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毓才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汉代奉行“春秋决狱”来审判案件,其基本原则是“论心定罪,依据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定罪量刑,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据此可知,汉代的“春秋决狱”(     )
    A . 呈现出司法儒家化特征 B . 体现出法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 C . 强化了法律刑罚的威严 D . 促进了道德与法律地位的平衡
  • 2.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唐朝律令《捕亡律》对“知情藏匿罪人”有规定,藏匿罪犯的亲属因尊卑关系的不同而处罚不同。卑幼的隐匿行为,尊长虽知情纵容,但是仅论卑幼的罪名;而对于尊长隐匿罪犯的行为则可以减刑甚至免罪。这一法律规定(     )
    A . 损坏了法律的权威公正 B . 确保了司法公平正义 C . 彰显了礼法结合的原则 D . 巩固了特权等级制度
  • 3.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明代隆庆年间,四川营山县知县“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爰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曰量地里、曰严稽查、曰革优免……乡约五:曰列职司、曰设处所、曰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这反映出(     )
    A . 乡约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B . 基层治理中政府和民间力量相结合 C . 州县长官拥有广泛政治权力 D . 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
  • 4.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早在11世纪,法国就开始吸收罗马法,查士丁尼编撰的《民法大全》逐渐成为法国学者们所研读的教本,法学家撰写了大量著作对罗马法进行注释。他们宣称“王权至上”,结合法国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文法,有力冲击了教会法。据此判断,罗马法在法国的复兴(     )
    A . 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B . 是资本主义扩张的结果 C . 激化教会与平民的冲突 D . 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 5.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具有对外宣战权;招募军队、维持军备的权力。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并在各州民团奉召为合众国执行任务时担任统帅;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总统有缔结条约之权。二战以前,美国出兵哥伦比亚、古巴以及墨西哥均未经国会宣战。这说明美国(     )
    A .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脱离现实 B . 民主政治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 C . 立法权呈现出日益缩小的趋势 D . 总统始终掌控对外政策的主导权
  • 6.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加尔文认为,“上帝”在“创世”时,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选民”和“弃民”,那些现实生活中精力充沛、顽强奋斗、不畏艰苦与挫折,在事业上最终取得成功的人便是“选民”;反之,贫穷、挨饿者便是“弃民”。对此,人们只能恭敬服从,一切救赎、善功等皆无济于事。这一观点(     )
    A . 摒弃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 B . 有效维护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C . 推动了教权和王权的分离 D .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
  • 7.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合同编针对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对电子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作了详细规定,明确新型交易规则。人格权编规定不得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确保新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需要。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 . 建构了全新法制体系 B . 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 .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D . 全方位回应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
  • 8. (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 如表为不同时期《人民日报》报道关于雷锋精神的宣传重心的变化情况。这些变化(     )

    时期

    宣传重心

    1963—1966年

    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忠实。

    “文化大革命”时期

    爱憎分明、阶级立场坚定、革命性,斗争性。

    从改革开放到1990年前

    螺丝钉精神、助人为乐精神。

    1990年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

    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立足本职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学习雷锋。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

    学雷锋常态化,以更平民化的视角宣传学雷锋。

    A . 契合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 B . 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 . 反映了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果 D . 折射出不同时期的价值取向
  • 9.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在宋朝,被封授为土官的少数民族首领不仅建立了士兵,还“始创城寨,比之内地”。他们利用中央王朝给予的权力,将原来属于氏族公社公有的土地变成了土官私有,使土官从村社头人蜕变为封建领主,而村社人民则沦为对土官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农奴。由此可知,宋代土官的设置(     )
    A . 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 B . 促进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 C . 加速了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 D . 推动了民族地区社会形态的演变
  • 10. (2024高二下·山西期末) 1906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制定《改土归流章程》,从巴塘逐渐扩散到整个川边地区。该章程规定,所有土地“皆为大皇上土地”;“凡种地,无论汉蛮僧俗,皆应纳正粮”;“试思汉民与蛮民,此时尚视为平等,蛮民与蛮民,岂有不平等之理,以后……凡有小娃子(家内奴隶)者,与雇工同”。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改土归流( )
    A . 有助于推动西南地区生产关系的调整 B . 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C . 促进了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 D .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税收
  • 11.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唐朝武则天执政后,“大行帷帽”(原属胡装),帷帽从造型上来看是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制有薄而透的面纱(如右图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唐代女性通过珠宝等饰品装饰丝网来展现自己的地位,与其他流行的款式相搭配。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异域风尚推动社会进步 B . 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C . 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D . 社会普遍崇尚简约自由的服饰风格
  • 12.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明会典》卷三十七《茶课》中载:“盖西边之藩篱,莫切于诸番,诸番之饮食,莫切于吾茶”,所以要“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就可以“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右臂”。在明朝统治者看来,茶马贸易(     )

