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

更新时间:2024-12-10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 1. (2023七上·期中) 考古学者得出“人类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的”这一论断,主要依据是(  )
    A . 神话 B . 化石 C . 传说 D . 文字
  • 2. (2024九上·禅城期末) 如图,这些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A . 已经会种植农作物 B .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 . `已经学会制作陶器 D . 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 3. (2024七上·景县期末) 晋代文学家挚虞有诗曰:“神农居世,通变该极。民众兽解,乃教稼穑。”诗中“教稼穑”的人物是传说中的(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大禹 D . 仓颉
  • 4. (2024七上·昆明期中)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 .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 .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 .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 . 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 5. (2024九上·禅城期末) 据《史记》记载:“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约夏后,姓姒(SI)氏。”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
    A . 世袭制的确立 B . 郡县制的确立 C . 华夏族的形成 D . 夏朝的建立
  • 6. (2024九上·禅城期末)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国人暴动”。这一时间可表述为(     )
    A . 公元前8世纪40年代 B . 公元前8世纪50年代 C . 公元前9世纪40年代 D . 公元前9世纪50年代
  • 7. (2024九上·禅城期末)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下表中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商周时期的(     )

    甲骨文

    对应汉字

    注:劓、刖,均为古代残酷的刑罚。

    A . 政治状况 B . 经济制度 C . 科技成就 D . 军队建设
  • 8. (2024九上·禅城期末)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 . 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 . 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 . 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 . 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
  • 9. (2024九上·禅城期末)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 . 春秋后期 B . 战国时期 C . 西周 D . 夏朝
  • 10. (2024九上·禅城期末)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
    A . 思想学术繁荣 B . 各国相继变法 C .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 诸侯兼并争霸
  • 11. (2024九上·禅城期末) 下图为战国形势图。这一时期各国纷纷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     )

    A . 防御匈奴 B . 炫耀国力 C . 自我防御 D . 保护生产
  • 12. (2024九上·禅城期末) 《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撼(读tī,同“掷”)秦王,不中,中铜柱。”下图为山东嘉祥武氏祠的东汉画像石,生动再现了荆轲刺秦王的场景。这说明(     )

    A . 《史记》的记载直接来源于画像石 B . 画像石比《史记》的记载更加可信 C . 《史记》的记载与画像石相互印证 D .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于东汉时期
  • 13. (2024·中江模拟) 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 )
    A . 西周的分封制 B . 秦国的商鞅变法 C .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D . 北魏孝文帝改革
  • 14. (2024九上·禅城期末) 李源在《历史建筑之谜》中提到“李冰设计的工程绝妙天工,不仅能自动调节水量,还可以自动分沙排沙,中国2000年前就解决了水利工程的排泥沙问题。”该“工程”指的是(     )
    A . 灵渠 B . 郑国渠 C . 白渠 D . 都江堰
  • 15. (2024九下·长春模拟) 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
    A . 无为而治 B . 重农抑商 C . 儒道一家 D . 以民为本
  • 16. (2024·中山模拟)  如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

    A . 开始使用印章 B . 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C . 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D . 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 17. (2024九下·合肥模拟)  先秦时期,各地“衣冠异制”,即服饰的形制有很大不同;至秦汉以后,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审美理念逐渐变化 B .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 .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 . 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 18. (2024九上·禅城期末) 成语“贯朽粟陈”出自《史记·平准书》,描述了西汉建立几十年后国库财粮富足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得益于(     )
    A . 休养生息政策 B . 合并郡县 C . 释放奴婢为平民 D . 以德化民
  • 19. (2024九下·五华模拟)  《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20. (2024九上·禅城期末) 西汉初期,诸侯国地域相连,其统治区域远远大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区。后来,诸侯国的地域和规模不断缩小,且比较分散,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是(     )
    A . 奉行“无为而治” B . 实施“推恩令” C . 实行盐铁专卖 D . 派兵北击匈奴
  • 21. (2024九下·辽宁模拟) 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 焚书坑儒 B . 建立刺史制度 C .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 . 实行推恩令
  • 22. (2024九上·禅城期末) 东汉顺帝死后,梁太后和其兄长梁冀先后选立2岁的汉冲帝,8岁的汉质帝,15岁的汉桓帝。这一时期连续的幼帝继位原因在于(       )
    A . 皇帝没有子嗣 B . 外戚操控政权 C . 医疗卫生落后 D . 宦官权力膨胀
  • 23. (2024九下·方城模拟) 下图描绘了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情景。该作品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

