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河北柏人城遗址是我国保存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史籍记载:“柏人城,尧所都也。”尧帝在柏人城一带开门纳谏,广揽贤士,在大麓(尧山东麓)接纳了虞舜。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 . 建立起了最早奴隶制国家 B . 宗法血缘关系走向了瓦解 C . 具有原始的民主政治传统 D . 贵族等级分封制逐渐确立
  • 2.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西周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周室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分封的异姓贵族。西周王室不仅将同姓不婚的习俗发展为以法律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还进一步规定凡同姓不问远近亲疏、相隔几代,均不通婚姻。西周实行这一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 保持稳固的政治格局 B . 维护诸侯的独立地位 C . 形成开放的治理结构 D . 确立严格的等级秩序
  • 3.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 . 赋税负担沉重 B . 法律制度严酷 C . 强化地方管理 D . 行政效率提高
  • 4.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
    A . 相权有所分散 B . 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 . “外朝”参议要政 D . 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 5.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明朝在中央设五军都督,其下是都司,都司下辖卫、所。遇到战事,由兵部上奏,请求派遣某一都督府的都督为总兵官,统领其他都司、卫、所士兵出征。事后,总兵官交还印信,回到其原都督府,士兵回到原卫、所。这些做法(     )
    A . 阻止了游牧民族侵扰 B . 稳定了边疆的秩序 C . 使明朝疆域空前辽阔 D . 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 6. (2024高二上·衡阳月考) 公元前139年,罗马公民大会不顾贵族的反对,通过了在立法、审判等方面实行匿名投票的决议;公元前133年,公民大会罢免了有元老院支持的奥克塔维乌斯的保民官职务。这说明当时罗马( )
    A . 通过加强专制保障民主 B . 元老院的权力受到限制 C . 公民大会拥有重要权力 D . 民主运作程序遭到破坏
  • 7.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 . 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 . 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 . 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 . 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 8.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有学者将美国政治体制称为“否决政治”,总统和国会之间经常出现相互否决的现象,甚至由于国会与总统分庭抗礼而造成的“府会相争”,常使联邦政府面临“关门”危机。据此可知,美国的政治体制( )
    A . 有效地维护了人民民主 B . 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 削弱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D . 导致了部门间权力争夺
  • 9.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 . 有利于政局稳定 B .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 .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 .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 10.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据学者考证,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原地方督抚仍任民国政府要职的有11人,占原督抚总数的25.6%,先任职后退隐的有12人,占总数的28%。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 . 未能铲除传统政治力量 B . 得到地方督抚全力支持 C . 推动了广泛的社会变革 D . 以完成民主革命为宗旨
  • 11.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孙中山在出任临时大总统前夕时称:“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在交卸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又称:“至于政府之组织,有总统制度,有内阁制度之分。……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孙中山对内阁制的态度变化 ( )
    A . 反映政党政治已名存实亡 B . 体现革命派政治立场摇摆 C . 旨在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D . 说明当时民主法治的完善
  • 12.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根据1953年《选举法》,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工作。在人口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了选民登记工作,共有323809684名选民进行了登记,占进行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随后,在全国基层单位进行选举,参加投票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据此可知,1953年的选举( )
    A . 助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 B . 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 C . 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 完善了政治协商制度
  • 13.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战国时期,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其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秦国此举(     )
    A . 促进了农业家庭式劳动方式的发展 B . 打击了贵族阶层特权 C . 推动了农业庄园式劳作方式的形成 D . 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 14.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维新变法前,康有为从《公羊》“三世”学说出发,宣扬“据乱世”就是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是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是民主共和时代,人类社会必然沿着“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向前发展。其主要目的是( )
    A . 游说光绪帝进行变法 B . 批判旧思想、旧礼教 C . 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 D . 反驳守旧势力的攻击
  • 15.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新中国成立至1952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有关劳保、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令。这些法律和法令的颁布(  )
    A . 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 B . 照搬了苏联立法模式
    C . 立足于一五计划的开展 D .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 16.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数量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出秦汉之际(   )
    A .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 入仕通道趋于多元 C . 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D .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 17.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唐朝的十五位监察御史,“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察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其余十二人,负责巡按州县、监察州县地方官吏。这反映出唐朝( )
    A . 重视地方官吏的监察 B . 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C . 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 D . 有效实现了唐代吏治的清明
  • 18.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由此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
    A . 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B . 减少了政治腐败现象 C . 减弱了士族对政权的控制 D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19.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明宣德(1426~1435年)后,各省直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南、北、中卷按比例录取。根据南北、中卷地区录取比例为55%、35%和10%的规定可知,北卷、中卷地区比洪武、永乐间的实际录取比例提高近一倍,南卷地区录取比例下降21%。这一调整主要是为了(    )
    A . 巩固政治统治的基础 B . 完善考试选官的程序 C . 增加封建官僚的数量 D . 削弱江南士人的特权
  • 20.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   )
    A . 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B . 体现了人治的色彩 C . 凸显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 . 是吏治澄清的表现
  • 21.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的督察内容,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他五条是惩治二千石郡太守的不法行为。同时又明确规定刺史不得越过“六条”之外问事。由此可知,当时的监察制度(     )
    A . 推动地方政权规范运作 B . 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 C . 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D . 遭到了豪强地主抵制
  • 22.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工业革命造就了英国一个生机勃勃的新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他们从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功利主义观点出发,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这一要求促进了英国( )
    A .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 .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 . 文官制度的建立 D . 福利国家的形成
  • 23.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美国1787年宪法明文规定:凡在政府供职者,于其任期内,不得为国会议员。日本和联邦德国也禁止文官在职期间成为政党或议员的候选人,如要当候选人,必须先辞去公职。这些规定体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       )
    A . 政治中立原则 B . 公平竞争原则 C . 奖优罚劣原则 D . 职务常任原则
  • 24.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英国首相撒切尔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据此可知,文官制度(  )
    A . 规范了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 B . 导致政府交替中管理的脱节 C .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D . 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 25.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逐渐形成了近代官吏任用制度。明治政府将高等文武官像分为敕任官和奏任官,敕任官无需考试主要由天皇任命、奏任官必须经过高等考试录用。另外还特别给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生免试特权。这表明,日本近代官吏任用制度(     )

