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中国历史上佛经汉译,近代西方学术文化著作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传播,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在欧洲的流传,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作用。
翻译架起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既可以让我们认识世界,又可以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阐明翻译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一 “每一种民俗的发展总是依托着相应的社会环境,鲜活的民俗也一定是离不开具体的生活场景。”英歌舞诞生于农业社会祖先祈求吉祥平安的朴素愿望中,承担着过去民间驱邪祈福,练武强身等精神和现实需要。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仅仅依托过去的文化场景,无疑会被信息时代的人们所遗忘。而英歌舞则立足于信息化的网络时代找到了自己应该寄托的崭新生活场景。疫情过后,英歌舞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材料二 如何借助法律为非遗保驾护航,成为摆在非遗业界面前的全新课题。2022年,2016年7月21日获准注册的商标“英歌YingGe”引起了广东省非遗法援律师团的注意。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俊浩因此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材料三 英歌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内容取材于《水浒传》梁山108将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因此也成为逢年过节登场的“压轴好戏”。近年来,从舞剧《咏春》选段惊艳亮相央视春晚,到音乐剧《雄狮少年》唱响大湾区,全媒体总动员的多模态创新都表现出英歌舞的魅力。“中国年”升级“世界年”,也为英歌“舞出国门”吹来一股东风,在泰国、英国等多个国家,英歌舞已经成为在泰华人与其他族群友谊的纽带。这种催人向上的英雄主义色彩,体现人类共同的艺术审美要求,因此具备全球共有的文化价值。
“五一”假期,文旅市场升温,各地古镇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放眼望去,处处是排起长龙的小吃摊位和“今日客满”的民宿招牌,然而,面对旺盛的旅游需求,古镇同质化现象让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失望.大同小异的外观设计,千篇一律的制式产品,连商业业态都有些雷同,烤肉、酒吧、网红奶茶、手工银饰……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缺少地方特色和文化感。
部分古镇越来越相似,并非历史遗留或自然形成,而是不合理商业开发的结果.古镇需要开发,才能更好满足游客需求,但一些新开发的古镇,未能处理好商业化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开发者往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注重挖掘当地民间传统文化,只是照搬照抄已有商业模式.甚至为了实现商业功能粗暴迁走当地居民,反而失去了文化之根、独特之美。避免古镇同质化发展,需要统筹处理好古镇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关系。
202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一场场沉浸式主题展,利用虚拟现实、全息影像、3D互动等高新技术,打造智能互动体验展;扫描每件展品对应的二维码即可“云”听讲解……各地博物馆使用文物数字化技术,用现代科技带动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激发观众对文物和历史的兴趣。透过一件件精美文物,人们更加珍视文脉的赓续绵延,让“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更加清晰。
方寸之间览千年。漫步博物馆,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会产生一种不易察觉的奇妙共振。回望过去一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南海西北陆坡沉船遗址等水下考古取得新成果……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共同见证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知行合一 齐鲁逐梦】
近年来,山东聚焦聚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不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谋划、高水准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把“知行合一”写在齐鲁大地上,铺展“沿黄大合唱”的新画卷。
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坚守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山东的生动实践。泰安正加快推进黄河战略先行区建设,深化泰山、大汶河、东平湖三大重点区域生态治理,走出一条生态文旅与绿色低碳协调发展之路。齐河县进行了大规模生态修复,实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东营扎实推进黄河入海口生态保护治理,昔日“光秃秃”的光板地、盐碱滩,如今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九曲黄河 一脉相承】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2024年5月4日,由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发起的“沿黄伙伴日”主题活动在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中华文化展区精彩上演。其中,黄河文化展作为“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览会上精彩亮相。围绕“九曲黄河 一脉相承”主题,通过视频展播、实物展示以及举办主题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方位展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材料一:2023年10月16日,京津冀三地共同签署了《深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商务发展合作协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在各自的优势上:天津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时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天津市发挥区位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共同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京津冀市场规模扩容。
同时要把握重点,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抓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切实保障北京市场供应,抓好雄安新区市场体系建设,从而带动区域市场一体化。
材料二、2024年武清区联合京冀两地,以传承“通武廊”三地同出一脉的运河文化为主线,策划通武廊文化和旅游交流季暨第二届运河文化节。
武清区作为今年“武通廊”的轮值方,全年将组织文化互通、游玩互赏、产业互融等活动。通过设置特色农产品街、非遗文创街,在“两馆一院”打造古诗词游园会、博物馆奇妙夜实景剧本杀等新玩法,用潮流元素,塑造年轻新业态旅游。此次活动,武清为社会奉献文化大餐的同时大大提升文旅产业发展。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期间,中法双方合作举办贯穿全年的数百项精彩活动,涵盖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文化遗产、旅游推广等多个领域。从青年交流到体育对话,从文化遗产保护到高等教育合作,双方以丰富鲜活的方式呈现两国优秀文化精华,积极探寻提高两国人文交流水平的新途径,不断深化两国民众相互认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纽带,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如何巩固文化主体性。
“新中式”风潮席卷了服饰、茶饮、美妆、家具等多个领域,成为当下的“顶流”。有的商家认为商品名称只要加上“新中式”这个前缀,就掌握了流量密码,这导致行业乱象频现:盲目扩大产能、产品同质化、重营销轻质量……近年来,包括“新中式”在内的网红产品频频出圈,流量带来的利好让不少品牌销售额成倍增长,但流量热潮终究会消退。有人不禁提出疑问,网红流量如何转化为“长红”口碑?
