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9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龙山文化晚期重要遗址,考古发掘证实了其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构成,并出土了成排房屋建筑基址,高等级贵族墓葬群以及数以万计的玉器、陶器等。据此可知(     )
    A . 神权在石峁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B . 石峁人的手工业技艺十分精湛 C . 中原为核心的文明格局已经形成 D . 该遗址已具备邦国都邑的特征
  • 2.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汉宣帝立十二博士是师法家法、章句之学开始并逐渐形成趋势的契机,而严格的师法家法传承模式最后定型于东汉和帝时期。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师法之严如此。”这一现象(     )
    A . 巩固了儒学官方地位 B . 加剧了儒学的封闭固化 C . 强化了家族宗法伦理 D . 阻碍了儒学经学化进程
  • 3.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西晋鼓吹曲辞仿造汉短箫铙歌有所新变。西晋官方制作的鼓吹曲辞按照宣、景、文、武的顺序梳理帝王功绩,与晋宣帝司马懿相关的五首曲辞分别描述其剿灭孟达、抵御诸葛亮、剿灭辽东公孙渊之战,赞其击退吴军对魏的攻伐后,又征吴之事,肇创帝基。西晋官方制作鼓吹曲辞反映了(     )
    A . 统治者重构权力的更替过程 B . 儒学成为了官方正统 C .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 . 宫廷文化传播到民间
  • 4.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关于隋朝的三省制中尚书省的地位问题,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忌惮尚书省长官的位高权重,长期不设左右仆射,参掌朝政的“五贵”无一是尚书省官员,这使得尚书省全面退出了参与机密、决策的环节。对此观点的合理解释是(     )
    A . 削弱尚书省权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 贵族政治传统对隋朝政治的影响 C . 提高门下、内史两省地位的政治考量 D . 皇权是中央行政制度的主导因素
  • 5. (2024高三上·重庆市月考) 如图为北宋初期部分士人的“地中”观念示意图。当时存在“洛邑地中”的观念,而有些土人凭借唐、五代的历法与测影知识所产生的“岳台地中”观念,结合“中区”“中夏”等正统观念,赋予开封“天下之中”的名号,以其自古以来的神圣色彩对首都开封进行文化上的建构。士人这些举措的实质是(     )

    A . 表达中华文化继承性 B . 明证前代历法科学性 C . 强化新政权的合法性 D . 宣扬皇帝权威神圣性
  • 6.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汉代“表彰六经”,而实际流传的“五经”,因“三礼”和“春秋三传”各有传承,形成“九经”。唐代官方刻写的标准石经中收入《论语》《孝经》《尔雅》,形成“十二经”。进入宋代,强调心性论的《孟子》上升为经,“十三经”最终定型。“十三经”形成的历程反映了(     )
    A . 儒家思想顽强的生命力 B . 官方正统思想的世俗化 C . 考据学对出版业的促进 D . 学术与政治的交互影响
  • 7.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康熙五年(1666年),朝廷令各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许在附近府县考试,文义通达,每县额取两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题准,云南土官族属子弟及土人应试,附于云南等府,三年一次。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A . 西南地区与内地的文化差异大 B . 政府重用文教增强边疆的国家认同 C . 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 D . 儒家文化在西南地区得到空前发展
  • 8.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有学者指出,明后期的一系列民变,往往“基于义愤而争公道”,不同于以往受饥寒驱使的大规模起义,这些民变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这是泰州学派(江苏心学流派)与长江流域中产阶层崛起交互影响的结果。由此可知(     )
    A . 心学的平等叛逆色彩有其经济基础 B . 晚明长江流域人民已具有民主意识 C . 明朝后期社会不公较以往更加严重 D . 江南工商业发展动摇专制统治基础
  • 9. (2024高二上·慈溪月考) 1877年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给李鸿章的信中说:“钟表玩具,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办理洋务三十年,疆吏全无知晓。”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 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严重冲击 B . 民众救亡意识潜滋暗长 C . 江浙地区统一使用银元货币 D . 近代化事业的步履维艰
  • 10.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捉拿康梁二逆演义》成书于戊戌政变后不久,是以康梁为题材的时事小说。其时事材源,既有京报或报刊转载的奏折、上谕等官书,也有当时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些士大夫口耳之间流播的传闻,见于同时代书信、笔记等私家材料。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 该书是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 B . 该书有艺术加工,真实性有限 C . 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 . 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其经济根源
  • 11.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1911年11月《民立报》报道:“先是鄂省新军首先倡举义旗。电传到湘,湘省陆军第二十五协一、二两标,炮、马、工程、辎重各队新军士兵即谋同时响应。”当月,陕西、江西、山西、云南等地新军纷纷起义宣布独立。这一政治局势(     )
    A . 体现新军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B . 说明新政培养了革命力量 C . 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缘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
  • 12.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1917年夏秋,直隶全境连降暴雨,受灾范围达到105个县,灾民超过580万人。至1918年3月,北洋政府先后拨付筹集赈款280余万元。督办处所处理的各类收支款项情况如下表所示。该图可以用来论证(     )

    1918年3月京畿大水灾各类收支款项简表(单位:元)

