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北海市2023年秋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9-05 浏览次数:5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 1. (2023九上·北海期中) 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 管(jǐn)    友 (yì)    奖 (chéng)    心而论(píng) B . 且(ěr)    红(yān)    肆 (nüè)    相辅相 (chéng) C . 然(réng)    骨 (suǐ)    挑 (bō)    自怨自 (ài) D .  (wéi)   首 (qiáo)    脉 (bó)   级而上(shè)
  • 2. (2023九上·北海期中)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凝视 默契 锐不可当 自出心裁 B . 蓦然 气慨 雕梁画栋 郑重其事 C . 狼籍 喧哗 走投无路 恍然大悟 D . 婆娑 停滞 消声匿迹 殚精竭虑
  • 3. (2023九上·北海期中)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星光璀璨,汉字是它的基石。 B .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C . 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令人流连忘返 D . 高明的画家会在画面上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优秀的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
  • 4. (2023九上·北海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 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我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向法国总统及法国人民致电慰问。 B . 通过5G全新技术的支撑,让未来数据可视化成为新闻生产的关键性技术。 C . 《复仇者联盟4》上映7天17小时就打破了中国影史“最快破30亿”的成绩。 D .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不仅为世界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促进了亚洲各国平等对话。
  • 5. (2023九上·北海期中) 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 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B .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C . 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D . 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 6. (2023九上·北海期中) 将①一⑤的句连缀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像文韬武略的辛弃疾沦为田舍菜翁,把一腔孤愤化为词间沟壑,青史留名。

    ②苦而不言不是什么亏都吃下去,而是少抱怨,因为所有的苦难还得自己去解决。

    ③喜而不语是不炫耀,不能为了白己高兴而让别人不快乐

    ④苦而不言,喜而不语,是一种人生智慧。

    ⑤像炎樱常在经济困难的好友张爱玲而前大谈投资理财,最后两人感情淡漠

    A . ②⑤③①④ B . ④②①③⑤ C . ⑤①④②③ D . ②④③⑤①
  • 7. (2023九上·北海期中) 根据课文默写。                                                                                                                                                                             
    1. (1) 不愤不启,。(《论语》八则)
    2. (2) 纤纤擢素手,。(《古诗十九首》)
    3. (3)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 (4)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5. (5)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6. (6)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7. (7) 刘禹锡《秋词》中一反前人悲秋之调,表明对秋天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 8. (2023九上·北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 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君为长者, 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 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 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 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 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 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 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 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 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 (1) 解释下列词语

      缟素() 错 () 谕()

    2. (2) 翻译句子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 起。

    3. (3) 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记叙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不辱使命的故事。这个故 事告诉我们: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是弱国,也是可以战胜强国的。 B . 文章描写了唐雎和秦王斗争的场面,唐雎的“挺剑而起”, 把这场斗争的高 潮推向了顶峰。 C . 本文的人物对白用得巧妙:用对白交代事情的缘由,用对白推进情节的发展, 用对白展现斗争的情景,用对白刻画人物的性格。 D . 全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出唐雎在强权面前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
  • 9. (2023九上·北海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 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 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 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 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 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 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 叶飞、云转幡动, 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 风的脚印。在乡下, 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 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 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 当然, 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 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 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 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 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 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 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 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 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 之.后, 我也时常回乡下去, 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 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 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 夜 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 在乡下, 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 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 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 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 一大早, 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 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 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 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 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瓢。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 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 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 2016 年 1 月 15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

    1. (1) 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草叶、云幡等物感知风的,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还通过和食物来感受风的味道。

    2. (2) 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 (3) 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 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4. (4) 阅读④一⑥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
    5. (5) 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意。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 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 10. (2023九上·北海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十七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七岁那年,刘伟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 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刘伟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 曰的午后推回了家。刘伟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 外面没处混的时候, 他才会回家, 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 刘伟把 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刘伟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 攒足力气砸了下去。 单车散了架。“你──”刘伟正从外面回来, 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④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⑤第二天,刘伟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 ” “你 别管。”刘伟头也不回, 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走了。

    ⑥“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⑦刘伟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刘伟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 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⑧刘伟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 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 刘伟的下落。

    ⑨母亲依然每天都给刘伟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⑩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 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⑪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刘伟吃着鸡蛋,母亲 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啊!”

    ⑫刘伟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 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⑬刘伟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 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⑭刘伟两条长腿支挺了车, 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

    ⑮“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⑯“关你什么事!”

    ⑰“我是你爹!”

    ⑱“起来!”

    ⑲父亲没动。

    ⑳“不起来拉倒!”刘伟按了一把车铃,“丁零零”跑了!

    ㉑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刘伟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㉒“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 ”刘伟的口气缓和 了一些。

    ㉓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 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㉔父亲犹豫了一下, 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 刘伟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用力,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1. (1) 小说以“单车”为线索,情节生动。请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内容。

      母亲购买旧车——————父子骑车看病

    2. (2) 请赏析第(3)小节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第 (9) 段与第 (7) 段内容基本相同,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 (4) 结合全文,谈谈对 “一串清脆的车铃声”的理解。
四、写作题(40分
  • 11. (2023九上·北海期中)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最懂我的那个人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 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校名、地名。

    2)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作文。

    ①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张栻)

    释义:巧于议论别人的人, 很少省察自己。

    ②君子以细行修身,不以细行取人。(魏源)

    释义:品德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来苛求别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情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 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 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 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