材料一 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随着岭南传统年俗英歌舞等带有中国传统的地域特色的“年味”飘香海外,世界各地新春活动的中国元素更足,舞龙舞狮继续成为海外新春庆祝活动的重头戏,众多戏曲名家也纷纷亮相海外戏曲春晚……。
材料二 伴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发展和国力提升,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的“能见度”“接受度”不断提升。回望2023年,《长安三万里》等传统文化题材的电影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热映,将民族文化和足球运动结合的“村超”直播“出圈”海外……通过短视频,阿木爷爷向海外讲述中国榫卯技术,李子柒将中华田园诗意、美食等具象呈现。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有大量企业走出国门,与沿线国家开展了系列活动。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青年人用创新的方式展现古老中华文化的魅力,在巴黎、纽约街头举办快闪,秀出戏腔、琵琶、古筝等拿手绝活,身着马面裙、苗服等传统服饰的中国留学生频频亮相毕业典礼现场·…
【美丽黄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沿黄河各地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不能犯急躁病、大干快上,特别是不能搞各种各样的开发区。
【友谊黄河】
2024年5月,黄河文化展作为“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巴黎国际博览会精彩亮相。
黄河文化展在展陈内容上突出区域化品牌、数字化呈现、国际化表达几大特点:一方面,利用现场屏幕轮播的《黄河故事娓娓道来》《让传统文化“潮”起来》等多部中法双语字幕视频,彰显黄河文化的千里锦绣、文脉绵长以及中法、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成果;另一方面,展出了沿黄九省区的标志性非遗、文创产品,如曹县江米人面塑牡丹、青海青绣荷包等,充分展示了黄河流域的特色文化与深厚底蕴。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黄河文化展为观众奉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对于续写中法关系新甲子意义深远。
材料一 首部中国原创的文生视频AI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在央视播出。该片聚焦国家统编语文教材200多首诗词,依托“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诗词制作为水墨国风动画。为了更真实地呈现古诗词中的人物和故事,节目导演与科研人员对大模型“投喂”了大量精准数据并进行训练,使其可精确生成符合历史依据的人物、建筑、场景等美术图,美术风格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水墨、工笔等风格化传统审美,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材料二 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跃升,但也催生了一系列新型风险:一类是技术本身不成熟带来的,如软件漏洞与硬件失效造成人工智能故障或环境变化造成人工智能失控等;另一类是技术应用带来的,包括误用、滥用等。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相关风险是可以规避的。技术层面可以加强前瞻性预防,加速技术更新迭代,同时采取对齐工程、安全防护栏等方案;应用层面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和规范对使用行为加以约束引导。
“技术归根结底是由人类来发展和把控的。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未来是由人类选择的。”我们不能盲目相信“人工智能替代人类”的观点,既要善于利用人工智能这一帮手,在人机协同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又要防范和化解人工智能的风险,在不断发展中寻求解决方案。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以守住文化之根为追求,为敦煌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奋斗着。20世纪80年代之前,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保护,缺乏科学手段,缺乏人才和经费。80年代后,樊锦诗吸取国际上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技术和经验,培养年轻专家,提升科学保护水平,抢救保护了大量珍贵壁画。
随着敦煌旅游的发展,莫高窟的游客剧增。曾有人认为文物的意义就在于旅游,文物保护会影响旅游行业的发展,提出“大景区开发模式是大势所趋”,要将敦煌列入“建设规划”并交由企业管理。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坚持“完整、真实地保护莫高窟的历史信息并把它的价值传给子孙后代”的理念,提出并实施“数字敦煌”工程,以数字化真实保存壁画本真信息,将洞窟、壁画、彩塑等加工成高级智能数字图像,开发数字电影,再现敦煌之美。该工程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游客可以“窟外看窟”,兼顾了保护与旅游,同时还把文物的内在精神和特点告诉年轻人,启发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和祖国河山。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材料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强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强大伟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探索时代课题、回应时代挑战,充分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到田间地头,来到农民身边。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展开研发,推动科研、推广和生产互动联合,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将更多的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帮助乡亲们把“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金凤和她的团队在江苏草莓产区通过逐步推广大棚设施育苗,推行先进育苗技术,有序淘汰“莓农”自留苗,建设抗病丰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以“根正苗红”促源头品质提升。同时,将精细精准理念融入草莓种植养护全过程,加快草莓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为草莓贴上独有的“身份标识”。他们根据莓农的需求不断推动草莓品种的多样化,形成品种矩阵,为草莓高质量发展闯出了新路子。在草莓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灭虫灯、生物碳肥、生物菌剂等新型生产资料,促进了当地的草莓率先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
耗时近20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儒家文献整理项目,《儒藏》工程已完成“精华编”中国部分的整理出版,编纂工程取得重要成果。
《儒藏》编纂工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儒藏》“精华编”,第二阶段则是全本《儒藏》。成果质量重点体现在校勘和标点两方面。做好校勘,首先要正确选择底本和校本。《儒藏》“精华编”《凡例》提出,确定内容完整、精确率高的版本为底本,精选有校勘价值的版本为校本。为统一体例、规范校点、保障质量,《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制定了具体编纂体例,建立了一系列严密的工作流程。一部书稿从交稿到正式出版,均须经过样稿审核、全稿初审、通审、抽审、抽校、复校、复审、质量检查等数次严格审定,出版社还要进行三校三审。多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努力,保证了《儒藏》工程高质量推进。
