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开学考试
一、本部分共14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2024高三上·北京市月考)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量子点的发现有突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量子点是指尺寸在纳米量级(通常2~20nm)的半导体晶体,其中铜铟硫(CuInS2)量子点被广泛用于光电探测、发光二极管以及光电化学电池领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制备过程中得到的CuInS2量子点溶液能够产生丁达尔效应 B . 可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析量子点的晶体结构 C . 已知In的原子序数为49,可推知In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D . 基态Cu+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10
  • 2. (2024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下列图示正确的是
    A . 3p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 B . SO3的VSEPR模型: C . 基态氧原子的轨道表示式: D . H-Cl的形成过程:
  • 3. (2024高三上·通州月考) 下列各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是
    A . B . C . D .
  • 4. (2024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0.1 mol氨基(-NH2)中含有NA个质子 B . 14 g乙烯和丙烯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碳氢键数为2NA C . 1.0 mol/LAlCl3溶液中,Cl-数目为3NA D . 电解熔融NaCl,阳极产生气体质量为7.1 g时,外电路中通过电子的数目为0.1NA
  • 5. (2024高三上·北京市月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葡萄糖氧化生成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 . 核酸可看作磷酸、戊糖和碱基通过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C . 由氨基乙酸形成的二肽中存在两个氨基和两个羧基 D . 向饱和的溶液中加入少量鸡蛋清溶液会发生盐析
  • 6. (2024高三上·北京市月考) 下列实验能达到对应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

    目的

    制备Fe(OH)3

    胶体

    检验待测液中

    是否含有

    检验溴乙烷中的

    溴元素

    制备并收集NO2

    A . A B . B C . C D . D
  • 7. (2024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对于下列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相应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 海水提溴过程中将溴吹入吸收塔: B . 工业废水中的用FeS去除: C . 试管壁上的银镜用稀硝酸清洗: D . 用草酸标准溶液测定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
  • 8. (2024高三上·北京市月考) 向100mL 溶液中滴加溶液,测得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都是强电解质 B . A→B电导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反应: C . B→C,溶液中的减小 D . 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A<B<C
  • 9. (2024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从光盘中提取(其他金属忽略不计)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已知:溶液在受热或酸性条件下易分解

    A . “氧化”过程若在加强热和强酸性条件下进行,可提高氧化速率 B . “氧化”过程还生成 , 则可能的化学反应为: C . “操作Ⅰ”是过滤 D . “还原”过程中转化为无害气体 , 则理论上消耗可提取
  • 10. (2024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一种新型水介质电池,为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其工作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放电时,金属锌为负极 B . 放电时,被转化为储氢物质 C . 充电时,电池总反应为: D . 充电时,双极隔膜产生的向右室移动
  • 11. (2024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树脂X用于制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合成方法如下图,表示链延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P的重复单元中有四种官能团 B . M的结构简式为 C . P的强度比X的大 D . X比P更易因发生氧化反应而老化
  • 12. (2024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工业上用乙苯与生产苯乙烯,主要反应:

    (g)(g)+H2(g)

       

    在一定压强和催化剂作用下,向恒容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乙苯和。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当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B . 苯乙烯和的体积分数变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消耗 C . 乙苯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宜采用700℃获得更多的苯乙烯 D . 温度越高,乙苯脱氢生成苯乙烯的反应的K越大
  • 13. 不同条件下,当按照反应①②的化学计量比恰好反应,结果如下。

    反应序号

    起始酸碱性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

    酸性

    0.001

    n

    中性

    0.001

    已知:的氧化性随酸性减弱而减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反应①, B . 对比反应①和②, C . 对比反应①和②,的还原性随酸性减弱而减弱 D . 随反应进行,体系变化:①增大,②不变
  • 14. (2024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某同学进行如下兴趣实验:

    反应原理:①

    现象:立即产生橙红色沉淀,几秒钟后溶液颜色变为蓝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反应①中表现氧化性 B . 反应后混合液的减小 C . 该实验条件下,反应速率:③>② D . 若用溶液代替溶液进行上述实验,现象相同
二、本部分共5题,共58分。
  • 15. (2024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与许多金属离子或形成的化合物有广泛的用途。
    1. (1) 基态Fe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
    2. (2) 钢铁表面成膜技术是钢铁防腐的重要方法。工业上利用某种转化液使钢铁表面形成致密的膜以进行防腐,该转化液是含(或)等物质的溶液()。的结构如下:

      ①比较原子和S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大小,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说明理由: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能将氧化为的可能原因是含有“”结构

      b.依据结构分析,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

      c.中“”在一条直线上

      ③转化液pH过小时,不易得到 , 原因是

    3. (3) 形成的化合物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

      ①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有(填字母)。

      a.离子键   b.极性共价键   c.非极性共价键   d.金属键   e.配位键

      的晶胞形状为立方体,边长为anm,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中“●”代表的是“填”或“”)。已知的摩尔质量是 ,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 该晶体的密度为。()

