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建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

更新时间:2024-10-24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4题17分)
  • 1.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解放军粉碎了敌人重点进攻的计划后,作战略性转移。敌人乘机前阻后追。大部队迅速转移了,掉在后面的是二十多个伤、病、弱的同志。临时组成的一个小队,由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领,在后面慢慢地走。上级规定,明天傍晚前,小队定要赶到总集合地,与大队会合。

    周玉兆是领队,一连两个月的恶性疟疾,加上头部又挂了轻花,人瘦落了形,但样子十分剽悍。他搀扶着文工团里的小余,走在队伍前面。

    近黄昏的时候,小队来到了澄河边上。乌云从四面推来,天色越来越昏暗,不一会儿暴雨从天上直泻下来。澄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

    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并搞些吃的,其余的同志留在河边,用绑腿、用背包带子连接起来,试验拉绳过河。周玉兆带了文工团的小余,就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忽然,周玉兆停住脚步,他听见有一个声音,便小心地向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

    两个人仔细一看,原来他们脚跟前是一片瓜地,在瓜地的那头,有一个老人正光着头,弯着腰,在瓜地里走着。

    “老大爷。”周玉兆走过去轻轻地叫了一声。这老人年纪相当大了,眉毛很白很长,搭在眼皮上,头发也白了。他满脸泪痕,眼睛一眨不眨地看了半天,才颤巍巍地说道:

    “同志,你们来啦?”

    “是,老大爷。我们……,前面部队过去多少时候了?”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把大致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人听后,沉吟了一会,便说:“不怕,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留在河边的同志拉绳过河没有试成功。这时老人急忙地把他们叫了来,又不知从哪里挖了一篮地瓜,点起火,要大家烤衣服、煮地瓜吃,安排完这一切,老人便不见了。

    忽然,河堤那边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一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一步抢过去夺下锄头,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颤。

    老人不言语,只是把锄头又夺过去,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淌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

    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

    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活着是为了老百姓,死了也是为了老百姓。”

    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你们坐下来听我说:“这澄河向来就是水猛流急,有一年夏天,雨水多,也象今年这样,我下到水里,被河水冲着,命已去了半条。正在这紧要关头,我忽然想起河堤上横生着一棵老树。我一想到这棵树,心里顿时有了指望,一有了指望,人也不慌了,心也定了,力气也生出来了,就拼命坚持,淌到那棵大树跟前,抱住了那根树枝。你们看,‘指望’这东西,看不见,抓不着,可是有多大的力量。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现在,你们就是老百姓的指望。这个道理,你们懂了吧!”

    “懂了,老大爷。”周玉兆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发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周玉兆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一条沟填得结结实实。

    枪炮声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这也许是个不好的征兆。堤下面,澄河不平静地奔流着,满河闪动波光,河滩边露出一排半截的杨柳树,柳丝浸在水里。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他皱起眉,看着黑沉沉的河水,凛然不动。过了一会儿,他站起来说道:“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高地上的水,都在汇流入河。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肩担。

    “好了,好了,我捉了两条‘水鳗’来了。”老人忽然变得又风趣又活泼,长眉毛一耸一耸的,高兴非凡。那两位被叫做“水鳗”的老乡,笑嘻嘻地跟大家打了招呼,也没多说话,就和老人动手绑扎扁担。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

    老人送到水边,刚才那副高兴样子,忽然又不见了,神态又变得冷静、严峻。他嘴唇动了一阵,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你们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明年我老头子还是种瓜,等同志们来吃……”