编纂《儒藏》,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需要,回应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期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这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贯通旧邦与新命、传统和现代,既是文化复兴的必然途径,也是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鲜明;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150-200字。
【协同发力共享共赢]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天然基础。自 2014年以来,三地通过共创文艺作品、共育文旅项目、共推旅游线路、共享文化消费季等一系列举措,形成“协同管理、优势互补、形象共树、客源共享”的良好格局,不断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向纵深发展。2024年2月,京津冀三地多家单位联合制作并发布《京津冀地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用一张图、一盘棋的思考角度,重新考量三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五一”期间,三地联合发布了2024畅游京津冀主题产品,推出了18条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三地欢度假期。
【多彩非遗读懂中国]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多维度呈现非遗的创新成果、历史底蕴、中国智慧、东方美学,展现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的焕新力量。以下是《非遗里的中国》节目里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莆田木雕以刀为笔,以木为卷,在方寸乾坤中映照千年家国山水。在木雕的“微观世界”,廊桥起舞的少女、港口搬货的船夫、酒馆欢聚的少年,明清运河沿岸的生活之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镜头二:苏绣是时光里的美人,一腔一调皆有味,一眉一眼皆有韵。苏绣是光阴里的故事,草际烟光,水心云影皆在梦中。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镜头三:蔚县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剪纸艺人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一绝”。以阴刻见色,阳刻见刀,心手配合,刀随心动,每一朵窗花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
非遗新说,活态传承,兰心蕙质,勾勒和美生活;金声玉振,和鸣壮美盛世。中华文明古与今的智慧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和相遇,永续传承,生生不息。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古都文化 |
耳熟能详的世界文化遗产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京杭大运河、故宫、颐和园、天坛、明清皇家陵寝都是古都文化的杰出代表,恢弘壮丽的建城历史是古代建筑史的瑰宝,数不胜数的文物古迹更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
红色文化 |
北大红楼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卢沟桥“七七事变”吹响全民族抗战的号角,香山“双清别墅”成为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第一站,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
京味文化 |
庄重壮美的皇家文化、京腔京韵的胡同文化、令人景仰的名人故居、京味浓厚的饮食文化、注重信誉的商业文化……北京城里的胡同,每一条都能讲出一段故事,一段历史。 |
创新文化 |
故宫的文创产品美轮美奂;一些废旧仓库、厂房变身文创园区;798艺术区有出名的火车头广场;繁华的国贸有个最时尚的文化产业园区郎园;太阳宫有批发市场改造的觽堂文化艺术园…… |
北京市将以“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基本格局,推动繁荣兴盛首都文化建设。
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就北京市如何推动“四个文化”建设,任选其一,谈谈你的建议。
(要求:从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中任选其一,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福建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茶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弘扬茶文化,福建在行动。多年来,福建省坚持利用好闽茶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闵茶文化品牌,增强茶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茶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茶文化成为国际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依托福建名茶众多优势,发挥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平台作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福茶”宣传、体验、消费活动,实现“线上逛、云上购”,积极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动绿色防控替代使用化学农药,推动专业化统防统治替代分散式防治,有效提升全省茶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福建一系列有益实践和有效探索,彰显了应有的文化担当。
要求:①主题鲜明,观点正确,逻辑清晰;②规范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③不得抄袭给定材料;④字数不少于150字。
◆青年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当代青年: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结合材料,选取一个哲学原理,以“时代大舞台青春放光彩”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她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载,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帮助1804名山村女孩儿考上大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她身惠肿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0余种疾病,却用生命兑现“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坚持12年家访路,行程11万公里,把一个个濒临辍学的大山里的女孩拉回课堂。她把自己的全部工资和社会捐款投入到教育事业,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她的每一天都在诉说着“膝下无儿女,桃李遍天下”的奉献精神,印刻着“教育改变女孩命运”的执着信念。她就是63岁的张桂梅,“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获得者。2020年12月,中宣部授予她“时代楷模”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