    ①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                  ②防止了政党政治带来的弊端

    ③促使日本教育布局更为合理                  ④带有一定的封建专制的色彩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26.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1904年1月13日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及癸卯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且由政府督导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它的颁布(     )
    A . 标志着中国科举制的废除 B . 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C .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D . 标志着中国学堂选官制度的正式设立
  • 27.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其中最先允许女子参加考试的相关法规是(     )
    A . 《考试法》 B . 《文官考试法草案》 C . 《奏定学堂章程》 D .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 28.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
    A . 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 B . 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 . 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 D .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 29.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改革开放后对干部管理制度提出的新要求。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这表明我国(     )
    A . 党管干部原则初步形成 B . 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 . 公务员的素质得到提高 D . 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 30.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经历了以政治思想为主导到以经济发展为主导再向以科学发展为主导的演变过程。2002 年到 2008 年我国先后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公务员职务任免与职务升降规定(试行)》等。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干部考核机制(     )
    A . 贯彻依法治国原则 B . 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 .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D . 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 31.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下设千余县。秦朝的郡县制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国封建社会政体的奠定起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同时恢复了分封制,先后封了九个诸侯王,每个地方王国可领数郡。西汉郡县制稳定成熟,既体现中央集权,也给地方放权,上下得体。前期为文景之治的出现起到促进作用,但后期地方势力逐渐膨胀,迫使中央取消此制。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北宋地方推行路制,代中央管辖地方。路的军、政、刑、财四权分立,互不统属,直属中央。路以下的州府还设立通判,以分州府之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虽然地方割据被防止了,但是州县的职能却降低了,致使山河破碎。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忽必烈把自隋唐以来沿袭的三省六部制改为一省制。在地方,他在路州府之上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央派出机构,处理地方事务。形成“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之势,既体现了中央集权,又体现了地方分治。

    ——摘编自王大华、朱正威《论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与元朝地方管理方式的不同及影响。

  • 32.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2. (2)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 33.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对以雅典次代表的民主政体曾作了如下的概括:从全体公民中选举官职;全体依次进行统治,也依次被统治;抽签参加政治机构;对于任官资格完全没有财产定额的限制。

    材料二   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为了防止专制独裁,执政官一年一任,两位执政官拥有同等权力,具有协议性质,彼此具有否决权。每逢危机发生时,两位执政官通过协商或由抽签决定其中一人作为独裁官,全权处理危机事件,称为“狄克推多”。独裁官拥有最高统制权,但在危机结束后即卸职,任职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与共和制度》

    1. (1)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2. (2)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对后世有哪些借鉴意义。
  • 34. (2024高二上·澜沧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部分)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等整理

    若进一步研究近代英国政治变革的历程,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史实。举两例并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