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主题阅读:02 重温革命岁月

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更新时间:2024-10-16 浏览次数:12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读文章,完成练习。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diān)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标既不是贵阳,也不是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抵达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没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走了180里路,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但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未了,没有在意。军委干部团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5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途转到皎平渡过江。

    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条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九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走得无影无踪了。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如梦初醒:

      ②日夜兼程:

    2. (2) 如果红军过不了金沙江,会有什么后果?
    3. (3) 从哪儿可以看出红军是巧渡金沙江?
    4. (4) 这个故事表现了红军的什么品质?
  • 2.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大江保卫战

    1998 年 7 月 27 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官兵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鏖战了几个小时,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本文作者刘跖苠、吴芠瑛,选用时有改动

    1. (1) 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先整体写,再重点写了,具体抓住人物的进行描写,展现了的场面。
    2. (2) 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②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3. (3) 联系上下文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3. 课外阅读(二)。

    八女投江

    佚 名

    1938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的一支部队按照上级命令,深入敌后去开展游击战,这支部队里有一个妇女团。部队在战斗中牺牲了不少战士,妇女团最后也只剩下了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风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等八人。冷云是妇女团的指导员,那时才23岁,另外七位女战士大都在20岁上下,王惠民只有13岁。

    一天晚上,部队来到乌斯浑河下游准备渡河。但乌斯浑河当时正在涨水,河面大约有一百来米宽,水流湍急。部队首长让八个女战士先过河,但她们刚来到河边,周围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接着就出现了成群的敌人。不好,日本侵略军把抗联部队包围了。

    这时,冷云看见敌人正在追赶部队,没有发现她们。她想:“现在我们这里远离部队.最能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对,把敌人引过来,让部队突围出去。”想到这里,冷云对战友们大喊一声:“诀,向敌人射击,掩护部队突围!”女战士们一听,立刻一起朝敌人开了火追袭抗联大部队的敌人背后遭到猛然袭击,顿时慌乱起来,他们害怕腹背受敌,马上组织部分敌人向河边还击。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果敢行动,吸引了敌人的火力,分散了敌人的兵力,给抗联大队的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抗联大队趁势冲了出去,很快摆脱了敌人的夹击,进入了密林。部队首长看到敌人正朝冷云她们猛扑,就又带领部队往山下冲,想把她们救出来。但敌人用凶猛的炮火死死控制住山口,接应队伍伤亡很大。冷云看到这种情况,急忙和女战士们一块儿喊:“同志们,不要管我们,快点冲出去。抗战到底!”七名女战士在冷云的指挥下一连喊了三次话。大部队听到了她们的喊声,但还想再作一次努力。然而,敌人装备精良,人多势众,抗联队伍伤亡越来越多。部队首长只好含着眼泪,带领部队向山上的密林里撤去了。 日本指挥官一看没能消灭抗联的大部队,气极了,命令手下全部朝冷云她们扑了过来。

    太阳从地平线升了起来,女战士们手中已经没有一颗子弹了,现在她们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战死,要么被敌人抓住。冷云静静地看了看战友们,战友们也默默地看了看冷云,点了点头,好像是在说:“指导员,你就下命令吧。”终于,冷云代表大家下了最后决心:“同志们!咱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现在咱们弹尽援绝了,只有蹚水过河。能过去,就找到军部继续抗日,战斗到底;过不去,宁肯死在河里!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八位英勇的抗联女战士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坚定地走进了激流翻滚的乌斯浑河。敌人的一排炮弹在八位女战士身边炸开了,掀起了一个个巨大的白色浪柱。巨浪过去以后,八位女战士的身影不见了,只有乌斯浑河的水还在不停地奔流着……

    滔滔的江水虽然带走了冷云等八位女战士的生命,但抗日联军八女先烈的英姿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她们气壮山河的崇高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1. (1) 根据全文内容填一填。

