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定时训练(一...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二里头遗址中有一处浅穴式家族墓地,墓主生前为铸铜工匠或高等级铸铜管理者。同时二里头遗址中还广泛存在着从事相同职业成员死后就近埋葬的现象。这些墓地的存在可用于佐证当时(     )
    A . 社会管理能力十分强大 B . 社会分工呈现细化倾向 C . 早期国家形态初具雏形 D . 手工制造技术非常先进
  • 2.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春秋初期的《左传》主张:“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春秋晚期时,孔子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战国时期孟子亦称:“往者不追,来者不距(拒)。”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 . 儒家学说成为主流 B . 华夏认同愈趋发展 C . 争霸战争日益激烈 D . 民族差异不复存在
  • 3.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秦代“平贾”制是政府基于市场平均价格而制定的价格标准,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涉及公私交易、税收统计等方面。西汉中后期,“平贾”以郡为单位制定定价,同时,国家在“平贾”制的基础上施行平准法。这体现出(     )
    A . 重农抑商政策贯彻实行 B . 全国性市场逐渐形成 C . 地方豪强势力遭受打击 D . 政府经济管控力增强
  • 4.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     )
    A . 探索出高效人才选拔机制 B . 打造了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C . 有利于社会教化功能发挥 D . 逐渐消解了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 5.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关于政权更迭,西晋刘颂认为是“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纲之会”。他还指出,魏晋更迭用“禅让”,未能“洗心整纲”,晋廷所依靠的仍是“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据此可知,刘颂意在强调魏晋“禅让”(     )
    A . 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 B . 遏制了官僚集团腐败 C . 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 D . 延续了前代治国经验
  • 6.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唐代翰林学士院源于“北门学士”(北门是皇宫的后门,入门便是禁中)。翰林学士院书写的诏敕号称“内命”,中书门下书写的诏敕号称“外命”,都具有法定的效力。翰林学士院的“内命”不经中书门下而直接向下传达,这就使收令传发的途径变为两途,形成双轨辅政制。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中枢决策机制演变 B . 国家行政权力分散 C .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D . 三省制度渐趋成熟
  • 7.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下图为唐代南北方对文人的吸引力曲线变迁图。据此可知,唐代(     )

    唐朝

    A . 安史之乱加剧了文化衰落 B . 政局变化破坏了人才选拔机制 C . 南方文化成就超越了北方 D . 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格局变动
  • 8.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显德元年(954)七月,周世宗把枢密副使魏仁浦提拔为枢密使、检校太保,相当于宰相。“上欲相枢密使魏仁浦,议者以仁浦不由科第,不可为相。上曰:‘自古用文武才略为辅佐,岂尽由科第邪!’己丑,以仁浦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枢密使。”材料主要反映了周世宗时期(     )
    A . 否定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 B . 统治集团斗争激烈 C . 尝试对中央官职进行改革 D . 用人政策相对灵活
  • 9. (2024高三上·宜城月考) 下图所示为苏轼《枯木怪石图》,该画作内容简单,是一株枯木状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蜗牛,怪石后伸出星点矮竹。看似荒怪,却表现了画家仕途多舛而傲然不屈的心情。该画作(     )

    A . 受到佛教深刻影响 B . 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C . 反映门第观念淡化 D . 体现文人画的特点
  • 10.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下表是南宋农业发展的相关资料,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地点

    内容

    出处

    江南西路抚州

    春夏之间,旧谷既尽,新谷未种,天特生麦以济缺乏,使尔人民吃此麦饭,种此禾稻,循环接续,常得饱足

    黄震《黄氏日钞》

    江、浙、湖、湘、闽、广

    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

    庄绰《鸡肋编》

    A . 稻麦复种制起源于南宋时期 B . 物种交换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C . 稻麦轮作导致耕地过度开发 D . 市场需求刺激耕作方式变革
  • 11.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各朝史书对边疆民族的记述,《旧唐书》有突厥传、回纥传、南蛮传、西戎传、东夷传、北狄传等境内民族传,到《元史》中《外夷传》,所记只是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等与元朝有贡属关系的诸国,不再为境内各民族立传。这一变化说明元朝(     )
    A . 朝贡范围的拓展 B . 对周边国家重视 C . 行省制度的推行 D . 加强了边疆控制
  • 12.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元大都“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于江南”,因而,划直修凿大都通往江南的京杭大运河已是势在必行。同时,从江苏刘家港入海,北上至界河口(今天津大沽)的海上运输也开辟全线通航。这些交通建设的创举(    )
    A . 使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B . 极大地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C . 得益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 D . 组成以大都为中心的交通网
  • 13.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明初屡次出现“非官差而私造印信,诈称差使,骗诈取财”的现象,故朱元璋设置勘合,规定“凡有差使,若往某衙门公干,即将应该去处填写勘合,前去干办公务。本处衙门闻有差使人员到来,即索勘合比对。如无或比对不同,绑缚赴京予以严惩。”这一制度(     )
    A . 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B . 维护了国家治理的权威性 C . 旨在构建权力制衡机制 D . 进一步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 14.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现存于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国家博物馆的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是目前唯一在海外发现的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历史实物(如下图),该碑以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记载着郑和向佛祖、印度教毗湿奴神和伊斯兰教真主安拉布施的史实。这反映出(     )

