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1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 1. (2024八上·从江月考) “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变化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了,人民革命的任务变化了,因此,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材料中的“它”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 (2024八上·从江月考)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上开放的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的“窗口”不包括下列城市中的(     )
    A . 上海 B . 广州 C . 福州 D . 天津
  • 3. (2024八上·从江月考) “众夷良莠不齐,遂有夹带鸦片、诱惑华民,以致流毒各省者……以中国之利利于夷……岂有反以毒物害华民之理?”这是一位钦差大臣写给维多利亚女王的信。这里的“夷”在19世纪40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使中国(   )
    A . 丧失了所有的主权 B . 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 . 自然经济分崩瓦解 D . 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
  • 4. (2024八上·从江月考)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由此可知,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A . 开始于清政府开展的禁烟运动 B . 推进到清朝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 . 西方侵略者的目的都是打开中国市场 D . 清政府都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
  • 5. (2024八上·从江月考) 《我希望你以军人的身份再生——致额尔金勋爵》诗中提到:“你敢于发布这样的命令,古老东方的京都投进熊熊大火……焚烧一座没有抵抗的园林,践踏一片不会说话的土地。”材料中作者意在(       )
    A . 揭露京都火灾的真相 B . 谴责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C . 斥责屠杀民众的行为 D . 强调额尔金勋爵的身份
  • 6. (2024八上·从江月考) 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按照礼制,诸王出行,“凡朝内军中大小官员兵士,如不回避,冒冲仪仗者,斩首不留”。这段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
    A . 洋枪队武器先进 B .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滋生腐败 C . 湘军具有近代军阀性质 D . 北伐军全军覆没
  • 7. (2024八上·从江月考)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等。清政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 . 提高教育水平 B . 助力政治变革 C . 抵制外来侵略 D . 适应洋务需要
  • 8. (2024八上·从江月考) 《人民日报》曾评价:在某战役中,冯子材以近70岁高龄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驰赴沙场,精忠报国,其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主义精神令人称颂。该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中日甲午战争 C . 中法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9. (2024八上·从江月考) 下图是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所载某次战争形势图,此次战争是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10. (2024八上·从江月考) 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 . 北洋舰队舰船质量的优越 B . 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化 C .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D . 维新变法取得巨大成效
  • 11. (2024八上·从江月考) 张华同学在撰写历史小论文时以下如表格内容作为支撑,他的论文标题最有可能是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沙俄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或>每卫租借地

    长江流t或

    日本

    福建

    A . 《炮口下的中国1840》 B . 《师夷长技以自强》 C . 《中国蛋糕1897》 D . 《揖美追欧的失败》
  • 12. (2024八上·从江月考)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图示,我们会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下列图示中空白方框内应填写的内容是(    )

    A . 洋务运动 B . 公车上书 C . 《辛丑条约》 D . 义和团运动
  • 13. (2024八上·从江月考)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是(     )
    A .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 .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D . 裁撤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 14. (2024八上·合江月考) 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这里强调戊戌变法(     )
    A . 挽救了民族危亡 B . 实现了变法救国 C . 动摇了清朝统治 D . 促进了思想启蒙
  • 15. (2024八上·柳州期中) 《辛丑条约》第十款规定: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这一规定标志着清政府( )
    A . 加强了对老百姓财富的搜刮 B . 丧失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 C . 削弱了中国军队整体的实力 D . 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 21. (2024八上·从江月考) 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欧洲人创办的中文报刊

    名称

    时间

    地点

    创办的首要目的

    《察世俗》

    1815年

    槟城(东南亚)

    “故察世俗书必载道理各等也。……最大是神理(基督教教义)。”

    《东西洋考》

    1833年

    广州

    “促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及基本信条……与外国通商愈兴、百姓愈享庶富之盛。”

    《遐迩贯珍》

    1853年

    香港

    为了尊重“列邦之善端”“中国之美行”以及促进中英两国的相互理解。

    ——摘编自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

    材料二   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料

    咸丰十年,英、法、美各国乘洪、杨鸱张,求通商不决,率兵至大沽头。僧王焚其二艘,夷酋招集汉奸为洋马队,数月而成,进至通州。上仓皇率后嫔幸热河。夷酋犯东便门,守城者开门迎之。

    ——李光汉《圆明园词》

    逆夷犹敢逞凶带领夷兵,逼进通州,称欲带兵入见,朕若再事含容,其何以对天下?现在严饬统兵大臣带领各路马步诸军,与之决战。

    ——咸丰十年八月初皇帝上谕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简述中文报刊“创办的首要目的”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 (2)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战败的因素。并写出两则史料的相同信息。
    3. (3) 综上所述,归纳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5分,第23题16分,共31分。)
  • 22. (2024八上·从江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

    ——《拳匪纪事》

    材料二   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竖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

    ——《拳匪纪事》

    材料三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属下策。

    ——《瓦德西拳乱笔记》

    材料四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外因

    鸦片战争加深清朝统治危机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

    扶清灭洋

    影响

    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

    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1)材料一中,“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

    (2)结合材料一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3)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4)依据材料三,说明义和团运动的实际反帝效果。

    (5)依据材料四,总结近代列强多次侵略中国却未能将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 23. (2024八上·从江月考) 观察如图图片,回答问题。

    1. (1)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分别对应近代的哪场侵华战争?
    2. (2)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