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4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云南是世界人类起源地之一。1965年5月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这可以作为研究元谋人的(     )
    A . 文字史料 B . 影像史料 C . 口述史料 D . 实物史料
  • 2.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距今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它们相似的特征是(    )
    A . 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B . 已有了原始农业 C . 大量制造黑陶 D . 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 3. (2022高一上·深圳月考) 玉琮、玉璧被古人视作沟通天地的神器,更是宗教仪式中重要的礼器。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基本来自大型墓葬中,而于小墓则罕有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 . 出现社会等级分化 B . 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C . 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D . 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 4.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
    A .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 . 具有继承性 C . 具有多源和共融的特征 D . 具有相似性
  • 5.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说他使用焚烧林地的方法开垦土地,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A .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B . 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 有力的证明了炎帝真实存在 D .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
  • 6. (2023高一上·信阳月考) 在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三期文化层出土的诸多青铜器中,镶嵌着绿松石的铜牌饰品制作得尤为精美。这不仅需要熟练的铸造技术,而且需要熟练的镶嵌技术与之相结合。这反映出当时( )
    A . 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B . 手工技术体系完备 C . 青铜冶炼技术的萌芽 D . 手工作坊规模较大
  • 7.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史记》对于商代内外服的关系描述道:“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这说明(     )
    A . 商代后期宗法分封制衰落 B . 商的强弱是维持外服臣属关系的关键 C . 频繁迁都导致商实力下降 D . 商纣王的暴行削弱了王室的权威
  • 8.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
    A . 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立 B . 其目的在于记录商代历史 C . 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 . 是今天我们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
  • 9.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通过考察现存于世的商代甲骨文可以发现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这表明早期中国社会
    A . 带有浓郁神权色彩 B . 宗教信仰已经确立 C .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D . 最高权力尚未集中
  • 10. (2022高一上·红河月考) 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 周王对地方统治有所加强 B . 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 C . 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演变 D . 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 11. (2022高二下·顺德期中) 《诗经·大雅·文王》说“文王孙子,本支百世”,意在相互维系,本支不乱;同时,周人称镐京为“宗周”意即大宗宗庙所在也。这说明西周时期(    )
    A . 祖宗崇拜是思想文化的主流意识 B . 分封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主要手段 C . 通过族权和政权的结合维系统治 D . 周王室对诸侯拥有绝对统治权力
  • 12.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西周时期,祭祀活动具有明确规范。如: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之神,大夫祭五祀(门、户、井、灶、中溜)等。这表明西周
    A . 礼仪秩序体现出混乱局面 B . 宗教仪式盛行 C . 祭礼活动具有政治等级性 D . 拜神观念削弱
  • 13.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商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这反映商周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
    A . 均田制 B . 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C . 井田制 D . 封建地主土地国有制
  • 14.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如图是某位学生整理的西周制度史。据史实判断,①②处应填入的是(     )

    A . 内外服制、原始经济 B . 内外服制、井田制 C . 分封制、井田制 D . 分封制、原始经济
  • 15. (2024高一上·绵阳月考) 春秋时期,楚共王去世后,诸子夺位,楚国陷入内乱。战国时期,赵武灵 王废太子章而传王位于庶子何,赵国政局动荡。据此可知,当时(   )
    A . 分封制化解了诸侯间矛盾 B . 中央集权出现加强的趋势 C . 传统的宗法秩序面临挑战 D . 统治阶层致力于社会变革
  • 16.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历史时空是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下图所反映的历史时空中出现的历史现象有(     )

    A .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B . 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可以随意买卖 C . 铁犁和牛耕逐步得到推广 D . 统一了车轨、货币、度量衡
  • 17.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春秋后期,郑国大夫子产顶着压力清查农业,重新划分全国田地和沟渠,承认地主土地私有,师初税亩,仿相地而衰征,征赋富国。对子产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
    A . 遭遇旧贵族的强烈反抗 B .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 . 使郑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D . 为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 18.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 . 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 . 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 .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 . 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 19. (2024高一上·德阳月考)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 . 道、儒、墨、法 B . 墨、儒、法、道 C . 法、儒、道、墨 D . 道、法、墨、儒
  • 20. (2021高一上·重庆月考) 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司马谈评价诸子虽“言之异路”,但他们“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表明诸子百家(   )
    A . 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 B . 提出的思想主张趋同 C . 关注社会的志向相近 D . 思想融合的趋势加强
  • 21.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从春秋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到秦朝“书同文字”的变化(下图所示),反映出( )