    周玉兆站在水里,仰面望了望河堤上的老人,在这一刹那间,他忽然感到自己不是在撤退,而是在向前挺进。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 . 周玉兆阻止老人挖沟时,“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并不是不讲人情,而是心系百姓,同时也契合了他解放军战士的身份特征。 C . “澄河水在猛涨”“河水没有退,而且还在涨”,构成了小说的特定环境;澄河水流湍急,加大了小队渡河的难度,使情势更加危急。 D . 与《百合花》那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B . 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 . 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D .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3. (3) 本文对老人的“眉”有几处动作描写,细腻地表现了老人的心理,请分别找出并赏析。
    4. (4) 请分析小说结尾段的妙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5题18分)
  • 2.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人们一直强调的是它的媒介属性,这并非因为其“文学性”不重要,而是因为如果不把“网络性”说清楚,网络文学的所谓“文学性”一定会是以“纸质文学”的文学性为模板的。网络文学是媒介革命的产物,它与纸质文学的差异,和同一媒介下的“新文学”与“旧文学”、“精英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差异不同。随着媒介革命的深入,当网络媒介彻底成为主导媒介之后,应该不会再有网络文学的概念。

    网络文学发生发展、确立基本形态的前20年,正是文学从纸质时代迈向网络时代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学形态被叫作传统网文。网络文学之所以被人们解读为“通俗文学的网络版”,其实是出于其作为“印刷文明遗腹子”的惯性。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展示了网络文学高度和深度的经典性作品,代表的是网络文学的成就。也正是由于“传统网文”形态的确立,“网络文学二十年”的总结才能谈经论典。

    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并非泛泛意义上的“不朽之作”“传世经典”,而是具有文学史样本意义的文学作品,其核心特征是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是一种完满的、针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所进行的设想和历史求证,由于这种设想无法证实,因此不免带有神话色彩。

    中国网络文学兴起于21世纪前后。此时,中国社会也处于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阶段,宏大叙事模式也在这个时期趋向瓦解,其社会心理转型的时间节点是20世纪90年代。网络文学的“第一世代”以“70后”“80后”为主,他们是“传统网文”的主要创作群体和阅读群体。十几年后,成长于宏大叙事凋零时期的“90后”“00后”出现,对于宏大叙事,他们总是一边建构一边拆解。在以“吐槽”“玩梗”为特征的“二次元”创作中,宏大叙事不过是可供拆解、挪用、进行二次创作的数据库素材。在“二次元”转型后的网络写作中,如何讨论经典性的问题,或者是否还该用经典性这个概念来讨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的问题仍待解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也需要全新的视野。

    (摘编自邵燕君《网络文学是否可以谈经论典》)

    材料二:

    网络文学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它不仅深刻地冲击和改变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文化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和确立。但是,网络文学一直处于自发生成、自由发展的状态,作品量大,泥沙俱下,有些作品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以至于很多人将网络文学与“垃圾”“糟粕”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因此,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成为学界与政府的共同期待。

    传统文学批评界对于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批评和期待,主要基于精英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是以传统的文学经典为模本的期待。批评者要求网络文学表现出超越时代的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反映当下人们最核心的困惑与焦虑等沉重命题。传统文学对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要求是这一类人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评判依据。

    这种文学批评的精神向度无疑是纯粹的、崇高的,但是,网络文学是来自普罗大众的文学,它植根于网络新媒体平台,体现出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学的全新形态和特性。游离于网络文学的写作现场,仅仅凭传统的精英文学视野对网络文学“经典化”做出的批评,不可避免地带有与批评对象联系不深刻、不紧密的问题,因此这种文学批评很难为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以及网络媒体所接受,也就很难在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

    与学界不同的是,政府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期待,是在提倡坚持传统“经典文学”精神的基础上,把人民群众满意认可作为衡量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网络文学寓教于乐的社会效益放在评判优秀作品的首位,同时也没有否定和忽视其经济效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事实上,尽管网络文学存在诸多缺陷,与学界和政府的“经典化”期待还相差甚远,但其总体的发展向度是与期待相统一的。其一,网络文学来自草根,草根是其最主流、最庞大的读者群,网络文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为最广大的读者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的意志、欲望和精神需求。作为一种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其自发的创作倾向本身就包含了惩恶扬善、维护公平与正义、追求真善关、弘扬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要求。其二,网络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尽管“芜杂”,但大部分都是当下人们所面临的因感、焦虑和向往,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最核心的时代欲求。