    A . 反映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频繁 B . 能够完整地还原历史真实 C .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 . 具有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 24. (2024九上·禅城期末)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讲道:“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作者意在说明丝绸之路(     )
    A . 起到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作用 B . 是完备的商业交通网络 C . 开通与西汉政府有密切关系 D . 推动了佛教向中国传播
  • 25. (2024九上·禅城期末) 《三国志》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其反映的事件是(     )
    A . 是我国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 .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C . 为曹操统一北方地区奠定了基础 D . 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
  • 26. (2024九上·禅城期末) “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 . 霍去病 B . 诸葛亮 C . 周瑜 D . 黄盖
  • 27. (2024九上·禅城期末) 某同学制定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是“从成语中读懂历史”,他选取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成语,从这些成语可以读懂(       )
    A . 淝水之战 B . 阪泉之战 C . 涿鹿之战 D . 桂陵之战
  • 28. (2024九下·惠阳月考)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汉人,他们从黄河流域历经几次大迁徙,到达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方地区战乱频繁 B . 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C .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 . 南方政权更迭频繁
  • 29. (2024九上·禅城期末) 《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对鲜卑贵族说:“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据材料判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A . 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 . 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 . 提高鲜卑族的地位和扩大影响 D . 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 30. (2024九下·苍梧模拟)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民族交融加强 B . 商业贸易繁荣 C . 政治清明稳定 D . 中外交流频繁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40分)
  • 31. (2024九上·禅城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秦统冶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得推恩分子弟……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等

    材料三   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以保障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持统治,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镇压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汉书·诸侯王表》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规定的诸侯受封的义务。
    2. (2) 以下表述,与材料二信息一致的,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信息的,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填“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①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

      ②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     )

      ③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和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目的上都是为了分散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

      ④秦始皇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

    3.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面对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及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 32. (2024九上·禅城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并未迅速推广开来。目前,公元二三世纪的纸张出土极少,出土的书写材料还是大批的竹筒。造纸技术改进没有停止,古籍记载,王羲之用坚如蚕茧的纸张作《兰亭序》,字体道美,成传世珍品。唐代《北堂书钞》记载,东晋余杭令范宁规定写公文时不许用竹简和粗糙的纸,引发仿效。宋代《太平御览》记载,东晋桓玄掌握朝政后,曾下令宫中文书废除竹简,一律改用黄纸书写。四五世纪以后,竹简、木牍不再多见,主要是植物纤维纸了。

    材料二   两晋南北朝时期,著述之风日盛,著作的范围和数量远远超过前期。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有许多专著问世。在书法、绘画艺术上,出现了很多书画大家。他们所以能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天地里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纸的大量生产和普遍应用。佛教在两汉之间(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到四五世纪时,由于纸张充足,使译经事业盛况空前。为了对抗佛教,道教师徒便发奋著书。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路雨祥主编《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

    问题:

    1. (1) 史料按载体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材料一的历史叙述参考了哪些类型的史料,结合材料予以说明。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纸术得到推广的原因。
    3. (3) 根据以上材料,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推广带来的社会变化,列举具体史实说明。

      【示例】变化:出现了很多书画大家;举例:王羲之

  • 33. (2024九上·禅城期末) 农业是天下根本,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大事记(距今约10000年—魏晋南北朝)

    时期

    大事

    距今约10000年

    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人大量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

    春秋后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战国

    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战国后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西汉初

    汉文帝、汉景帝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西汉

    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组织人力开挖水渠,治理黄河

    西汉

    出现了耧车,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

    东汉初

    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曹魏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曹魏

    马钧改进制成了灌溉工具翻车

    东晋南朝时期

    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北朝时期

    贾思勰撰写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带来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指出北朝时期贾思勰撰写的农书名称。
    3. (3) 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例,提炼一个观点。(要求:参考示例,观点明确,事件从表格中选择。)

      【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不断进步

      事件:长江中下游先民开始栽培稻;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