    A . 汉字开始走向成熟 B .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C . 书法发展为自觉的艺术 D . 从百家争鸣走向文化专制
  • 22. (2022高一上·钦州月考) 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朝(    )
    A . 延续分封制度 B . 增强地方势力 C . 恢复社会经济 D . 实行中央集权
  • 23.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在云梦秦简中,有许多律文涉及秦国官吏的任免、考核等。如《置吏律》篇,记载了当时官吏的基本要求: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据此可知,秦代
    A . 倡行儒家礼治 B . 重视官吏品行 C . 推崇军功爵制 D . 忽视官吏政绩
  • 24. (2024高一上·湛江月考) 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然而在他一次出巡途中,就发生了行刺事件。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   )
    A . 政治业绩显著 B . 下层民众铤而走险 C . 统治危机严重 D . 郡县制度引发不满
  • 25. (2024高一上·唐山月考) 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解决边疆危机 B . 削弱诸侯势力 C . 加快经济开发 D . 抑制土地兼并
  • 26.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宋朝 D . 明朝
  • 27. (2023高一下·深圳期中) 《汉书》记载:“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据此可知,刺史制度的建立( )
    A .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 根本解决了地方矛盾 D . 削弱了丞相权力
  • 28.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汉初,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此币不仅由国家铸造,还准许地方官府和民间的富人仿铸。汉武帝时由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作为法定货币,通行于全国,并严禁各郡、国和私人仿铸。由此可知(     )
    A . 秦朝半两钱在汉代一直通行 B . 汉代钱币重量始终保持一致 C . 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 D . 国家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
  • 29. (2024高一上·唐山月考)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 增强了西汉实力 B . 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C . 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 . 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
  • 30. (2021高一上·哈尔滨月考) 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一景象史称(    ) 
    A . 文景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大定之治 D . 开元盛世
  • 31.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两汉时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
    A . 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B . 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 C . 震铄古今的文人理想 D . 中外交流的世界视野
  • 32.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A . 东汉蜀前秦 B . 秦西汉梁 C . 蜀东晋梁 D . 蜀东汉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 33.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思想与时代的交响(     )

    材料1   春秋战国,社会裂变,思虑百端。思想与时代,交相呼应,共奏华章。

    (1)根据材料1,完成下列提纲。

    A.精神觉醒,百家争鸣     B.世卿世禄制没落,军功爵制盛行

    C.铁犁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D.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

    社会大变革

    (一)背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二)表现:

    1.工具与技术变革:①

    2.制度变革:(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②

    (3)人才选拔上:③

    3.军事变革:车阵式讨伐式微,骑步兵袭杀兴起

    4.思想变革:④

    (三)影响:社会大转型

    材料2

    A.西汉司马迁《史记》   B.中国邮政《古代思想家-老子》   

    C.战国商鞅《商君书》   D.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

    E.清焦秉贞《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

    (2)若就该提纲展开研究,材料2中哪些是直接史料?

  • 34.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根据材料在空格处填写字母

    材料1   广袤的中华大地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提供了宽阔的舞台。

    (1)请结合上图(中国地图)完成下面小题

    ①旧石器时代元谋人活动的遗址位于地图中的处附近

    ②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主要盛行于地图中的处附近

    ③在春秋战国的大部分时期中,位于J处附近的重要诸侯国是(秦国或楚国?)

    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位置是图中

    材料2   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2)材料2的“三代”是指;春秋时期的“华夏大地”是以(地区)为核心区的。
  • 35. (2024高一上·成华月考)

    众说汉武帝——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皇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有争议的皇帝之一。

    材料1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西汉初文帝景帝时期),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平准书》

    (1)材料1描述的景象史称什么?是怎样出现的?

    材料2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材料3   (汉武帝晚年诏书)“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书·西域传》

    (2)作为史料,材料3能对材料2的观点提供证据支持吗?说明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