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有学者统计,通过科举入仕者中,名族公卿由晚唐的76.4%降至宋代的13%;寒族所占比例由晚唐的9.3%增至北宋的58.4%,中等家庭的比例也由14.3%增到28.6%。这反映(     )
    A . 中央集权加强 B . 门第观念强化 C . 出世观念突出 D . 阶层流动加强
  • 2.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送子天王图》 B . 《凉州行》 C . 《弈棋仕女图》 D . 《步辇图》
  • 3.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这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唐太宗认为人君就是船,百姓就是水 B . 唐太宗能吸取隋亡的教训,懂得为君之道 C . 唐太宗认为损害百姓利益会要他的命 D . 唐太宗认为舟和水不能分离
  • 4.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下列对如下图《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该作品创作于五代十国时期 B . 韩熙载放纵享乐以示没有野心 C . 体现了歌舞升平的和平时代 D . 描绘了开宴行乐的情形
  • 5.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是(    )
    A . 重农抑商 B . 重文轻武 C . 和亲会盟 D . 闭关锁国
  • 6.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以下选项中对下图《北宋时期形势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①是契丹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的辽政权 B . ①政权与北宋约为兄弟之国,北宋给①财物 C . 北宋与②政权以淮水一大散关为分界线,偏安南方 D . 北宋与②政权订立“澶渊之盟”,有利于维持和平
  • 7.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海运是全球经济的命脉,世界经济的“晴雨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航运物流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但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市场恢复较好,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港口吞吐的第一大国。回溯海运发展,(     )朝时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并且当时“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的机构是(     )
    A . 清 广州十三行 B . 元 澎湖巡检司 C . 宋朝 市舶司 D . 清 总理衙门
  • 8.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草原帝国》中评价道:“成吉思汗平息了无休止的内战……他的札撒在整个蒙古和突厥斯坦建立了一块‘成吉思汗和平碑’”。由此可知,成吉思汗的最大贡献是(     )
    A . 统一蒙古 B . 创制文字 C . 灭亡北宋 D . 学习汉制
  • 9.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著名学者李约瑟指出: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材料说明四大发明(       )
    A . 代表着我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 B . 使我国的古代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 . 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D . 推动西方文明发展和欧洲社会转型
  • 10.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因此,明太祖(     )
    A . 设“锦衣卫”监视官民 B . 废除丞相分权六部 C . 调兵遣将权统归兵部 D . 强化法纪整肃吏治
  • 11.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歌曲《说唱脸谱》中唱到:“多美的精彩艺术中华瑰宝,就连外国人也拍手叫好,一个劲的来称赞,生旦净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功夫真是不简单……”这道歌里要称赞的中国国粹是(     )
    A . 豫剧 B . 昆曲 C . 川剧 D . 京剧
  • 12.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崇祯帝在临终前写下遗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材料中的“逆贼”指的是( )
    A . 安禄山 B . 皇太极 C . 李自成 D . 吴三桂
  • 13.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丞相等)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宋)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到跪这一现象说明(     )
    A . 相权荡然无存 B . 皇权日益加强 C . 特务肆意横行 D . 君臣关系恶化
  • 14.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该卷肯定涉及哪些内容
    A . 经济政策 B . 四书五经 C . 诗词歌赋 D . 时事评论
  • 15.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下列有关清朝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 官僚体制只是局部出现腐败趋势 B . 军队的腐败很严重 C . 嘉庆以后出现了财政危机 D . 人口增长造成了用地紧缺,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16.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有学者评价清朝出现的艺术:“它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渐趋衰落的时代变革的产物。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产物,更接近于底层和民间的趣味。”该艺术最有可能是(     )
    A . 电视剧 B . 小说 C . 京剧 D . 电影
二、材料题(共52分)
  • 17.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纵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代天骄”结束了蒙古草原部落间的纷争,建立强大蒙古帝国,忽必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

    1. (1) 根据图一,结合所学知识,试用唐朝的史实说明材料一提及的汉藏人民早就是“一家人”了。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2. (2) 图二反映了宋元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宋元时期,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始终是主流,请写出宋时汉族与少数民族一“和”一“战”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3. (3) 材料二中“一代天骄”是指谁?该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称为什么?该王朝设立设立了什么机构加强对西藏的统治使西藏成为中国正式的行政区。
    4. (4) 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中央政府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统一,主要在三个方面采取了重大举措:①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②平定少数民族叛乱;③反抗外来侵略,请各举一例说明。
  • 18. (2024八上·梓潼开学考)

    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中国的对外交往,既有交流互鉴,也曾故步自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时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材料二:宋朝很重视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在北宋都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政府在这些城市都设立了市舶司。市舶司岁入多达约110万缗。中国出口的物品有丝、绢、锦等纺织品以及陶瓷、金银产品等,输入的物品有珍宝、象牙、犀角、钻石等。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摘自刘炜等主编《中国文明传真·第三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三:郑和船队每一次归国时,都有许多外国使节随队前来中国。如第五次下西洋回国时带来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贡使,第六次下西洋回国时带来十六国贡使。

    ——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哪位皇帝派郑和船队出使西洋,最远到达哪里?

    材料四: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使其“与外界完全隔绝”?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对外交往的变化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