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 内容 | 出处 |
江南西路抚州 | 春夏之间,旧谷既尽,新谷未种,天特生麦以济缺乏,使尔人民吃此麦饭,种此禾稻,循环接续,常得饱足 | 黄震《黄氏日钞》 |
江、浙、湖、湘、闽、广 | 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 | 庄绰《鸡肋编》 |
材料一 巴国是周朝时期位处今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的一个姬姓周王族诸侯国,始于西周时期,也是诸夏之一。巴国西迁入川以后先后建立了5个都城,它的详情如城市规模、布局等虽无法征考,但从巴国西迁川东,政局动荡,徙都频繁,内乱迭起,百余年间竞五易其都的情况来分析,不太可能大兴城筑。其五都应均无土筑城垣,只是利用其天然沟壑和城周一定范围树立樊篱以为防御。巴国以江州(今重庆市江北区)为首的五都及其他城市、居民点,政治军事性质尤为突出,尤其军事重镇的特征,其经济作用并不突出。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
材料二 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重庆局势渐趋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市政建设逐步提上日程。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由七星岗到曾家岩的第一条城区公路中区干道筑成,1937年,延至朝天门,全长7公里。1929~1935年又建成由菜园坝到陕西街的南干线,全长6.87公里。两大干线修通后,城区面积增加1倍以上。水运码头也逐步完善。1927年朝天门和嘉陵码头落成,到1935年,又先后修建了江北等6个码头。马路修成以后,滑竿、轿子等交通工具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汽车、黄包车(人力车)。到1937年,全市营业汽车达73辆,自备车达106辆,人力车已达数千辆之多。高层建筑开始出现,繁华区域逐渐由两江边向公路边转移。1932年, 自来水厂建成供水。1934年,重庆第一次在新市区曾家岩至通远门一带安上路灯。到193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民国初年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0平方公里左右,全市人口由抗战前夕的30万扩大到50万,加上流动人口共60余万。
——摘编自李书敏、蓝锡麟主编《巴渝历史沿革》
材料三 2013—2022重庆市城市建成区绿化情况统计图
——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材料一 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古代黄河领域疆域开阔,平原众多,人口相对稀少,广土众民说很早就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去卫国,见人口繁盛发出了“庶矣哉”的赞叹。战国末期的荀子上承孟子,认为众民是广土的基础,主张实施孟子的“政裕民”政策,突显了人口增加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先秦时期的韩非也曾提出过控制人口的观点,但在当时不占主导地位,他认为人口过快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土地)的增长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减少,由此产生社会问题。中国传统的人口经济思想北宋时发生了变化,控制人口增长首先是由苏轼提出的,他首先对传统的“众民论”提出了挑战,认为总人口并不都是劳动者,主张应加以控制。元初马端临在人口经济思想上的贡献是提出应重视人口质量而不是数量,独树一帜。他编撰的《文献通考》中《户口考》可视为中国人口统计学的创始。到了明清,控制人口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性人物有徐光启和洪亮吉。
——摘编自马涛、刘宇《中国传统人口经济思想的特点与启示》
材料二 在人口问题上,重商主义认为,大规模勤奋工作的人口,能够为国家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以进行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因此重商主义鼓励增加人口,并通过各种法令严厉惩罚游手好闲者。古典经济学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的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来支撑工业的扩张。古典经济学家对人口增长均持有积极态度,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中专门设立了一章来探讨劳动工资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马尔萨斯理论破产后,英法国家开始担忧人口不足的问题。19世纪末,伦敦学派的奠基者埃德温·坎南在其著作中提出了适度人口理论。他从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生产率、人口与收益等方面探讨人口的适度规模。所谓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土地上生存的、达到产业最大生产率的人口数量。坎南认识到,调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使人口达到适度规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政策应有所区别。
——摘编自国福丽《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口理论的比较》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基于对我国国情的观察分析,于1985年时就十分明智地指出:中国的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极大地受劳动者素质、知识分子的量和质的影响。新时代的计划生育政策需要通过政策性奖助、提高居民收入、实现男女性别平等、保障妇女就业、完善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将人民的现实客观需求作为法律法规制定的重要标准,使法律法规符合法的一般精神和事物的理性本质。
——摘编自刘丽娜,蒋海松《孟德斯鸠论人口问题的法律意义 ———基于<论法的精神>的考察》
材料 历史学习,离不开正确的历史观指导。大历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的视野,首先要坚持长时段,历史需要岁月的洗礼和沉淀,历史只有拉长了看,才能看得更加真切。其次在于空间视野宽广,只有放到足够宽广的空间视野中去考察,才能看得更为立体。历史的构成,除了时间、空间因素,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历史活动主体。考察和研究历史,既钻进去考察细节又跳出来把握整体,在此基础上抓住其主流本质,细察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掌握历史主动,推动历史发展。
——摘编自高长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共产党的100年》
阅读材料,运用大历史观的理论,围绕某一历史主题拟定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