一种舶来品,依然看不到承袭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之“中国经验”的内容,看不到中国整个二十世纪以来的小说叙事中富有的文学精神意味,那么,不仅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中国文学本土经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同时也会使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追求与实践中,始终都缺少甚至是放弃了一种自我的、自主的精神依托和现实资源。

    传统与发展、民族与世界始终是一种对立共构关系,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自身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建构的认识,既离不开对悠久的传奇叙事传统的确认和梳理,也离不开对其他中国经验的发现和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上。

    因此,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

    (摘编自张文东《传奇:中国文学对本土经验的探寻》)

    材料二:

    作为传奇叙事模式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叙事,在今天对其重新审视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英雄叙事模式与英雄主义间存在裂隙。英雄叙事模式是一种个性化、戏剧化的想象性存在,而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建构,指向的是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英雄叙事模式当然可以满足大众对英雄主义的想象性期待,并为作家预留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文学毕竟不能远离生活真实,艺术地还原现实生活始终是检验作品成色的重要尺度。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

    在采用英雄叙事模式写英雄小说时,有的作家虽然写的是现实题材,但缺乏穿透事象直达本质的锐利目光,导致作品所关注的并非当下现实生活中最震撼人心、最带有趋向性的景观,传达的思想和观念并非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有的作家缺少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心灵世界的生动描摹,缺少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与掘进,缺少对生命存在的体察和关照。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表现内容,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摘编自傅强《讲好中国英雄故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自唐传奇小说后逐渐流行并促进了中国小说的发展。 B .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传奇叙事在脱离了封建传统文学的束缚后被中国现代小说接纳。 C . 梳理中国传奇叙事的发展轨迹,会发现中国文学在今天有着自己可以探寻和借鉴的本土经验。 D . 掌握新的英雄叙事模式,正确处理英雄叙事与英雄主义的关系,有利于英雄人物的精神构建。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最为流行的叙事模式,容易被大众接受,它一直得到小说家们的青睐。 B . 鲁迅、张爱玲等中国小说家们致力于采用传奇叙事模式写作,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转型。 C .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体现了情节奇幻与人物特异的特点,是《水浒传》采用传奇叙事模式的典例。 D . 只有做好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才能解决英雄叙事对英雄的戏剧性虚构问题。
    3.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 B .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C .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 D . 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默生)
    4. (4) 材料一结尾说“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请简要说明得出这个结论的说理步骤。
    5. (5) 学校拟开展“如何讲好新时代英雄故事”主题研讨活动,你作为学生代表作典型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 2.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渔佬儿

    李杭育

    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

    太阳落山的当儿,福奎想起该去收一趟滚钓了。收钓归来,他拎着刚钓上来的一条鲥鱼和一堆小鲳条子走上了东溪的堤坡。

    福奎的船棚搭在堤岸下一条小水沟上,远远望去像座坟墓。福奎的船棚是茅草苫的。他穷得恐怕死后也住不上考究的屋子,只配缩在草窝里升天。

    堤坡上,福奎碰上了村里的阿七。寡居多年后,阿七准备嫁给对江的官法。

    “我走了,公社味精厂就缺一个打杂的。我跟队长说了,他答应让你顶我的缺,只要你自己再找大贵求个情,这事情就成了。到厂里做,生活轻松,又有固定收入,比在这连根毛儿都不见的江里打鱼牢靠多了。福奎!人老了,总得有个靠头。”

    大贵是社管会委员,也是福奎的表外甥。

    福奎不言语。他加快步子回家收拾鲥鱼。鲥鱼最好清蒸,光搁几片葱叶就成。

    福奎坐在水缸旁的一块大橡树桩上,剖开鱼腹,挖出肚肠……

    外边忽然响起手扶拖拉机的突突声,越来越近,最后在他家门外停住了。

    来者是大贵,他的表外甥,一进门便像个大喇叭似地哇啦起来:“好哇,二舅,听阿七说你今日钓上一条鲥鱼。我那塘子里养不活鲥鱼。今日借你的光,来尝尝。”

    “鱼蒸上了么?”大贵坐到床上,朝灶间那边使劲抽了抽鼻子。

    “不急……先做饭。”福奎咕噜了一句,走进灶间,呆呆地盯着那条搁在大盘子里的鲥鱼。

    他不是小气鬼,换作任何一个村里乡亲来跟他分享今日的口福,他都乐意,而偏偏对大贵,他一百个不情愿。

    不过渔家从没有轰客人出门的道理。福奎揭开锅盖,为难地瞅着那条上面撒着些葱叶的鲥鱼。

    一只黑猫跳上锅台,战战兢兢地凑近鱼碗。

    “啥!你也想尝鲜?”他抓起老猫,想从窗口把它扔出去;可转念一想,反倒把鱼扔给了它。

    今日能帮他打发走大贵的,看来只有这畜生了。这倒也爽快!他宁肯自己也不尝。

    黑猫大口大口地撕咬着鲥鱼。

    他走进隔壁屋里。大贵问道:“鱼蒸上了吧,二舅?”

