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 1.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姜寨聚落周围是垛沟,良渚古城周围是城墙。对比分析下面两图,从防御的角度看,良渚古城城墙的构建说明(     )

    A . 国家已经产生 B . 阶级分化十分明显 C . 初始文明出现 D . 部落纷争已经出现
  • 2.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商朝前期的占卜由贞人(负责占卜的巫官)与商王共同完成,贞人负责向神灵询问吉凶祸福,王则是问卜后的发布者或决断者。商后期出现了大批没有记刻贞人名字的卜辞,甚至帝乙和帝辛还亲自担任贞人之职。这一变化说明(       )
    A . 商人的认识水平提升 B . 史官取代巫官的职能 C . 文字的载体发生变化 D . 神权与王权逐渐合一
  • 3.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聘礼是王、诸侯国之间结好关系之礼。西周时期,聘礼主要是天子聘诸侯,诸侯觐见天子,诸侯间的互聘并不显著;春秋时期,天子与诸侯间的聘礼十分稀疏,诸侯间的聘礼日益频繁;至战国,聘礼已不再经常举行,七国间由辩士任使臣的遣使交通却非常频繁。这表明(     )
    A . 时局变化推动礼仪革新 B . 外交更加注重现实利益 C . 实力决定列国关系走向 D . 诸侯国结盟与背盟频发
  • 4. (2024高二上·重庆市开学考)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
    A . 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 . 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 C . 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 . 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 5.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如图是汉代画像石“泗水捞鼎”。史载大禹铸九鼎,代表天下九州,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以后,随着朝代兴亡,九鼎先后为商和周所得。战国时,东周灭亡,九鼎不知去向。有传言九鼎落于彭城(今徐州)泗水。秦始皇东巡琅琊时,动用大量人力寻找打捞,但未果。对上述史实评论正确的是(     )

    A . 秦打算通过九鼎为统一做舆论准备 B . 秦始皇巡游天下造成了沉重的赋役 C . 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 D . 画像石确证了九鼎记载的真实可信
  • 6. (2024高一上·深圳期中) 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材料意在强调(     )
    A . 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 B . 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C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 . 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
  • 7.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如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 . 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 B . 政治形势的需要 C . 政府抑制王侯的诉求 D . 社会经济的发展
  • 8.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下表为汉代豪族樊重和樊宏的庄园记载。由此可见,汉代的庄园经济(     )

    记载

    出处

    (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郦道元《水经注·比水注》

    (樊宏)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范晔《后汉书·樊宏传》

    A .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B . 导致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C . 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征 D . 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 9.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北魏大臣甄琛指出:“今伪弊(指南朝)相承,仍崇关鄽之税;大魏恢博,唯受谷帛之输。”这反映出当时
    A . 大一统下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区域性市场的繁荣 C . 南北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D . 南北经济差距扩大
  • 10. (2024高三上·丰城月考) 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由此可见,隋炀帝时(     )

    时间

    朝代

    门下省诸局

    502—557

    南梁

    公车

    太官

    太医

    骅骝厩

    550—557

    北齐

    主衣

    尚食

    尚药

    殿中

    斋帅

    领左右

    581—604

    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药

    殿内

    城门

    符玺

    604—618

    隋炀帝

    符玺

    A . 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 B . 君主集权不断削弱 C . 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 D . 行政效率逐渐提升
  • 11.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辽东,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全程4000多公里,仅仅用了50天,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主要沿着这条水道北运。由此可见,永济渠的开凿意在( )
    A . 实现南粮北调稳固统治 B . 为迁都涿郡创造条件 C . 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 D . 提高大运河通航能力
  • 12.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显庆姓氏录》,规定只要做官进了五品,就可以列入其中。这是由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权威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有245姓、287家,较之唐太宗时减少48姓、1364家。此举旨在(     )
    A . 巩固统治基础 B . 强化中央权威 C . 推进科举改革 D . 平衡派别利益
  • 13.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唐时有“杏园宴”的活动,主要内容是探花,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摘取名花。这反映出(     )
    A . 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关注 B . 制度设计影响社会习俗 C . 科举制蜕变助长奢靡之风 D . 世人接受社会变迁现实
  • 14.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如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据此推测,当时(     )

    类型比例(%)

    时期

    核心家庭

    (2~3人)

    主干家庭

    (6—8人)

    联合家庭

    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总计

    701~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 . 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 B . 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 C . 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 .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 15.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魏晋时期,游艺活动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士人的认同与喜爱,文学作品与游艺活动的娱乐性和艺术性碰撞在一起,推动了魏晋文学游艺书写进入了兴盛时期。这可以用来佐证魏晋时期(     )
    A . 统治者奉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B . 儒家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 . 文学的内容受制于大众活动 D . 主流文学体裁发生变化
  • 16.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和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了(     )
    A . 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 B . 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 C . 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 D . 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为吏之道》《语书》等律令文书,体现了秦的法制。其中《语书》记载了南郡(今湖北荆州)太守训告:国家的制度法令已经完备,官吏和百姓却不遵守,仍沉溺于乡俗陋习,致使君主制定的法令形同虚设,助长了歪风邪气,不仅有害国家,也不便于百姓。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二  曹参是黄老思想有力提倡者,继萧何任丞相,一切遵照旧规,把好出风头的官吏都免职了。汉文帝践行老子提出的“慈”“俭”“不为天下先”,持保守之政,不做积极的兴建,只有对人民增加信任,没有增加干涉,以成“文景之治”的安定与富庶。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汉书》卷6《武帝纪》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试述秦汉之政的得与失。
  • 18.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讲“夷夏之辨”,但强调的是大一统框架内的夷、夏之别。孔子作《春秋》,强调大一统,在大一统下明“华夷之辨”,标准则是是否符合西周礼乐文明,因而夷、夏可互变:夷用夏礼,即符合华夏文化,则进而为夏;夏用夷礼,则退而为夷。孔子崇尚周的礼乐文明,认为华夏文化优于其他文化,故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但并不排斥其他族类,其办学的方针即是“有教无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夷夏观,虽然强调以华夏礼乐文化为标准相区分,但它是大一统视域下的“夷夏之辨”,究其实,是要将各族一统于礼乐文化,因而强调兼容并包,本质上是中华各民族在大一统框架下互动、交融与发展。

    材料二   东汉以来,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一边自称为华夏先王之后,与中原汉人族源相同,一边主动接受汉族文化,以华夏正统自居,在其统治范围内努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与中华文明认同。中国历史由此进入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并立、共为中华的南北朝时期。两晋南北朝是政治上的大分裂、大动乱时期,但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既有边疆民族的大规模内迁,也有中原汉人向南方及其他边疆地区的流动。这种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内在联系与密不可分的整体性,强化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以上均摘自刘正寅《从民族交融发展看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以来民族交融的新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 19.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南北朝时期历史主流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下表是对“分裂下的南北朝:孰是历史主流”观点的不同表述。

    阁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东晋南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十六国北朝则‘走着一条特殊的道路’,是一段插入的‘并非必然的过程’,南北朝历史的显著差异,‘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必将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唐代的变化正是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产生的’,‘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

    评述材料中关于历史主流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0. (2024高三上·寻甸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燈道,拔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闻闻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

    ——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与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梅关道得以开通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关古道开通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