    ①利于维护大一统政治统治   ②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④促进了民族间的贸易往来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①④
  • 13.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1533年,亨利八世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案》,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1534年,《至尊法案》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1536年,国会通过《小修道院解散法》,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英国的这些措施(    )
    A . 说明社会等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 . 旨在满足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C . 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D . 促使国王与议会实现了结合
  • 14.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有学者指出,17世纪中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使得“欧洲精神和文化的整体性意识根深蒂固地保存下来”,经过改造的欧洲“形成了一个由共同法律所约束的法治社会”。据此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
    A . 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和近代化意义 B . 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 C . 推动了近代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D . 严格贯彻了大国均势原则
  • 15. (2024高二上·武汉期末) 在1928年的《非战公约》中,帝国主义国家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条件。美国维护门罗主义为其国防体系的一部分权利;英国主张世界上某些区域,其“幸福和完整”,对于英国的和平和安全具有特殊和重大利益关系,因而保卫这些区域不受攻击,必须视为一种自卫措施;法国则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这说明该公约(     )
    A . 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B .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C . 对于战争缺乏有效的约束力 D . 增强了集体安全机制的影响力
  • 16. (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 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就美国而言,建立起由其控制的、有限度的否决权正是它所希望的;对苏联来说,西方国家占绝大多数, 一项广泛的否决权是对抗英、美等国的有效武器;而在中小国家看来,各大国是不会接受没有否决权的联合国的。由此可见,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
    A . 带有较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B . 表明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一致 C . 是国际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 D . 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3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 17.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制定并实行了许多切合实际、收效较好的民族治理政策。成帝时“置尚书四人”,其中有“客曹尚书”,专主夷秋之事。在地方上设置的民族治理机构主要有“道”“属国”和“初称”,还结合具体形势和民族地区的特点设置了专门的职官,如在《后汉书》之《西芜传》、《乌柜鲜卑传》、《西域传》、《南匈奴传》中多有关于护芜校尉、护乌柜校尉、西域都护、使匈奴中郎将的记载。汉文帝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成之事。”武帝元狞二年(前121年),“上称、溯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成田之”。元封二年(前109年),“漠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称,赐漠王王印,复长其民。”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微外蛮夷张游率种人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为郎中将,对夜郎侯多同“厚赐,喻以威德,使其子为令。夜郎旁小邑,皆贪汉增串……乃且听蒙约。”“又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元光五年(前130年),遣司马相如“通灵关道,桥孙水,以通平都。”两汉时期,我国周边的民族地区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统一版图之内,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经历代之增益,遂成今日之中华。

    ——摘编自陈心林《汉代民族治理政策述论》

    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了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称县,南北朝置左称右县的历史经验,首创了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方式—羁縻府州。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立羁縻府、州、县共有八百多个。保留原有的统治机构和政治制度,从长官到僚佑均由本族人担任,并派遣汉官充当羁縻府州的部分官员,组成联合统治机构,共同治理。同时也由中央派遣代表进行“监视督导”。以西汉与唐朝相比,西汉立国213年,与少数民族和亲16次;唐朝立国289年,与少数民族和亲29次;西汉时仅有匈奴和乌孙。唐朝则有吐蕃、突厥、契丹、回纥、宁远国和南沼等九个少数民族政权;西汉和亲只限于西北和西部;而唐朝和亲则视野开阔,东北、西北、西部、西南都渗透到。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永徽律》,明确规定:“诸化外人,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反者,以法律论。”

    ——摘编自马敏钱晓芳《论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治理边疆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汉唐两朝边疆民族政策共同的历史意义。
  • 18. (2024高二上·永昌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此次会议,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 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刘文光《新中国法制建设:新世纪之初的历史回眸和反思》

    材料二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目标。在制定新宪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法律128件,关于法律的决定75件,共计203件,这些法律涉及国家机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对外开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1994年12月到1998年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

    ——摘编自李玉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
  • 19. (2024高二下·山西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8年10月,统治西班牙(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法国、瑞典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诸侯邦国通过多边多轮会议,最终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最突出的内容就是运用法律否定了教皇和皇帝的权威,承认了一系列民族国家的独立及其正统地位,是近代国际政治体系的开端。

    ——摘编自韩略 刘伟博《试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的国际关系格局转换》

    材料二   1815年6月9日,英、奥、法、俄、普、西、葡及瑞典签署《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宣告结束。在维也纳会议上,反法同盟的主要成员国为了防止革命对本国的政治统治形成威胁,制定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主义”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它们首先恢复了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葡萄牙旧王朝的统治。而且,为更有效地维护这一体系,1815年9月,在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积极倡议下,欧洲各国君主建立了“神圣同盟”,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俄、英、普、奥等欧洲强国为了解决列强有关领土纷争的矛盾,逐渐形成了所谓的“领土补偿”原则,即列强的利益可以失此得彼。由于这个原则,各列强既得利益不但不受损失,而且可以明目张胆地宰割和瓜分弱小国家。

    ——摘编自于光胜《马克思恩格斯论维也纳体系的实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也纳体系的实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亚纳体系处理国际事务的共通之处。
  • 20. (2024高二上·通榆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到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们,都将法律与道德统一化。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人治”思想,是同法治思想根本对立的,这并不完全符合儒家“德治”思想的本来面目。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古代儒家的“德治”思想,是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的。中国古代的法家就曾经有针对性地指出过这一点。然而,法家又因此而走向了另一种片面性,表现为不加分析地反对儒家的“德治”思想,否认道德教育和道德感化的重要作用。我个人认为,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的联系在于:法治是传播德治的有效手段,德治是法治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摘编自齐京涛冯靓《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浅探》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围绕“德治与法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