    “叫猫叼去了。”

    “啥?”大贵像个爆仗似地蹦了起来,忽地冲进灶间,差点踩着饕餮而食的老猫。

    “哎呀呀,该死的畜生!”他刚抬腿,那猫便倏地溜了,那鱼都被它撕烂了。

    无论如何,鱼是吃不成了。大贵没精打采地跟福奎闲扯了几句,败兴地走了。

    福奎望着大贵的手扶拖拉机蹦蹦跳跳地开上了大桥,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不过他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

    晚上九点多钟,他晃过神来。今晚还得去江里收一趟滚钓。匆匆吃下凉饭,提着马灯出了家门。

    从家往江边去,要经过阿七的小屋。尽管夜里很黑,她还是老远便认出了他的像头公牛的身影。

    “大贵他没去你家?”她问。

    “嘻嘻……去是去了,没尝着!”

    阿七疑惑地盯着福奎这副孩子气的兴奋的面孔,听他有声有色地说完刚才怎么捉弄大贵的详情细节。

    “你真糊涂!”她正要开口大骂,忽又心里一软,可怜起他来。她今天是存心安排大贵去福奎那儿“尝鲜”的,为的是让福奎借此机会跟大贵提提去味精厂顶她缺的事。

    “福奎,”她还抱着一线希望问道,“你跟大贵提过顶缺的事情吧?”

    “提个啥!我可不想到工厂去受罪。”福奎没把她的好心当回事儿,“照着钟点上班下班,螺蛳壳里做道场,哪比得上打鱼自由自在?那憋气生活我做得来么?”

    他说的是实话。葛川江上打鱼,老大的天地,自由自在,他从十四五岁起就干这门营生了。

    叫一个老头改变他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他一定很不情愿。对这生活,他习惯了,习惯得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撒网、放钓了。

    阿七是个明白人,知道让一条狗去啃草或者让一头牛改吃荤腥,都是徒劳的。她眼巴巴地望着福奎朝江边走去,去碰他的运气……

    他来到江边,点起马灯,把小船划出了船棚。岸上那片草虫咕咕的叫声越来越远,渐渐被扑通扑通的水声盖住了。这声音是一群小鸡毛鱼搅起来的,它们团团围着小船,跟随着他的灯光,一同往江心游去,仿佛虾兵蟹将簇拥着龙王。每天夜里,他要是照准它们撒一网的话,他如今的日子不会弄得这么寒酸。城里人嘴馋,鱼苗苗也照样买了吃。哪怕他每天只撒一网,他也能挣些钱的。可是他绝对不肯撒网捕小鱼。他想得很美:既然他是这条江上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那么,江里的鱼就全都是他的,他要等这些鱼长大了再捕。到那时候,从前的运道就会再来,从前的日子还会……

    他划到了江心,顺着滚钓划了个来回。整串滚钓上一无所有。那些浮标全都懒洋洋地漂在水面上,一动不动。

    福奎也懒洋洋地躺下身来,乱蓬蓬的脑袋枕着船尾的坐板,一双光着的大脚插进船头的板空里。他想,要是死的时候也能这么安安稳稳地躺着,那就好了。他情愿死在船上,死在这条像个娇媚的女子似迷住了他的大江里。死在岸上,他会很丢脸的,因为他不能像别的死鬼那样住进那种开着窗户让死鬼透气的小屋子;他会被埋到地底下去,埋他的人会用铁锹把坟堆上的土拍得很结实,叫他透不上气来。而死在江里,他没啥可抱屈的了。