    类别

    项目

    现洋

    日金

    中行钞票

    交行钞票

    公债票

    卢布

    储蓄票


    官款


    收入

    2231434.54

    3033828.39






    支出

    1907946.28







    透支

    498516.359


    300





    剩余

    -175028.099

    3033828.39

    -30





    民捐

    收入


    584194.921

    115833,4

    6007

    20CO00

    5600

    19

    支出

    423788.674


    6334.7

    2203




    剩余

    160406,247

    109498,7

    3804

    200000

    5000

    19


    资料来源;《工脉善后督办熊希龄辞职呈丈》, 《申报》1918年3月8日第11版;《财政部总务厅西长芦盐运使京兆水灾筹赈务祈广为劝募》(1917年9月28日),载《中国长芦盐务档案精选》第8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级,第3076页。

    A . 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 B . 北洋政府残酷剥削人民 C . 北洋军阀财政收入有限 D .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 13.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下表是有关五四运动的评价,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毛泽东

    “五四运动的杰出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封建主义。”

    胡适

    “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生命和人类价值的赞美对抗其压抑的一种运动,是‘中国文艺复兴’。”

    蒋介石

    “五四以后,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思想,流行国内。他们对于中国文化,都是只求其变而不知其常的。他们对于西洋文化,都是只仿其形迹,而不求其精义以裨益中国的国计民生的。”

    A . 史料多寡直接决定历史叙述 B . 史学研究深受时代影响 C . 历史解释体现史学观念差异 D . 价值立场影响历史评价
  • 14.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以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钨矿开采及招商工作,准许私人资本承租开采,引进白区私商开采。通过中央政府自主开采和引进私人资本,苏区钨矿贸易不断发展壮大。此举旨在(     )
    A . 尝试建立完备的产业体系 B . 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C . 服务苏区物资保障的大局 D . 利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 15.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卢伯雄《一枚反映敌后抗战历史的纪念封》中写道:下图所示是一枚由曾经在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敌后的勇士精心设计的,由浙江湖州离休干部集邮协会印制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的首届邮展封。该纪念封中有“八路”、“N4A”等字样。由此可知(     )

    A . 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坚持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B . 抗战时期只有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辟了敌后战场 C . 新四军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贡献强于八路军 D . 江南地理条件特别有利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 16.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即“五四”指示),决定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指示指出:根据各地的报告,山西等地的解放区有极广大的群众运动,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的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群众热情极高。这一指示有利于(     )
    A .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B . 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C . 延续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 D . 阶级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二、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 17.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从甲骨文、金文、《尚书》、到《春秋左传》,到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从《五帝本纪》黄帝记起,至汉武帝《今上本纪》,成为一部通史。如此连续未中断的历史记载,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印度,关于中世纪的史书很少,有的需要依靠中国唐朝《大唐西域记》的有关记载。“孔子作春秋,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汉朝太史令司马谈曾言:“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其子司马迁继承父亲志愿,作《史记》,流传后世。

    ——摘编自戴逸《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及其对国史研究的重要启示》

    材料二   西汉魏晋以来,史家辈出,各种体裁的史书不断涌现。隋唐时期的史学有了重大的发展。隋文帝曾下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唐太宗重视“以古为镜”,于禁中设置史馆,调派史官专修前代和本朝历史,并令宰相担任监修。唐代设馆修史取得了很大成绩,二十四史中,唐朝编撰的就有8部纪传体史书,其进度之快,成书之多,在封建社会中是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各朝沿袭了修史制度,使我国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史料。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统治者加强修史的意图,并说明我国古代修史的意义。
  • 18.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自唐宋以后,江南在全国经济中逐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葡西殖民者围绕中国的商品开辟了商业航线,中国的出口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的商品。由于出现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于是,中国江南丝织业市镇进一步发展,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加速形成,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也随之开始。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和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另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织厂。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葡西殖民者的商业航线对明清江南经济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江南市镇“近代化”的有利因素,并对材料中仅仅是“‘半截子’近代化”做出合理解释。
  • 19.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公报》(1927—1936年)与女性相关体育新闻篇目数统计图(单位:篇)

    材料二   《大公报》(1927—1936年)体育新闻中女性群体形象统计图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阐述1927—1936年间《大公报》与女性相关的体育新闻篇目数的变化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6年间体育运动对中国城市妇女解放运动起到的作用。
  • 20. (2024高三上·衡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世纪上半叶不同时期我国拍摄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这些影片的上映引起重大反响,对塑造该时期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下图是1913年刊登在《申报》上的《难夫难妻》电影的广告。该影片讲述了一对互不相识的男女在媒人的撮合下,经历一系列繁文缛节后,结为夫妻但婚姻不幸的故事。

    《孤儿救祖记》上映于1923年12月,其主题是“教孝”“惩恶”“劝学”“扬善”和宣传社会改良,儿媳余蔚如的“贤妻良母”形象是中国传统理念的标志。

    《木兰从军》上映于1939年2月,讲述了北朝时期,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奋勇杀敌,打退敌军后凯旋的故事,引起了上海“孤岛”电影界的轰动,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桥》上映于1949年5月,讲述了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接到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后,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桥座和铆钉,从而修复铁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故事。

    任选不同时期的两部电影,围绕“国家形象塑造”自拟观点,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