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领导的部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他一生廉洁正直,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
【农耕智慧】
材料一
【清明盛世】
材料二 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深远变化】
下表 中国古代(西汉——清)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断面 西汉 西晋 唐代 北宋 南宋 明代 清代 (2年)(280年)(742年)(1102年)(1208年)(1460年) (1820年) |
南方地区 人口占比 24.04% 48.11% 44.24% 63.42% 53.98% 58.33% 65.97% |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海外贸易】
材料四 宋朝政府十分重视海外贸易,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设市舶司为外贸管理机构。中国与东南亚和阿拉伯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发展贸易往来,开辟了“茶叶之路”“瓷器之路”以及丝绸和香料的“香丝之路”等海上商道。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两次来到中国,他不仅把样茶输入日本,还将茶种带回日本,写有《吃茶养生记》,宣传茶的作用。
——据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材料五 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去不足而保守有余,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只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马克思说:“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封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一 历史学者徐中约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图一
宋太祖 |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 |
大臣余靖 | 自来武臣在边关,多被文臣所牵制 |
大臣吕中 | 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掌刑狱。以文臣知州…… |
图二 上表为两宋时期部分君臣的言论
材料三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全国逐渐形成10个行省,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材料四 明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巩固统治……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到了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要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见道宗,执子婚之礼甚恭。
——摘编自刘晌《旧唐书》卷一九六上《吐蕃传上》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融合状况。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 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