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中学2024-2025学...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
  • 1.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们要求有更好更方便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需要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A .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 2.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夏书》记载:“关石和钧,王府则有。”石、钧都是度量衡规制。夏墟考古中也发现有陶、骨等制成的规格等级强严的量器和少量青铜制成的量器。这表明夏朝(    )
    A . 小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B . 史书记载与事实完全一致 C . 着力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D . 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 3.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秦朝开始形成全国陆上道路网,秦始皇一方面修整,连接各国以前修建的道路,另一方面开始大规模修建以驰道为主干线的全国道路网。这些道路的修建(       )
    A . 对地方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 B . 维护了秦朝统治的长治久安 C . 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 . 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 4.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经常面临干旱、洪涝、降雪等多元且频发的灾害,治理中总结出“排蓄一体,以蓄为主”的治理目标,并创建出以井、窖等非生态型为主的设施,区别于南方“排蓄一体,以排为主”和以水系、基塘等生态型为主的治理模式。这说明(   )
    A . 自然环境决定村落形成发展 B . 北方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南方 C . 村落建设体现劳动人民智慧 D .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 5.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 .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 6.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明初,徽商程维宗开始在屯溪镇经营商业,并吸引了大量徽商,此后屯溪逐渐成为皖南巨镇,也成为古徽州及周边地区最人的茶叶集散中心。徽商还在当地修建了人量的桥梁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了商业经营条件和人居环境。这表明当时(   )
    A . 商人地位得到较大提升 B . 地区之间经济分工明显 C . 商业活动推动集镇发展 D . 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 7.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地理大发现后,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工艺品和制作技术在欧洲迅速传播,其他艺术(如中国装潢与建筑等)也陆续传到欧洲。与此同时,原产美洲的作物近三十种引种到中国,欧洲传教士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天文、历法的知识。这反映新航路开辟(     )
    A . 使物种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B . 充当了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媒介 C . 促使中国人近代海洋意识萌生 D . 实现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 8.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据1世纪航海手册《厄里特里亚航海记》记载,印度的黄油、蔗糖沿近岸航线贩至阿拉伯或直接运到东非;意大利的葡萄酒经由埃及转运到东非、阿拉伯甚至印度;波斯湾市场上原产的枣酒或转运自西方的葡萄酒,出口到印度和阿拉伯。由此可知,当时(   )
    A . 世界贸易体系初步确立 B . 跨区域商品贸易比较繁荣 C . 海上贸易路线遍布全球 D . 各大洲建立直接商贸往来
  • 9.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
    A . 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 . 黑奴贸易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 . 物种引入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 . 物种引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 10.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1820至1870年仅50年的时间内,亚洲GDP在世界总份额中的比例突降20个百分点,从59.2%跌至38.3%,相反欧美国家则从50年前的34.3%上升到55.5%。按人均GDP计算,1870年时,西欧人均财富占有率是亚洲人的4倍,亚洲人变成了欧洲人眼中的“病夫”。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 . 工业革命开启了大裂变的新时代 B . 工业革命加速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C . 世界经济的中心逐步转移到欧洲 D .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 11.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劳动妇女挣来的工资在法律上属于丈夫,丈夫有权处置这些钱。假如丈夫完全靠妻子养活,妻子的收入仍然是丈夫的,丈夫若拿出去喝酒、赌博,妻子也不得有任何抱怨。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离婚几乎不可能,因此无论丈夫如何残忍妻子都逃脱不了他的控制。这主要说明当时英国(     )
    A . 妇女地位依然比较低下 B . 旧式家庭结构受到冲击 C . 工业革命提高了就业率 D . 女性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 12.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1868年,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 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B . 汽车的发明应用使城市交通环境更为复杂 C . 工业革命为信号灯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D . 适应议会地位较大提高和人民参政的形势
  • 13.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据此可知(    )
    A . 世界经济新秩序正逐步建立 B . 世界粮食安全已经得到保障 C . 中国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D . 改革开放促进中国整体脱贫
  • 14.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2012年4月,雅西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从雅安到西昌的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大大缩短到3小时,西昌旅游收入增加了124亿元,多个国内外知名康养企业落户西昌,建成了各类物流中心,对凉山农特产品资源“走出去”起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了交通的进步(     )
    A . 促进了贸易网络的建立 B .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C . 带动了地区和域市发展 D .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15.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简称“亚投行”。到2021年12月,亚投行已有105个成员,是世界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该机构成立的主要影响是(     )
    A .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B . 推动了亚洲经济增长社会发展 C . 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D . 加强了世界对于人民币的认同
  • 16.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于2022年11月9-11日在浙江乌镇举行。会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外骨骼机器人、3D技术等让人真切感受到数字技术的魅力。数字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开拓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折射出(     )
    A . 中国科技引领世界发展 B . 世界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C . 科技进步加速了全球化 D . 信息技术改变社会生活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据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三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问题。“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用全球9%的耕地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

    ——摘篇自年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答对三点及以上就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及意义。
  • 18.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口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大机器生产’从客观公正的立场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9. (2024高三上·道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城市内部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步行、高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约为不到4km的集中布局平面内……沿交通干线出现了许多驿站……驿运站、驿铺非常整密,而且水路也设驿铺,供给交通工具和食宿,大大便利了商旅……古代的城市内部主要交通干线为过境交通:a.城市作为地域性的中心具备防御功能,城内重兵把守,城市扼守在交通要道上;b.由于当时的交通工具较为落后,过境交通有利于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在主要交通道路两侧形成一定的商业、市场等交换、消费场所,从而使沿交通干线古代城市形成“串联”型分布。

    ——摘编自张洪恩、黎克继《浅析中国古代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银行资方式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千米。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等《缓解 制约 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交通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交通呈现出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