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 | ||||
目的 | 制备Fe(OH)3 胶体 | 检验待测液中 是否含有 | 检验溴乙烷中的 溴元素 | 制备并收集NO2 |
①(g)
(g)+H2(g)
②
在一定压强和催化剂作用下,向恒容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乙苯和。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比较原子和S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大小,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说明理由:。
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能将
氧化为
的可能原因是含有“
”结构
b.依据结构分析,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
c.中“
”在一条直线上
③转化液pH过小时,不易得到 , 原因是。
①化合物中的化学键类型有(填字母)。
a.离子键 b.极性共价键 c.非极性共价键 d.金属键 e.配位键
②的晶胞形状为立方体,边长为anm,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中“●”代表的是“填”或“
”)。已知
的摩尔质量是
,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 该晶体的密度为
。(
)
注:i.氨氮包括、
和
ii.总氮包括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
iii.为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初始
的比值
①溶液中只检出少量 , 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解释原因:。
②反应结束时,溶液中的总氮量小于初始时的总氮量,可能的原因是。
已知:i.
ⅱ.ROH+R'BrROR'
i.
ii.
①D和I在作用下得到J的4步反应如下图(无机试剂及条件已略去),中间产物1中有两个六元环和一个五元环,中间产物3中有三个六元环。结合已知反应信息,写出中间产物1和中间产物3的结构简式、。
②D和I转化成J的过程中还生成水,理论上该过程中消耗的与生成的J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①反应体现出酸性关系:HClH2S(填“>”或“<”)。
②产生S的方程式是。
通入Cl2需适量,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需测量BaCl2粗液中H2S、SO2等的含量,方法如下:
I.取v1mLBaCl2粗液,沉淀Ba2+。过滤,滤液备用;
II.取v2mLamol·L-1KBrO3标准溶液,加过量KBr,加HCl酸化,溶液呈棕黄色;
III.向II所得溶液中加入滤液,得到澄清溶液;
IV.向III中澄清溶液加入过量KI;
V.用b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中Ⅳ溶液至浅黄色时,滴加2滴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终点,共消耗Na2S2O3溶液v3mL。
已知:I2+2Na2S2O3=2NaI+Na2S4O6;Na2S2O3与Na2S4O6均无色
①II中加入KBr的质量>g(KBr的摩尔质量为119g/mol)。
②III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有Br2+SO2+2H2O=4H++2Br-+、。
③V中滴定至终点的现象是。
④1LBaCl2粗液二次脱硫,需通入Cl2mol。
⑤由于Br2易挥发,II~IV中反应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否则会造成测定结果(填“偏高”或“偏低”)。
将中和后的精制BaCl2溶液蒸发浓缩,可得成品BaCl2·2H2O。
已知:i.浓硝酸能将转化为
和
;
ii.能溶解在浓氨水中形成银氨溶液,而
和Ag均不能。
①设计并实施如图实验Ⅱ,证实沉淀中含有。
试剂1和试剂2分别是、。沉淀中含有的实验证据是。
②设计并实施如下实验Ⅲ,证实沉淀中不含有。将实验操作和现象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步骤ⅰ | 取少量银氨溶液,向其中滴加盐酸 | 出现白色沉淀 |
步骤ⅱ | 取少量洗涤后的黑色沉淀, |
③经检验,沉淀不含有Ag。
假设1:的
溶液中
氧化了
;
假设2:的
溶液中
氧化了
。
利用下图装置继续研究(已知:电压大小反映了物质氧化还原性强弱的差异;物质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差异越大,电压越大)。
①将的
溶液替换为溶液,记录电压为
。
②上述实验证实了氧化的物质中一定包含
, 其证据是。
实验结论:溶液与
溶液的反应类型与反应条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