    那群小鱼依然尾随着他的小船,好像还越聚越多了。

    福奎搬过那只甏子,一把把地往江里撒着蚯蚓……

    从前,“喂鱼”这个词是渔佬儿的耻辱,不过,从前的好多规矩眼下都不管用了。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阿七准备离开家乡,嫁给对江的官法,想让福奎顶替自己在味精厂的工作,福奎听后不言语,体现了福奎内心的矜持与自傲。 B . 在对待大贵的态度上,福奎没有现代人的圆滑,又不愿意坏了渔家不轰客人出门的老规矩,这实际上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起作用。 C . 在大贵沮丧地走后,福奎“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这体现了福奎巧妙骗走大贵后的开心。 D . 福奎渴望死在船上、死在江里,不仅因为从十四岁就开始出没于江中打渔,更因为他“仿佛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江里灵魂才能安息。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精当的选材、精雕细刻的工笔描绘和对葛川江风土人情的描绘,塑造了福奎这个最后一个渔佬儿的形象。 B . 小说开头福奎在“太阳落山的当儿”去江上,小说结尾福奎又在昏暗的灯光中荡舟江中,开头结尾环境类似,形成照应。 C . 福奎、鲥鱼、滚钓,这些人、物都可能是葛川江的最后一个,选择这些人、物使小说具有怀恋、凄凉的审美特征。 D . 小说结尾写福奎在江面上独自躺在小船里,一群鱼围着他。渺小的人与博大自然的对比,造成一种孤独感与苍凉感。
    3. (3)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福奎的人物形象。
    4. (4) 小说标题“最后一个渔佬儿”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 , 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甘茂之亡秦奔齐,逢苏代。代为齐使于秦。甘茂曰:“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原君以余光振之。”苏代许诺。遂致使于秦。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B . 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C . 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D . 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常先至”的“至”指到达,与《大学之道》中“在止于至善”的“至”不同。 B . 足下,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代多用以尊称君主,文中为后者之意。 C . “自崤塞、谿谷”的“崤”指崤山,与《过秦论》中“崤函之固”的“崤”含义相同。 D . “而得一斯便焉”的“斯”和《论语》中“请事斯语矣”的“斯”字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甘茂在准备逃往齐国的路上,恰好遇到了苏代,他抓住机会,通过给苏代讲故事表达了自己希望依附苏代的愿望,并由此摆脱了人生困境。 B . 苏代决定帮助处于人生低谷的甘茂,他先后去了秦国与齐国,分别对秦王和齐王进行了游说,最终使齐国重视甘茂,使其获得上卿职位。 C . 苏代游说秦王与齐王,分别用了不同的策略:一个是直言甘茂贤能,极力推荐;另一个施以心理恐吓,极力威胁,最终成功说服了两位国君。 D . 尽管秦王悬以重礼厚禄和上卿的高位,并派苏代拿着相印前往齐国迎聘甘茂,甘茂自然不受诱惑,拒绝回到秦国,最终他留在齐国任上卿。
    4. (4)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

      ②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

    5. (5) 两个文本都提到“贫家女”的故事,甘茂讲此故事的目的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 4.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 . 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营造了静谧安详的氛围,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 . 颈联中作者的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本联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意境。 D . 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借物抒情,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2. (2) 请从写景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 5.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老子》四章中用“”两句劝诫人不要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2. (2) 《诗经》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说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两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3. (3) 虽然政治上很不得意,但李白在《将进酒》中用“”两句表达了他心中充沛的自信。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彰、善、寡、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文创商店里,____的红色文创产品吸引观众驻足挑选;北京鲁迅博物馆旁的鲁博书屋内,以“新青年”为主题设计的帆布袋、笔记本、徽章等让年轻人____;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北侧的“一大文创”商店中,馆方与沪上老字号品牌联名推出的食品,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首选……如今,打卡红色地标____,与之相关的红色文创也日益受到大家欢迎。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滋养红色文创设计的沃土。近年来,红色场馆的网络文创商店数量迅速增加,人们____便可以购入心仪的红色文创产品。消费场景的转变,也折射出红色文创产品从旅游纪念品到日用品、艺术品和收藏品的转型。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不同的红色元素,在设计师的创意表达中,关联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琳琅满目 爱毛反裘 靡然成风 足不出户 B . 五花八门 爱不释手 靡然成风 足不履影 C . 五花八门 爱毛反裘 蔚然成风 足不履影 D . 琳琅满目 爱不释手 蔚然成风 足不出户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自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之后,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B . 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我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C . 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D . 自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之后,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7.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万山红遍、霜叶似火的时节,冬天踏着飘零遍地的黄叶悄然而至。代表冬天开始的节气便是立冬。在古代,____,古人在此日有迎冬之礼、贺冬之俗。举行这些祭祀仪式,自然离不开美酒。尤其是一些文人骚客们温上一壶新酿的美酒,约上至交好友,围炉而坐,把酒叙谈,迎接冬天的到来。

    ( ),要的是“范儿”。立冬日,皇帝率领群臣,身着黑衣,所乘车辇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郊迎回来后,皇帝还要赐群臣冬衣,褒奖表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慰问抚恤其活着的亲属和孤寡之人,以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贼寇的侵袭与掠夺。

    天子有迎冬之礼,____。忙碌一年的人们,秋收冬藏完毕,迎来了冬闲,____,以新收获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虔诚和孝敬,以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平安,祈求上天赐来岁再是丰年。作为一家之主,也要犒赏全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动,人们更换新衣,往来庆贺,一如年节。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仪式感是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的 B . 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C . 天子在古代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D . 迎冬时的古代天子更重视仪式感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整体把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