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9-09 浏览次数:3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八上·清远期末) 林则徐在上书道光帝时提到:“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为此,清政府(   )
    A . 开辟海外市场 B . 大力整顿海防 C . 下令查禁鸦片 D . 提倡闭关锁国
  • 2. (2023八上·清远期末)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等有识之士认识到再也不能把外国人视为夷狄而加以蔑视,而应该积极地去了解这些国家。为此,魏源等人(   )
    A . 领导三元里抗英斗争 B . 主动开眼看世界 C . 投资设厂发展新工业 D . 出国学习新技术
  • 3. (2023八上·清远期末) 《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中所收作品均是当年侵略中国的亲历者所写,他们以日记、书信、回忆录等形式将各自在中国的侵略经历写下来。该丛书的出版(   )
    A . 从多角度揭露英美侵略中国的罪行 B . 为研究列强侵华战争提供了新素材 C . 反映出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的真面目 D . 说明战争亲历者均在反思侵略罪行
  • 4. (2023八上·清远期末) 《中国通史》第11卷提到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从最初的“敝衣草履,徒步相从”到后来的追求名利和豪奢生活。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 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 . 无法提出实际的革命纲领 C . 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D . 遭到多方力量抵抗和反扑
  • 5. (2023八上·清远期末)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简本)》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的结束,改变了整个东亚的政治格局。这说明甲午战争结束后(   )
    A .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 . 中国沦为了列强统治的工具 C .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D . 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
  • 6. (2023八上·清远期末) 维新人士在维新变法期间在各地创办了《知新报》《国闻报》《直报》《时务报》等报刊,这些报刊(   )
    A . 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B .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 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D . 有利于近代中国教育的改革
  • 7. (2023八上·清远期末) 右图图表说明《辛丑条约》的赔款(   )

    A . 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B .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C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 . 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8. (2023八上·清远期末)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其目的是(   )
    A . 发动五四运动 B . 推动经济发展 C . 打倒北洋军阀 D . 集中革命力量
  • 9. (2023八上·清远期末) 右图是《北京画报》在1908年刊出的新闻报道《女学传习所开学情形》,图中的文字为:“十二点钟……男女宾客,约有五百人,……是日都登台演说,直到四点钟才散”。此报道说明(   )

    A . 近代社会风气渐趋开放 B . 近代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C . 中华民国重视教育发展 D . 中国共产党关注新思想
  • 10. (2023八上·清远期末) 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呼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这说明了辛亥革命(   )
    A . 解决了海峡两岸冲突 B . 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C . 推翻了北洋政府统治 D . 实现了中国大陆统一
  • 11. (2023八上·清远期末) 有热心市民给泰州市博物馆捐赠一批民国服饰,其中既有用传统盘扣作为封扣的交领大褂,也有受西方影响的改良旗袍。这些服饰的特点体现了近代中国(   )
    A . 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 . 染织技术领先世界 C . 人们生活水平很高 D . 生活方式新旧并呈
  • 12. (2023八上·清远期末) 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这里的“尝试”是指(   )
    A . 建立君主立宪制 B . 建立民主共和制 C . 传播马克思主义 D . 走革命暴力道路
  • 13. (2023八上·清远期末)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派军阀为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采用近代军事装备、近代军事训练、近代军事编制等等。这些措施(   )
    A . 为南昌起义的胜利提供强大助力 B . 有利于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 C .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军事近代化 D .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 14. (2023八上·清远期末) 右图为近代某杂志的部分目录,从目录可以判断这本杂志是(   )

    A . 《新青年》 B . 《警世钟》 C . 《革命军》 D . 《猛回头》
  • 15. (2023八上·清远期末) 历史史实是对历史的客观陈述,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历史结论则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描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B . 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C . 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使用白话文 D .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 16. (2023八上·清远期末) 2023年是京汉铁路大罢工100周年。某班同学要设计“京汉铁路大罢工”为主题的手抄报,下列内容可以放入“背景”部分的是(   )
    A .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 . 国民革命的进行 C . 井冈山道路的开辟 D . 中共一大的召开
  • 17. (2023八上·清远期末) 1921年9月,经过沈定一等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反抗地主压迫等斗争。这体现了(   )
    A . 谦虚谨慎的赶考精神 B . 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 C . 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D .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 18. (2023八上·清远期末) 右图是我国近代某场战争形势图,据此判断这场战争是(   )

    A . 抗日战争 B . 解放战争 C . 百团大战 D . 北伐战争
  • 19. (2023八上·清远期末) 下表是1912—1932 年《申报》教科书广告高频词统计,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教育(   )

    时段

    教科书广告高频词

    1912—1914 年

    “中华”“小学”“初等”

    1915—1923 年

    “算术”“地理”“实用”

    1924—1932 年

    “国语”“地理”“新学”