    A . 儒家思想在国际交往中影响扩大 B . 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的风范 C . 中华文化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同 D . 明朝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系
  • 15.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清代政务的处理有一明一暗两条渠道,明的是指官员将题本、奏本递送至通政司,由其转交内阁,内阁票拟后呈送皇帝裁决;暗的是指臣僚将奏折直接递呈皇帝,皇帝御览亲批后发回奏折人。这意味着清代(       )
    A . 中枢机构运作更趋合理 B . 权力分配体制发生新变化 C . 中央机构职权划分细密 D .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包括3小题, 第16题23分,第17题20分, 第18题12分, 共55分。
  • 16.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国是周朝时期位处今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周王族诸侯国,始于西周时期,也是诸夏之一。巴国西迁入川以后先后建立了5个都城,它的详情如城市规模、布局等虽无法征考,但从巴国西迁川东,政局动荡,徙都频繁,内乱迭起,百余年间竞五易其都的情况来分析,不太可能大兴城筑。其五都应均无土筑城垣,只是利用其天然沟壑和城周一定范围树立樊篱以为防御。巴国以江州(今重庆市江北区)为首的五都及其他城市、居民点,政治军事性质尤为突出,尤其军事重镇的特征,其经济作用并不突出。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

    材料二 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重庆局势渐趋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市政建设逐步提上日程。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由七星岗到曾家岩的第一条城区公路中区干道筑成,1937年,延至朝天门,全长7公里。1929~1935年又建成由菜园坝到陕西街的南干线,全长6.87公里。两大干线修通后,城区面积增加1倍以上。水运码头也逐步完善。1927年朝天门和嘉陵码头落成,到1935年,又先后修建了江北等6个码头。马路修成以后,滑竿、轿子等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汽车、黄包车(人力车)。到1937年,全市营业汽车达73辆,自备车达106辆,人力车已达数千辆之多。高层建筑开始出现,繁华区域逐渐由两江边向公路边转移。1932年, 自来水厂建成供水。1934年,重庆第一次在新市区曾家岩至通远门一带安上路灯。到193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民国初年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0平方公里左右,全市人口由抗战前夕的30万扩大到50万,加上流动人口共60余万。

    ——摘编自李书敏、蓝锡麟主编《巴渝历史沿革》

    材料三   2013—2022重庆市城市建成区绿化情况统计图

    ——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巴国都城建设的情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30年代重庆城市的变化并予以评价。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13~2022年重庆市城市建成区绿化情况演变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 17.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古代黄河领域疆域开阔,平原众多,人口相对稀少,广土众民说很早就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去卫国,见人口繁盛发出了“庶矣哉”的赞叹。战国末期的荀子上承孟子,认为众民是广土的基础,主张实施孟子的“政裕民”政策,突显了人口增加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先秦时期的韩非也曾提出过控制人口的观点,但在当时不占主导地位,他认为人口过快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土地)的增长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减少,由此产生社会问题。中国传统的人口经济思想北宋时发生了变化,控制人口增长首先是由苏轼提出的,他首先对传统的“众民论”提出了挑战,认为总人口并不都是劳动者,主张应加以控制。元初马端临在人口经济思想上的贡献是提出应重视人口质量而不是数量,独树一帜。他编撰的《文献通考》中《户口考》可视为中国人口统计学的创始。到了明清,控制人口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性人物有徐光启和洪亮吉。

    ——摘编自马涛、刘宇《中国传统人口经济思想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在人口问题上,重商主义认为,大规模勤奋工作的人口,能够为国家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以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因此重商主义鼓励增加人口,并通过各种法令严厉惩罚游手好闲者。古典经济学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的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来支撑工业的扩张。古典经济学家对人口增长均持有积极态度,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中专门设立了一章来探讨劳动工资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马尔萨斯理论破产后,英法国家开始担忧人口不足的问题。19世纪末,伦敦学派的奠基者埃德温·坎南在其著作中提出了适度人口理论。他从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生产率、人口与收益等方面探讨人口的适度规模。所谓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土地上生存的、达到产业最大生产率的人口数量。坎南认识到,调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人口达到适度规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政策应有所区别。

    ——摘编自国福丽《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口理论的比较》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观察分析,于1985年时就十分明智地指出:中国的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受劳动者素质、知识分子的量和质的影响。新时代的计划生育政策需要通过政策性奖助、提高居民收入、实现男女性别平等、保障妇女就业、完善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将人民的现实客观需求作为法律法规制定的重要标准,使法律法规符合法的一般精神和事物的理性本质。

    ——摘编自刘丽娜,蒋海松《孟德斯鸠论人口问题的法律意义 ———基于<论法的精神>的考察》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经济思想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口经济思想的异同点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中国人口问题的看法。
  • 18.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学习,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大历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的视野,首先要坚持长时段,历史需要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历史只有拉长了看,才能看得更加真切。其次在于空间视野宽广,只有放到足够宽广的空间视野中去考察,才能看得更为立体。历史的构成,除了时间、空间因素,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活动主体。考察和研究历史,既钻进去考察细节又跳出来把握整体,在此基础上抓住其主流本质,细察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掌握历史主动,推动历史发展。

    ——摘编自高长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阅读材料,运用大历史观的理论,围绕某一历史主题拟定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