      面对的情形

      八位女战士的抉择

      发现敌人包围了抗联部队

      发现首长想要营救她们

      面对敌人,弹尽援绝

    2. (2) 第3自然段中既具体描写了冷云,又整体描写了八位女战士,这样写的目的是
    3. (3) 画横线的句子是对八位女战士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战士们当时
    4. (4) 文中的八位女战士和狼牙山五壮士有哪些共同点?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5. (5) 短文通过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了八位女战士的英雄壮举。请你根据下面的开头,续写“点”的部分来描写场面。

      今天的公园,处处张灯结彩,人潮涌动。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喜迎佳节的到来。你看,

  • 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节选)

    两分零七秒,是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地面升到杆顶的时间。您可知道,为了这两分零七秒, 国旗班的战士付出了什么样的劳动?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必须和太阳一起升起。但是每天太阳出来的时间不一样,怎样掌握升旗  时间?国旗班从天文台索取来一年太阳升、落的时间表,给每月上、中、下旬各定一个升旗时间。 即便如此,还要根据气候变化,时时修订。战士们的生活秩序全被打乱了。盛夏酷暑,前半夜很  难入睡,后半夜刚刚有些蒙胧,就得起身整装,因为太阳在地平线露头,国旗也得同时升上旗杆  顶。风狂雨猛,雪飘雹打,太阳也悄悄躲起来了,但是五星红旗却依然按日出时间高高地升起。 您可以想象,国旗班的战士是多么辛苦。

    每年,都有一些新战士被选到国旗班。他们进班后都要进行(严肃严厉 严格)检查,稍有 不符合标准的地方,就得进行艰苦的矫形:脖子向前探的,睡觉不能用枕头;腿并不拢的,要躺在 床上用绳子把腿捆住;两肩不平的,要将肩和画在墙上的水平线平行,贴墙站着;胯凸的,在腰里 扎一根木棍……新战士们自觉自愿地(磨耗 磨难 磨炼)自己,直到练出标准的军姿。

    冬天,天安门广场寒风凛冽,国旗班的战士们觉得穿着厚厚的棉衣升旗与庄严的国旗不太相 称,升旗时有损祖国形象。于是,他们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升国旗时轻装上阵。即使在滴水 成冰的日子里,他们升旗时里面也只穿绒衣裤,戴单军帽、白线手套,腰扎皮带。

    你看,升旗电钮按动了,三名升旗战士昂首并踵,挺胸收腹,向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 礼。他们威武雄壮的形象给庄严的时刻增添了光彩。

    1. (1) 用横线画出短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语。
    2. (2) 短文第3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 表示话未说完。 B . 表示列举的省略。 C .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3. (3) 联系上下文可知,文中加点词语“轻装上阵”具体指 
    4. (4) 为了让国旗和太阳一起升起,国旗班的战士们是怎样做的?请简要概括。
    5. (5) 你认为国旗班战士和狼牙山五壮士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
    6. (6) 作者既写了战士们升旗的场面,又描写了三名升旗战士的个体形象。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 5. 阅读理解

    壮烈豪迈——“跳”

    ①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 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②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 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③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 “同志们, 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④说罢, 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 然后走到悬崖边上, 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 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⑤战士们也昂首挺胸, 相继从悬崖往下跳。⑥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⑧“中国共产党万岁!”

    ⑨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⑩这声音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1. (1) 描写“面”: 第句是对五壮士的群像描写, 体现了战士们的精神。描写“点”: 第句描写了班长马宝玉的, 表现了他的精神。
    2. (2) 下列选项中对⑨⑩两句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 . “这声音”指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B . “这声音”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 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C . 这两句话感人至深, 体现了五壮士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D . 这两句话点明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毫不动摇, 抗战的力量无比巨大, 抗战必定胜利。
  • 6. 课外阅读(二)。

    一顶红军帽

    ①胡东生是长征开始时加入红军的小战士,当时才16岁。东生是个苦娃子,从小父母双亡,参加红军以后,打仗、行军、饿肚子他都不怕,惟有一件事,他的心里总是觉得委屈,那就是他一直没能戴上一顶红军帽。

    ②唉,要是有顶红军帽多好,那才像个真正的红军呢!没有帽子怎么能算正式的红军呢?