    在“经典化”的过程中,网络文学不仅需要方向上的指引和精神上的提升,更需要“接地气”的扶持、理解和关怀,在评判网络文学时,尤其需要尊重网络文学的特性和网络文学读者、作者的感受与需求,不能完全以传统的“经典化”标准进行评判,必须解放思想,充分考虑其多种可能性。

    (摘编自刘小源《两种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经典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以纸质文学的文学性为标准来衡量,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就无从谈起,因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是建立在网络性的基础上的。 B . 因为分属于不同的媒介,所以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的差异与“新文学”和“旧文学”、“精英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差异不同。 C . 我国的网络文学兴起于21世纪前后,第一批创作者与读者是“70后”“80后”,而到“90后”“00后”时创作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D . 网络文学群体一直难以被传统文学批评所接受,因此传统文学批评也很难在网络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中发挥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网络文学二十年”的总结之所以能谈经论典,是因为“传统网文”的形态确立了,传统网文中有展示网络文学高度和深度的经典性代表作品。 B . 网络文学长时间以来被与“垃圾”“糟粕”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下部分网络文学作品品质不高,存在着很多突出问题与缺陷。 C . 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寓教于乐的社会效益不在传统文学批评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期待范畴内,批评者更注重对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要求。 D . 只基于精英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来观照网络文学是不现实的,因为网络文学来自草根和世俗生活,缺乏崇高的精神指向。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宏大叙事范畴的一项是(   )
      A . 展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巨变和时代觉醒的小说《平凡的世界》 B . 展现了中国传统经典意境和历史画卷的架空历史网络小说《琅琊榜》 C . 关注民族危亡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成长历程的电影剧本《八佰》 D . 根据“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加工而成的神魔小说《西游记》
    4. (4) 在“二次元”转型后的网络写作中,为什么会存在“如何讨论经典性的问题,或者是否还该用经典性这个概念来讨论网络文学的文学性的问题”?请简要分析。
    5.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三、文言文阅读(共5题20分)
  • 3.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之所闻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则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故田氏夺吕氏于齐,戴氏夺子氏于宋。此皆贤且智也,岂愚且不肖乎?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记曰:“舜见瞽瞍 , 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固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臣主,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曰:“臣闻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无为而化矣然而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勋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与,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注】①瞽瞍:人名,古帝虞舜之父。②造:局促不安的样子。③六正:指圣臣、良臣、忠臣、智臣、贞臣、直臣。④六邪:指具臣、谀臣、奸臣、谗臣、贼臣、亡国之臣、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万国咸A宁B一人C有庆D必藉忠E良F作弼G无H为而化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固”,本来。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的“固”词义不相同。 B . “富”,使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反欲斗两主”中的“斗”,两者用法相同。 C . 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名,是给皇帝的奏议,具体说就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 D .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从秦始皇开始有年号。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韩非子认为,要让天下得到治理,太平无事,就需要理顺臣子与君主、儿子与父亲、妻子与丈夫这三种秩序。 B . 韩非子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两个例子是齐国田氏夺取吕氏政权,宋国戴氏夺取子氏政权。 C . 孔子认为,舜的父亲不能将舜当作儿子看待,舜的君主不能将舜当作臣子看待,这会让天下陷入混乱,从而产生非常危险的事情。 D . 在魏征看来,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要想使家庭和睦,就需要了解儿子;作为一国之主的国君,要想使天下平安,就需要了解臣子。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

      ②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

    5. (5) 请概括韩非和魏征的观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2题9分)
  • 4.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注】①东门:即黄州东门。②九重,指朝廷。当时王安石革新朝廷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③唐代诗人韩堡曾被排挤到湖南,在咏梅诗中写下“香号返魂容易回”向唐昭宗表露心意。

