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题2分,共34分。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涂黑。)
  • 1.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时,今年6月也是中国某一水利工程申遗成功十周年。这一工程蜿蜒3200公里,贯穿南北,连通古今。它是(     )
    A . 灵渠 B . 赵州桥 C . 大运河 D . 都江堰
  • 2.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大唐西域记》从佛教徒的视角记载了印度佛教史上的几次结集、佛教教派、建筑古迹及其分布,规模庞大的那烂陀寺遗址和艺术瑰宝阿旃陀石窟等著名文化古迹,主要是根据其所提供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其主要贡献者是(     )
    A . 玄奘 B . 鉴真 C . 李白 D . 杜甫
  • 3.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分别应填(     )

    A . 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 B .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C .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D .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 4.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北宋宰相赵普曾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     )
    A . 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 . 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 . 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 . 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 5.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宋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军大举南下,一路攻城拔寨,兵临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十二月,双方签订盟约,辽军撤回。”此战后(     )
    A . 宋朝偏安江南一隅 B . 南宋和蒙古对峙局面形成 C . 辽宋保持和平局面 D . 北宋废除了重文轻武政策
  • 6.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七年级某班学生在进行“中华英雄谱”的项目学习中整理了如下笔记。该班学生从学习中能感悟的是(     )

    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他一生廉洁正直,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A . 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B . 辛弃疾诚挚无私的情怀 C . 戚继光守家卫国的抱负 D . 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 7.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下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其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该图片所展示的王朝是(     )

    A . 秦朝 B . 唐朝 C . 元朝 D . 明朝
  • 8.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有学者指出:“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该学者论述的是宋代(     )
    A . 对峙的政治局面 B . 先进的科学技术 C . 昌盛的文化教育 D . 发达的海外贸易
  • 9.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如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的图片。它们反映的是宋元时期(     )

    A . 繁华的都市生活 B . 发达的中外交通 C . 多样的绘画艺术 D . 广泛的民族交融
  • 10.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非洲东海岸的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远航(   )
    A . 开辟了海上的丝绸之路 B . 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 C . 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D . 促进明朝对世界的了解
  • 11.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对于古代高明的政治家来说,这项工程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他们通过这项工程巧妙地控制、调节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项“工程”指的是(     )
    A . 长城 B . 北京城 C . 丝绸之路 D . 驿站
  • 12.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1644年,在北京城先后出现了三个年号,依次是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和顺治元年。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
    A . “靖难之役”与大规模营建北京城 B .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后金 C .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D .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和清兵入关
  • 13.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明朝时,松江是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苏州是著名的丝织印染中心,蜚声中外;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这说明当时( )
    A . 手工业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B .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强 C . 农村自然经济受到猛烈冲击 D .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
  • 14.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下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A . 人地矛盾突出 B . 农业生产恢复 C . 阶级矛盾激化 D . 土地兼并严重
  • 15.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四库全书》在编纂时,销毁了对清朝不利的书籍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其主要目的是(     )
    A . 加强思想控制 B . 保护传统文化 C . 完善政治制度 D . 提高儒学地位
  • 16.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自宋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从宋词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古典文学逐渐向受众广泛的通俗文学演变,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 统治阶级重视思想的需要 B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C . 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D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需要
  • 17.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有“国剧”之称的京剧,其前身是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后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成为京剧。这说明京剧艺术得以发展缘于(     )
    A . 脱离生活,逃避现实 B .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C . 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 . 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二、材料分析题(第18题13分,第19题15分,第20题13分,共41分)
  • 18.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经济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也影响着历史发展走向。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为主题,探究隋唐以来的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请你参与合作。

    【农耕智慧】

    材料一

    【清明盛世】

    材料二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深远变化】

    下表 中国古代(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断面        西汉       西晋        唐代          北宋          南宋          明代            清代

                      (2年)(280年)(742年)(1102年)(1208年)(1460年) (1820年)

    南方地区 人口占比   24.04%       48.11%       44.24%     63.42%        53.98%          58.33%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海外贸易】

    材料四     宋朝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设市舶司为外贸管理机构。中国与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开辟了“茶叶之路”“瓷器之路”以及丝绸和香料的“香丝之路”等海上商道。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他不仅把样茶输入日本,还将茶种带回日本,写有《吃茶养生记》,宣传茶的作用。

    ——据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五     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去不足而保守有余,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只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马克思说:“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封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 (1) 请根据材料一的图1和图2,分别写出唐朝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材料一的图3是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请写出其作者。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经济重心变迁的原因及变迁是何时完成的?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宋朝海外贸易的主要特征。根据材料五概括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
    5. (5)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概括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 19.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中央集权是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者徐中约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图一

    宋太祖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

    大臣余靖

    自来武臣在边关,多被文臣所牵制

    大臣吕中

    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掌刑狱。以文臣知州……

    图二   上表为两宋时期部分君臣的言论

    材料三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逐渐形成10个行省,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四     明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巩固统治……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到了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1. (1) 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这一制度有哪些作用?
    2. (2) 材料二中的图一反映了唐朝哪一行政制度。图二反映了宋代的什么政策?请结合所学简述这一政策的施行有何益处。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变化,并括其主要职责。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不许立丞相”是哪一位皇帝的措施?他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什么?清朝“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其措施是什么?有何影响?
    5.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 20. (2024八上·南宁开学考)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在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要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婚之礼甚恭。

    ——摘编自刘晌《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   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史实?这体现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 (2) 请将材料二左图中的A、B处政权名称补充完整。材料二中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共同反映哪种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清王朝为因地制宜在西北地区设置的“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并简述其影响。
    4. (4) 综上所述,请你围绕“中华民族的发展”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