    ③因此,行军路上,东生总是找一切机会缠着指导员要帽子。指导员是个和蔼可亲的中年人,身体不太好,一路上,东生总是听到他不停地咳嗽。指导员对东生特别关心,每次东生缠着他要帽子,指导员总是像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半哄半劝地说:“以后一定发给你。”

    ④可是,东生的帽子一直没有得到,因为当时的行军路上,连一根布条都难找到,哪里有帽子发啊!

    ⑤有一天,在爬过第二座雪山时,小东生实在走不动了。他两天没有吃粮食,饿得两眼直冒金星,脚上的鞋子早走烂了,光着的脚丫子冻得裂开了血口,一步一步,小腿也肿得老粗。东生看着望不见顶的雪山,心里想,这下完了,不由得哭了起来。

    ⑥“东生,为什么哭啊?”

    ⑦指导员柔和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东生赶紧擦了擦眼泪抬起头来。只见这几天指导员变得更加憔悴了,他的颧骨突得更高,胡子有半寸长,脸上苍白消瘦,一走就喘粗气,显然指导员的病更严重了。

    ⑧“指导员,我饿得走不动了。”

    ⑨指导员坐到东生的旁边,帮他揉了揉脚。这时,小东生从指导员身上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爱,他的心里热乎乎的,于是,他站起来,跟着指导员又向前走了。

    ⑩东生和指导员一边走,一边听指导员讲话。他用低低的声音对东生说:“革命是艰苦的事,可是革命是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不再受苦,因此,我们现在吃苦受累,甚至流血牺牲,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所以,你一定要坚持住。”

    ⑪第二天,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东生又落在队伍后面了。突然,他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人躺在雪地里,走近一看,啊,竟是指导员!东生吃了一惊,连忙上去,想把指导员扶起来,可是,指导员的脸差不多像地上的白雪一样,他已经奄奄一息了。

    ⑫指导员睁开了眼睛,看着东生说:“不要管我……你去吧……不要掉队……”

    ⑬东生伏在指导员的身上哭起来,指导员慢慢脱下自己的帽子,轻轻地说:“东生……红军帽子……给你……”

    ⑭东生心里就像刀扎一样难受,大风卷着雪块,疯狂地吼叫着。也不知过了多久,东生才从惊愕中清醒过来。指导员的身躯已经僵冷了,这时,东生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他坚强地站起来,找了些树枝掩埋了指导员,戴上指导员的帽子,迎着风雪,毅然向前走去。

    ⑮泪水在东生的脸上像决了口的河流一样,一串一串地顺着腮面滚落下来。

    ⑯东生就是戴着指导员的红军帽走完了长征路。

    ⑰在忻口保卫战中,东生英勇牺牲了。临死前,他从身上掏出那顶红军帽,交给班里的战士,他说:“拿着这顶红军帽,永远革命,不要掉队!要像老指导员那样活着和死去……”

    1. (1) 选文标题“一顶红军帽”有怎样的含义?
    2. (2) 结合上下文,认真阅读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简要概括指导员的形象特点。
    3. (3) 东生临死前对班里的战士说了一句话,请你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加点词的深意。

      他说:“拿着这顶红军帽,永远革命,不要掉队!要像老指导员那样活着死去……”

      活着:

      死去:

    4. (4) 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扩展选文第⑪段的内容。
  • 7. 课外阅读(一)。

    国旗,冉冉升起

    宽阔的长安街上,华灯还在淡淡的晨雾中闪烁,成千上万的人已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热切地等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升旗仪式的到来。

    矫健的国旗护卫队英姿勃勃地走出天安门,迈上金水桥。威武高大的擎旗手,肩扛国旗,在护旗手的护卫下,正步跨过长安街走向广场。万头攒动的广场瞬时静下来,人们的目光集中到这支队伍上。当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时,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划破长空,在广场上空回响。

    迎着初照的曙光,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上升。

    “敬礼!”军人行军礼,少先队员右手高举过头顶行队礼,广场上15万群众凝视着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在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升到旗杆顶。