    1.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描写黄州乱山环绕、荒凉偏僻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 . 颈联写冬去春来,天气回温,使得沙鸥与诗人更加亲近熟悉,钓鱼坐的石头也变得温暖舒适。 C .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五亩”“九重”相对,“已觉”紧承“岂惟”,表意丰富而连贯紧密。 D . 本诗以含蓄的笔调写谪居心理,没有责怪的意味,也不沉沦于愁怀,体现出诗人豁达的情怀。
    2. (2) 本诗表达了诗人矛盾的思想感情,请结合颔联和尾联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6分)
  • 5.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运用对偶、互文的修辞描写杭州城日夜欢歌的热闹情景的两句是“”。
    2. (2)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通过回忆祖母看望自己离开时“”的动作、描写妻子亲手种植的枇杷树“”的样貌等细节,来表达对亲入绵长的思念。
    3. (3) 诗与乐自古以来就相辅相成,不少民族乐器的身影出现在唐宋诗词中,比如,在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就有“”的诗句。
六、语言文字运用Ⅰ(共3题9分)
  • 6.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春天走了,百花开始凋谢,黛玉对于时序的移动特别敏感,相对于冷静理性的人物,林姑娘就特别____。大观园是贾宝玉心中的人间仙境,也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的女孩子和百花一样,到了春暮就开始凋谢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的时候喝了仙酒与仙茶,“万艳同杯,千红一窟”,与《葬花吟》的意义也是对照的,《红楼梦》中常有这种点醒意喻之笔。《葬花吟》中有很多黛玉感伤自身之语。“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是最要高洁、孤高自负的女孩子。“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诗一般的灵魂,不但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而且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不如埋葬它,化作春泥更护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黛玉写这些骤然看来好像自怜自艾,其实不止,她已经敏感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花落人亡两不知”,是人世间最____的事。

    《葬花词》不光是黛玉的自挽诗,也是挽一切美好短暂的东西,挽那些落花,也代表对短暂繁华的一种哀悼,对文明高峰即将走下坡的哀悼。____的抒情诗传统,到此时是个顶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多愁善感  无可奈何  伤春悲秋 B . 柔情似水  无能为力  伤时感事 C . 多愁善感  无可奈何  伤时感事 D . 柔情似水  无能为力  伤春悲秋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因她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B . 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C . 因她诗一般的灵魂,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何况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D . 她诗一般的灵魂,因觉得红尘一无是处,没有归属感,即使飞到天尽头,也找不到安身的地方。
    3. (3) 划线句“万艳同杯,千红一窟”谐音为“万艳同悲,千红一哭”,揭示了红楼梦的众多女性角色悲惨的人生结局,下列诗句和它修辞手法一致的是哪一项?(   )
      A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C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D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七、语言文字运用Ⅱ(共2题11分)
  • 7.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有机物,化学中称为糖类。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一般价格比较便宜;而且,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速度较快,能够及时供给能量以满足机体需要,所以,碳水化合物是大部分人____。它们也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某些营养素的正常代谢关系密切,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____,是自然界存在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等都属于糖类化合物。糖类化合物是一切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它不仅是营养物质,而且有些还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脏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液中的糖与免疫活性有关。此外,核酸的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类化合物——核糖和脱氧核糖。因此,____,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 (1) 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一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她以为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B . 平时他说出啥意见一般都得到汤阿英的尊重,这点小事更不在话下了。 C .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的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D . 麦浪一起一伏,仿佛大地也漾起绸缎一般的锦纹。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八、作文(共1题60分)
  • 8. (2024高一下·双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门头沟区龙泉镇曾有着“中国皇家琉璃之乡”美誉。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建筑每次大修或改造,都要用到该地烧制的琉璃。 然而, 自2017 年4 月起, 该地所有琉璃厂因烧煤不符合环保规定而被关停。这意味着相传700多年的琉璃窑火暂时熄灭。此前,该厂还承接着故宫、内蒙古成吉思汗陵等地的古建修缮订单。从非遗角度求生存,从环保角度只能关停,琉璃技艺与城市环保存矛盾,非遗文化难传承。

    读了上面内容,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能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