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语文园地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年秋季六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二》随堂训练

更新时间:2024-09-14 浏览次数: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华华要参加主题为“弘扬革命精神”的演讲比赛, 请你为她出谋划策。
  • 1.  作为华华的小助手, 你为华华制作了“演讲技巧小锦囊”, 里面的内容可以让演讲变得更有说服力。下列不能放进锦囊中的一项是( )
    A . 观点要鲜明 B . 声音要响亮 C . 感染力要强 D . 材料要合适
  • 2. 华华要参加主题为“弘扬革命精神”的演讲比赛。华华拟定了下面的演讲题目, 其中与本次主题不符的一项是( )
    A . 红色基因, 生而不息 B . 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 C . 童心向党, 做时代好少年 D . 缅怀革命先烈, 发扬革命传统
  • 3. 华华要参加主题为“弘扬革命精神”的演讲比赛。华华搜集了以下几组故事, 准备放在演讲中。其中不符合主题要求的是( )
    A . 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 B . 黄继光英勇无畏堵枪眼 C . 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 D . 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
  • 4.  华华想在演讲中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突出战士们坚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下列关于“点面结合”的描述, 错误的是( )
    A . “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叙述的场面更具条理性, 层次分明。 B . “点”可以突出重点, 体现深度; “面”可以顾及全局, 体现广度。 C . “点”指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面”指对人、事、景、物的详细描写。 D . “点面结合”的写法不仅能在描写像阅兵式这样的大场景中使用, 在描写其他类型的场景和主题时也可以使用。
  • 5.  华华写了一幅《七律·长征》的书法作品, 准备在演讲的时候展示。请你帮她把诗歌补全。

  • 6.  华华想在演讲稿中加入下面这个句子, 但是总觉得讲起来不够有感染力。请你用上反复的修辞手法帮她改一改。

    我们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 以及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顽强奋斗的仁人志士, 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 7.  下面是华华的演讲稿片段, 请你按照提示或上下文帮她将演讲稿补充完整。

    自古以来, 爱国主义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曹植(写出表示“说”的词语): “, 视死忽如归。”这种为国献身的气魄激励了我们!

    李纲(用说话时的神态或动作代替“说”字): “祖宗疆土, , 。”这种拼死捍卫国土的气概鼓舞着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向革命英雄学习, 就像陆游说的“”,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肩负强国重担。

二、阅读理解
  • 8.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乌蒙山, 峰高谷深, 如刀切斧削, 最高峰4000多米。1936年2月27日, 天寒地冻, 红二、红六军团西进乌蒙山区。红军一万多人在一座座大山中转来转去, 弹尽粮绝。这时, 国民党军派出10个师又1个旅, 一面尾追, 一面从南面侧击, 妄图将红军困死在乌蒙山内。

    岷山全长约500千米, 有“千里岷山”之称, 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由于海拔高, 气压低, 空气稀薄, 战士们胸口像堵着团团棉絮, 呼吸非常困难。再加上衣衫单薄, 靠姜汤、辣椒刺激起来的热量, 难以抵挡行军的疲惫, 倘若脚一软倒在雪山上, 就再也起不来了!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2000多人。

    【材料二】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①长缨: 这里指革命武装。本词写于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胜利之时。

    【材料三】金沙江穿行于深山峡谷间, 江面宽阔, 水急浪大。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 戒备森严, 封锁各处渡口, 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1935年5月3日, 红军翻山越岭, 日夜兼程, 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 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乘船悄悄渡到北岸。对岸哨兵以为是探子回来了, 也不在意。

    红军突然袭击, 一举消灭了敌军, 控制了两岸渡口。在百姓的帮助下, 红军又找到了5条船和30多名船工。7天7夜后, 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全部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

    1. (1) 读了课文《七律·长征》和材料一后, 我认为: 五岭是, 乌蒙山是, 岷山是

      A.
      B. 
      C.

    2. (2) 下面对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强调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 突出了红军对长征必胜的坚定信念。 B . 强调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C . 说明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心, 就一定能攀登上长城。 D . 告诉我们不登上长城就战胜不了自己, 就不算真的好汉。
    3. (3)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红军渡金沙江时遇到了很多困难, 却又巧妙化解。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补充思维导图。

    4. (4) 读了三则材料, 下列最不符合红军战士特点的是( )
      A . 英勇无畏 B . 足智多谋 C . 活泼开朗 D . 坚毅果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