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保山市智源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莺歌岭遗址(距今4000年至3000年)是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考古专家在该遗址中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据此推断,当时该地(       )
    A . 采集和渔猎被完全取代 B . 手工业生产工艺精湛 C . 社会劳动分工较为明确 D . 人们已过上定居生活
  • 2.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商王不仅拥有辅佐他的尹和庶尹,管理宗教事务的神职官员巫、史、卜,还有管理军事和生产等方面的官员,而且有了成套的暴力机器和精神统治武器,同时掌握了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文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 . 商代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 商代国家机器已经实现制度化 C . 商代的王权位于神权之上 D . 商代已经具备奴隶制文明特征
  • 3.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下图是三个博物馆收藏的先秦时期不同地区青铜方尊的实物图。其形制的特点反映出(     )

    皖西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

    A . 贵族阶层的审美观趋同 B . 大一统下的整齐划一 C . 青铜在民间普遍使用 D . 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色
  • 4. (2024高一上·深圳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楚、吴、越等为代表的蛮夷诸政权发展壮大,并向中原地区聚集。为了争得“正统”地位,他们采取“以夏变夷”的政策,用“周礼”改变旧俗,甚至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以争得“诸夏”的身份和地位。这反映了(     )
    A .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了发展 B . 多元文化互动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 . 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依旧稳固
  • 5.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汉书》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对以上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 . 百家争鸣实际只有九家学说 B . 百家争鸣与诸侯争霸兼并有关 C . 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相互隔绝 D . 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思想统一
  • 6. (2024高一上·船山期中) 秦朝前期,每有大政,必召群臣廷议。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提出“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秦始皇“下其议于群臣”,举行廷议。对于王绾的建议,“群臣皆以为便”,而廷尉李斯则以“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为反例,建议行郡县制,最终,秦始皇认为“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决定实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前期的廷议(     )
    A . 避免了君主“兼听独断” B . 折射出相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 C . 体现出朝廷决策的审慎 D . 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 7.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秦朝把全国分为36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一郡之内辖若干县,设县令、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乡之下有里、亭、邮等。据此可知,秦朝(     )
    A . 机构设置繁杂导致效率低下 B . 注重机构间的分权制衡 C . 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D . 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 8.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对“焚书坑儒”评价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虽粗暴,但起到了巩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人提出“焚书坑儒”虽对统一思想、巩固政权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毒、效果微、不良影响久远。这说明
    A . 历史事实无法完整准确还原 B . 史学研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C . 学术辩争能够推动史学研究 D . 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影响研究结果
  • 9.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朝廷召集贤良文学共60多人讨论国家财政政策取向,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专卖制度,指责盐铁官营、均输、酒榷“与民争利”,主张自由放任,酸窗于民。最终,朝廷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这表明( )
    A . 国家经济决策吸纳民众意愿 B . 工商业者的政治影响力提高 C . 儒家治国理念影响财政运作 D . 政府干预政策阻滞工商发展
  • 10.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考古发现的实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如图的文物(护臂)出土于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其质地为汉代蜀地的织锦。上面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汉隶大字,现藏于新疆博物馆。它的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该护臂(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A . 反映了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字体 B . 证明了新疆自汉代以来即为中国领土 C . 是研究汉代丝织技术发展的第一手史料 D . 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 11. (2024高一上·重庆市期中) 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
    A . 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 . 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 . 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 . 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 12.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据研究,北朝《地令》的实施是双轨制:在鲜卑拓跋族为主体的聚居区,实行的是普遍授田制,有实际的授田与土地还受;而在以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各户的原有土地未被触动,也未见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只是实行限田制和户籍登记。由此可见(   )
    A . 均田制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 B . 土地所有权的变更频繁 C . 土地私有观念影响制度实践 D .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 13.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有学者提出,汉代财政年度“计断九月”,取决于黄河流域作为主谷的粟的成熟时间。后东晋南朝立国江左,再至唐代财政年度调整为“岁终为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 南北经济结构的差异 B . 南北经济地位的变化 C . 政策制定的地域倾向 D .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 14. (2024高一上·长沙月考) 唐太宗审查《氏族志》时,认为山东崔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不配第一等。他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干被降为第三等。这一修订说明(     )
    A . 门阀观念被统治者否定 B . 传统士族政治地位稳固 C . 统治集团利益得到调和 D . 唐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 15.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如图为唐代农民家庭经济运行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

    A . 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B . 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保障 C . 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 . 商品经济已经取代自然经济
  • 16.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关”是古时在交通要道或险要地方设置的守卫处所。下图为唐初各道关防数量统计据此判断,唐初设立关防着眼于(     )

    A . 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B . 威慑地方割据势力 C . 保障国家中心安全 D . 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四题。17题15分;18题13分;19题12分,20题12分;合计52分)
  • 17.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蜀农业已进入锄耕阶段。相传大禹导江为沱,分引岷江上游洪水。先秦时期,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主要由人工河道、堰塘、大坝、渠、沟等组成,起着排洪和灌溉二重功能,这是成都平原城市历经3000多年仍充满生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生活在常遭洪水侵害的两河下游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学会了修建大坝,池塘、沟渠,各个村落在日趋复杂的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中逐渐融合和统一。进入青铜时代后,大河两岸城市兴起,谷物成为城市最大的出口产品,平原上许多城市都建造了由运河、大坝、蓄水池、沟渠、引水管等控制的排洪灌溉系统。

    ——摘编自邹一清《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从灌溉系统的比较分析看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亚述帝国(公元前934—前612年)以征战四方而闻名,国王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英勇的战士,实际上他们还非常关心农业生产。亚述国王懂得通过复耕抛荒地和开垦草原来扩大耕地面积,还知道置备耕地的犁、挽犁的牛以及在犁耕前灌溉和除草。亚述国王清楚水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而开挖沟渠,灌溉庄稼,并指导相关官员应对涝灾和蝗灾。亚述国王憧憬丰收景象,恳求神灵保佑丰收,指导粮食的收割与贮存。

    ——摘编自国洪更《亚述帝国国王与农业生产》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蜀与美索不达米亚灌溉系统的相同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亚述帝国国王重视农业生产的具体表现。
  • 18.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郡县的出现,是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划时代变化。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质,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秦代实行郡县两级制,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而秦郡数仅为四十余,中央直接管理各郡,尚无多大问题。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1. (1) 对比材料一中的地图,从春秋到战国,出现了哪些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主要不同之处。
  • 19.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文化的统一和地域的统一、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经济统制”的具体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文化一统”的措施。
  • 20. (2024高一上·保山月考) “治国必治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的边疆政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