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一上·广东月考) 学者刘斌指出,在陕北的延安芦山峁、神木石峁等龙山时代遗址中,出土和采集有良渚式的玉琮、玉钺、玉璧和玉璋;在更晚时期的二里头、殷墟等夏商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这说明新石器时代(     )
    A . 神权与王权结合有利于国家产生 B . 区域文化交流助推早期文明发展 C . 各地文化具有同根同源发展趋势 D . 良渚文化以玉器生产为主要特征
  • 2.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作为早期国家的夏商周三代,仍维持着“天下万邦”的国家形态。国家的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国家军队由各主要酋邦的军队组成。这说明早期国家(       )
    A . 带有较为浓厚的部族色彩 B . 实行方国联盟管理制度 C . 以分封制为基本治理方式 D . 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统治
  • 3.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西周初年,摄政的周公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这一举措(       )
    A . 有利于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 扩大了诸侯国的统治区域 C . 加强了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D . 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 4. (2024高一上·富锦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的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 . 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 . 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C . 奠定了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 D .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 5.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
    A . 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 . 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 . 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 . 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 6.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云梦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包含《田律》、《金布律》、《仓律》等。《金布律》详细规定了布帛的规格长八尺宽二尺五寸,钱十一当一布,此外还有损坏官物如何赔偿等内容;《仓律》对不同身份人的口粮定量都做了明确规定。这说明秦代(     )
    A . 法律体系得以建立 B . 官营经济得到了发展 C . 加强对经济的控制 D . 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
  • 7.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如表秦始皇下令修建的交通要道表,据此可知,秦朝(     )

    驰道

    东通燕齐、南达吴楚

    直道

    向北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

    五尺道

    今云南贵州等地

    新道

    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

    A . 文书传递的系统不断完善 B . 丝绸之路的贸易得以恢复 C . 朝廷与地方政治联系加强 D . 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转型
  • 8. (2024高一上·广东月考)  汉儒刘向曾指出:“(汉文帝)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然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泛指教育)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也”。据此,刘向主张( )
    A . 恢复百家争鸣的盛况 B . 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C . 改变儒学的正统地位 D . 进一步强化汉朝统治秩序
  • 9.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公元40年,刘秀统一全国。在此之前,他曾多次任命手下将领为各地州牧,如“诏(岑)彭守益州牧,所下郡,辄行太守事”“帝嘉其(鲍永)略,封为关内侯,迁扬州牧”等。但两年后,刘秀“罢州牧置刺史”。刘秀对刺史制度的调整(     )
    A . 立足于政治局势的变化 B . 改变了地方行政区划 C . 反映了诸侯势力的削弱 D . 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
  • 10.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如《神异经》《十洲记》托名于西汉的东方朔,《汉武帝故事》托名于东汉的班固;东晋葛洪辑抄后的《西京杂记》仍将作者标注为东汉名士刘歆。这一现象折射出(     )
    A . 文学创作彰显托古喻今情怀 B . 文学呈现玄学化和世俗化并存的特点 C .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文学发展 D . 南方社会对中原文化存在一定归属感
  • 11. (2024高一上·广东月考) 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浓缩,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在复习某一阶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与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     )

    A . 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 B . 区域开发与民族融合 C . “盛世”与“危机”并存 D . 传统主流思想的巩固
  • 12. (2024高一上·广东月考) 南朝中期,扬州地区实际人口数量为东汉中期的4倍以上,而编入官府户籍的还不到东汉中期的1/4,绝大多数人口成为私有的依附民或奴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当时(     )
    A . 庄园经济的发展 B . 小农经济的破产 C . 政治局势的动荡 D . 赋税制度的崩溃
  • 13.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依据现有考古墓葬出土的资料可知,在隋代入华粟特男子的世俗服饰中,粟特胡服体系自始至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隋代本土服饰虽有出现,但所占比例不大。而在唐代入华粟特人的墓葬中发现其所穿服饰均是唐代本土服饰。这说明唐代(     )
    A . 入华粟特人中华文化认同加深 B . 民族交融推动服饰多样化 C . 大力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 . 中华文化的对外辐射增强
  • 14.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唐朝开窟造像达到了高潮,除了继续在前朝已开发的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等多处雕造佛像外,还在邯郸响堂山、济南千佛山、广元皇泽寺等处开凿石窟,唐朝佛像呈现出多样化、世俗化、一体化的趋势。由此可知,唐朝(     )
    A . 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 B . 三教合流开始形成 C . 佛教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 D .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 15.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逐渐形成魏博、成德、幽州、义武和横海五大藩镇格局。其中,前三者通称河朔三镇,属于典型的拥兵割据性藩镇,而后两者夹在三镇之间,是唐王朝在开展反割据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节度使基本为朝廷派遣。一般情况下,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否则容易导致军心不稳,造成兵变。这表明中唐以后(       )
    A . 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B . 中央集权体制适时调整 C . 朝廷权威得以有效维系 D . 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控制
  • 16.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培养士族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学风极坏,其余学校教育也多流于形式;到唐开元、天宝年间,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理学思想的渗透 B . 官学地位的衰颓 C . 政治局势的动荡 D . 选官制度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被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并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制度的核心。
    2. (2) 分析两段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的关系。
    3. (3) 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18. (2024高三上·成都期中) [农耕文明与疆域变迁]

    材料一

    西汉形势图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材料二   中原王朝一般属于农耕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经营的区域往往是农耕区。其疆域也往往以该区域的边缘为界:北阻大漠、草原,沿年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筑长城,区隔游牧;东南阻于浩瀚无垠的太平洋;西南阻于山高流急的横断山脉和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只有西北沿河西走廊的狭长农耕带通向新疆。

    新疆以天山为界,北有准噶尔盆地,南有塔里木盆地,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雪山融化,形成了绿洲农业,也便于中原王朝驻屯军队。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版图相较秦朝时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设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形状版图反复出现的原因。
  • 19.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至于元嘉,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隋炀帝即位后,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为此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在开河过程中仅通济渠便先后征调民夫二百万,隋炀帝还在沿途建置了许多专供个人享乐的“御用”工程。开道后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影响。
  • 20. (2024高一上·友谊月考) 货币不仅是流通和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西汉建国后,就如何铸币、由谁铸币、铸造何种形制大小的货币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五铢,大历史

    材料   汉初经济凋敝,为增加市场上货币的流通量,汉高祖刘邦打破秦朝铸币权的统一,“令民铸钱”。文帝时,吴王刘濞和大夫邓通因“吴邓氏钱布行天下”而“富埒天子”“财过王者”。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开始了反击匈奴的战争。在此期间,先后六次进行币制改革。公元前118年,诏令各郡国铸“郡国五铢”,钱面篆书“五铢”二字,重如其文。但郡国五铢钱质量低劣,民间盗铸之风盛行。公元前113年,“专令上林三官铸”,禁止郡国和私人铸钱。三官五铢钱铜质紫红细腻,整体精致光洁,外廓坚挺匀称,“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从此成为流通全国的统一货币。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后,西域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五铢钱不仅成为西域地区统一使用的货币,也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流通使用的主要货币,发行数量大、分布范围广。此外,五铢钱所展示的文化艺术,如文字、形制、币材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民族文化等,很快被各国熟识、欣赏、模仿乃至不自觉地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

    ——摘编自石俊志《五铢钱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以“五铢钱与汉王朝的面孔”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