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 | 结论 | |
A |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 秦朝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
B |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 唐代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
C |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 宋代门第观念强化 |
D |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 明朝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
图2
材料一
宜侯矢簋宜侯矢(cè)簋(guǐ),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出土,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g)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
材料二
里耶秦简里耶秦简是指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秦代简牍。其中有简牍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地区书院分布统计简表
今地区 | 唐代 | 五代 | 宋代 |
河北 | 3 | ||
河南 | 2 | 2 | 11 |
陕西 | 7 | 1 | |
江苏 | 29 | ||
浙江 | 5 | 159 | |
福建 | 6 | 1 | 85 |
江西 | 7 | 8 | 224 |
湖南 | 8 | 70 | |
广东 | 2 | 1 | 39 |
四川 | 6 | 31 |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发展和兴盛不是偶然的,其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指出,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落,无暇顾及学校的修建,学生往往苦于没有地方求学,因而一批学者选择了创建书院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来满足当时学生读书求学的愿望。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宋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采取“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朝中要职甚至军务均由文官来掌控。为稳定宋朝统治,争取士人,宋朝统治者开始支持书院的发展,不断有赐书、赐额、赠田、赠屋的举动。
——摘编自张晓荣等《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例如鼓励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树立了她们自食其力的信心,也为繁荣边区经济和支援前线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生存依托;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与男子平等的建设者;改革教育方针,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并开展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这些政策举措,紧贴民众生活,惠及普通百姓,切合饱受贫穷苦难的民众世代追求生存保障和更好生活的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摘编自李长莉《社会风气与社会治理:建国初百年回望》
1897年 | 24岁的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
1903年 | 18岁的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 |
1919年 | 30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1927年 | 34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
1950年 | 26岁的留美科学家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师友挽留,毅然回国。 |
1954年 | 27岁的鞍钢劳动模范王崇伦倡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
1978年 | 29岁的严宏昌带领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立下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 |
——摘编整理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围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