    广场上,金水桥畔,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人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 仰望着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久久不愿离去

    1. (1) 短文记叙了天安门广场上的场面,请按记叙顺序填写导图。
      人们等待观看升旗→→升旗后人们的表现

       

    2. (2) 找出一处描写“点”的句子和一处描写“面”的句子。短文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是
    3. (3) 读短文最后一段,注意加点的部分,写出你的体会。
  • 8. 课外阅读(一)。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侧记(节选)

    公元1997年6月30日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队进场。23时59分,随着英国国歌的旋律,那面蓝底米宇旗和英国统治下绘有皇冠狮子、米宇图案的港旗缓缓垂落,在场的美国官员肃立。

    米字旗降落了。一段被鸦片和炮火熏黑的历史永远完结了!

    历史的时针终于指向了7月1日0时0分0秒这一刻!这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盼待的庄严一刻,也是中国人欢呼和平、理性与正义的胜利一刻。为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领导亿万人民历经浴血奋战,在改革开放中终于找到一条以“一国两制”完成国家统一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国旗之畔,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族,同时徐徐升起,犹如紫荆花开,迎风怒放。

    0时3分,江泽民主席走上讲台,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6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话结束时,场内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掌声,与南京静海寺的钟声遥相呼应,与北京天安门广场10万群众的欢呼汇作中华民族的强劲声音!积淀在国人心底的期待和激情像熔岩一样迸发。

    百年一瞬,沧桑巨变。当年,列强瓜分,骨肉离散;如今,____,同胞团聚。这是何等悲怆而又何等壮丽的史诗!

    1. (1) 短文是按照顺序写的,依次描写了的场面。
    2. (2) “中国人盼待的庄严一刻”指的是。这一刻;“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指的是
    3. (3) 请你抓住点面结合写法中的“点”的描写特点,试着写一写在场观众的表现和心情。
    4. (4)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词语是( )。
      A . 破镜重圆 B . 金瓯无缺 C . 金瓯补缺 D . 香港回归祖国
  • 9.  课外阅读。

    抗日小英雄——王璞

    王璞,河北省完县人。生于 1929 年,1943 年牺牲,牺牲时只有 14 岁。王璞出生在太行山石岭下野场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径,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火种。他自小就跟随父母参加抗日工作,11 岁时当选村儿童团团长。

    一天,日寇包围了王璞和乡亲们。日寇拿着汉奸提供的名单,让村干部、干部家属和军烈属站出来。王璞和他妈妈昂首挺胸站在最前面。汉奸翻译问王璞:“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璞吧?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哪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告诉你!”王璞面不改色地回答道。日寇把刺刀架在王璞的脖子上,继续威逼他。王璞毫不畏惧,勇敢地推开日寇的刺刀,带领在场的二十多名儿童团员高呼:我们不能忘记五誓约,我们至死不当汉奸!

    残暴的日寇向在场的群众开了枪,制造了又一起杀人惨案一一野场惨案。小王璞与母亲及 128 名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为了纪念牺牲群众,晋察冀边区政府召开了追悼大会,授予王璞“抗日民族小英雄”光荣称号,并立了纪念碑。

    1. (1) 联系上下文内容,解释下面词语。

      昂首挺胸: 毫不畏惧:

    2.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 10.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卢沟桥烽火(节选)

    ①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 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 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②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 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 头的宛平县城。

    ③第二天凌展,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 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 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 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 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④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 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 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 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1. (1) 为什么说“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来。
    2. (2) 面对日寇的猛烈进攻,中国守军是如何奋起还击的?这体现了中国守军怎样的精神 品质?
    3. (3) 下列关于短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卢沟桥烽火”是由中国守军造成日本士兵失踪而引起的。 B . 第③自然段写了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斗争场面。 C . 第④自然段写“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反衬出大刀队员们战略的成功。 D . 经过连番激战后,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4. (4) 短文既描写了日寇群体,也刻画了其中一个日本军官的表现。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