    A . 向实用性和平民化发展 B . 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C . 一直强调延续传统道德 D . 只注重西方科学技术
  • 20. (2023八上·清远期末) 1929 年 10 月 29 日某报道指出:“现在谁也否定不了朱德和毛泽东的红军已取得重大胜利,这支军队无疑已成为中国游击运动中最重要的现象。”该报道反映了(   )
    A . 国共合作已经破裂 B . 井冈山根据地壮大 C . 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D . 秋收起义进军长沙
  • 21. (2023八上·清远期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与“定型”相匹配的是(   )
    A .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 .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论断 C .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D . 正式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 22. (2023八上·清远期末) “一切都变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这一事件标志着(   )
    A . 工农武装割据正式形成 B . 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C . 毛泽东思想被广泛认可 D . 国共合作的再一次实现
  • 23. (2023八上·清远期末) 八路军干部刘荣日在日记中写道:“时年秋,发生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先生说:‘你们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好救咱们国家。’我就很努力地学习。”许多革命者也表示有类似的经历,这体现了(   )
    A . 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 B . 建立国共两党合作迫在眉睫 C . 敌后战场的建设意义 D . 学校是传播民族主义的渠道
  • 24. (2023八上·清远期末) 自1937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战斗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伤亡人数多达322万。这说明正面战场(   )
    A . 中国军队牺牲巨大 B . 反攻阶段积极作战 C . 战略失误导致伤亡 D . 取得多次战役胜利
  • 25. (2023八上·清远期末) 1939年12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关于八路军击毙阿部规秀(日本将官)一事的文章中巧妙夸赞阿部规秀,是优秀的战术专家,是有独立运动能力的俊才。其真实用意是(   )
    A . 认可阿部规秀的才能 B . 鼓舞全国的抗日士气 C . 号召全民族共同抗战 D . 提倡正确的作战方针
  • 26. (2023八上·清远期末) 右图为1946年3月4日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在延安隆重接见美国马歇尔将军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 争取和平民主 B . 接受国际援助 C . 准备自卫反击 D . 重视军队建设
  • 27. (2023八上·清远期末) 据统计在淮海战役中总动员的民工是543万,筹集粮食9.6亿斤,其中4.3亿斤是民众直接运往前线的。这体现了淮海战役(   )
    A . 注重军队建设 B . 获得民众支持 C . 重视农业生产 D . 获得华侨援助
  • 28. (2023八上·清远期末) 194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务使整个解放区,特别是广大的新解放区,在最近几个月(冬春两季)发动一次大的减租运动,普遍地实行减租。”该指示有利于(   )
    A . 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 B . 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C . 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 D . 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
  • 29. (2023八上·清远期末) 刘伯承在回忆解放战争某次战役时写道:“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跃进到敌人的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方式,是史无前例的……”这一次战役(   )
    A . 取得了战略防御的胜利 B .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 . 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D . 歼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 30. (2023八上·清远期末) 胡适认为:“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张謇被誉为“开路先锋”是因为他(   )
    A . 领导维新变法,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B . 提倡实业救国,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 . 参加新文化运动,打开了思想闸门 D . 致力白话文推广,引领了文学革命
二、非选择题(共3题,31题12分,32题16分,33题12分,共40分)
  • 31. (2023八上·清远期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近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勇挑使命,敢于担当的杰出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林则徐

    邓世昌


    李鸿章

    人物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学习知识,任选两个人物以“历史人物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程”为主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2) 请列举两种了解或认识历史名人的途径。
  • 32. (2023八上·清远期末) 大事年表折射了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1915年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9年

    《新青年》刊载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19年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

    ……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 (1) 从年表中找出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性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事件的性质。
    2. (2) 在上述年表中,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历史事件,并加以说明。
    3. (3)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请为大事年表补充两个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关联的大事件,并说明纳入大事件年表的理由。
  • 33. (2023八上·清远期末)  新闻报刊具有舆论传播和新闻纪实的功能,它往往承载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材料一 在特定历史时期,新闻报刊烙刻着特定的历史印记。下表是部分报刊的介绍。

    报刊

    介绍

    《新中华报》

    是陕甘宁地区政府的机关报。该报的方针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退步。

    《救亡日报》

    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1937.8.24在上海创办;是国共两党联合创办的一张宣传抗日救亡的报纸。

    《新华日报》

    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大型机关报。1938.1.11在武汉创办。该报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材料二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大公报》1945年8月29日《毛泽东先生来了!》

    材料三 当前的国家局面,真令人太息痛恨!所谓和平谈判,已沉闷得进入睡眠状态;军事行动的锣鼓,却加紧地敲打起来。……中国的民主希望,已被你们打成炮灰了!

    ——《大公报》1946年5月20日 《我们反对武力解决!》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些报刊的相同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报道中人民群众的态度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新闻报道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