  • 16. (2024高三上·北京市月考) 制备纳米Fe并对其还原去除水中的硝酸盐污染物进行研究。

    已知:i.纳米Fe具有很高的活性,易被氧化使表面形成氧化层

    ii.纳米Fe将还原为的转化关系如下:

    1. (1) 纳米Fe的制备原理: , 其中电负性H>B.反应中,氧化剂是
    2. (2) 酸性条件下,纳米Fe和反应生成的离子方程式是
    3. (3) 检验溶液中的操作和现象是
    4. (4) 水体中含有的反应,会降低的去除率。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5. (5) 溶液初始pH较低有利于的去除,可能的原因是(答1条)。
    6. (6) 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升高至10左右。一段时间内,纳米Fe还原的产物分析如图。

      注:i.氨氮包括

      ii.总氮包括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

      iii.为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初始的比值

      ①溶液中只检出少量 , 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解释原因:

      ②反应结束时,溶液中的总氮量小于初始时的总氮量,可能的原因是

  • 17. (2024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由C—H键构建C—C键是有机化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利用N—苯基廿氨酸中的C—H键在作用下构建C—C键,实现了喹啉并内酯的高选择性制备。合成路线如下图。

    已知:i.

    ⅱ.ROH+R'BrROR'

    1. (1) 试剂a为
    2. (2) B具有碱性,B转化为C的反应中,往往加入过量的B,使B过量的目的是(写出一条即可)。
    3. (3) C转化为D的化学方程式为
    4. (4) G转化为H的化学方程式为;G生成H的过程中会得到少量的聚合物,写出其中一种的结构简式:
    5. (5) 已知:

      i.

      ii.

      ①D和I在作用下得到J的4步反应如下图(无机试剂及条件已略去),中间产物1中有两个六元环和一个五元环,中间产物3中有三个六元环。结合已知反应信息,写出中间产物1和中间产物3的结构简式

      ②D和I转化成J的过程中还生成水,理论上该过程中消耗的与生成的J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18. (2024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以BaS粗液(含少量BaSO3、BaCO3)为原料制备BaCl2溶液。

    已知:BaS易溶于水。

    1. (1) 一次脱硫

      ①反应体现出酸性关系:HClH2S(填“>”或“<”)。

      ②产生S的方程式是

    2. (2) 经一次脱硫后,BaCl2粗液依然含有少量H2S、SO2等含硫微粒。沉淀A只含一种物质,沉淀A是
    3. (3) 二次脱硫

      通入Cl2需适量,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需测量BaCl2粗液中H2S、SO2等的含量,方法如下:

      I.取v1mLBaCl2粗液,沉淀Ba2+。过滤,滤液备用;

      II.取v2mLamol·L-1KBrO3标准溶液,加过量KBr,加HCl酸化,溶液呈棕黄色;

      III.向II所得溶液中加入滤液,得到澄清溶液;

      IV.向III中澄清溶液加入过量KI;

      V.用b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中Ⅳ溶液至浅黄色时,滴加2滴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终点,共消耗Na2S2O3溶液v3mL。

      已知:I2+2Na2S2O3=2NaI+Na2S4O6;Na2S2O3与Na2S4O6均无色

      ①II中加入KBr的质量>g(KBr的摩尔质量为119g/mol)。

      ②III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有Br2+SO2+2H2O=4H++2Br-+

      ③V中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

      ④1LBaCl2粗液二次脱硫,需通入Cl2mol。

      ⑤由于Br2易挥发,II~IV中反应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否则会造成测定结果(填“偏高”或“偏低”)。

      将中和后的精制BaCl2溶液蒸发浓缩,可得成品BaCl2·2H2O。

  • 19. (2024高三上·北京市开学考) 某实验小组研究溶液中的反应。

    实验I

    试剂

    现象

    试管

    滴管

    出现黑色沉淀

    溶液

    溶液

    1. (1)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溶液的原因:
    2. (2) 实验小组同学认为黑色沉淀中可能含有或Ag,设计实验验证。

      已知:i.浓硝酸能将转化为

      ii.能溶解在浓氨水中形成银氨溶液,而和Ag均不能。

      ①设计并实施如图实验Ⅱ,证实沉淀中含有

      试剂1和试剂2分别是。沉淀中含有的实验证据是

      ②设计并实施如下实验Ⅲ,证实沉淀中不含有。将实验操作和现象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步骤ⅰ

      取少量银氨溶液,向其中滴加盐酸

      出现白色沉淀

      步骤ⅱ

      取少量洗涤后的黑色沉淀,

      ③经检验,沉淀不含有Ag。

    3. (3) 实验小组同学认为溶液具有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氧化 , 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测得电压为。对溶液中氧化的物质进行推测:

      假设1:溶液中氧化了

      假设2:溶液中氧化了

      利用下图装置继续研究(已知:电压大小反映了物质氧化还原性强弱的差异;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①将溶液替换为溶液,记录电压为

      ②上述实验证实了氧化的物质中一定包含 , 其证据是

      实验结论:溶液与溶液的反应类型与反应条件有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