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3月京畿大水灾各类收支款项简表(单位:元)
类别 | 项目 | 现洋 | 日金 | 中行钞票 | 交行钞票 | 公债票 | 卢布 | 储蓄票 |
官款 | 收入 | 2231434.54 | 3033828.39 | |||||
支出 | 1907946.28 | |||||||
透支 | 498516.359 | 300 | ||||||
剩余 | -175028.099 | 3033828.39 | -30 | |||||
民捐 | 收入 | 584194.921 | 115833,4 | 6007 | 20CO00 | 5600 | 19 | |
支出 | 423788.674 | 6334.7 | 2203 | |||||
剩余 | 160406,247 | 109498,7 | 3804 | 200000 | 5000 | 19 |
资料来源;《工脉善后督办熊希龄辞职呈丈》, 《申报》1918年3月8日第11版;《财政部总务厅西长芦盐运使京兆水灾筹赈务祈广为劝募》(1917年9月28日),载《中国长芦盐务档案精选》第8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级,第3076页。
来源 | 内容 |
毛泽东 | “五四运动的杰出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封建主义。” |
胡适 | “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生命和人类价值的赞美对抗其压抑的一种运动,是‘中国文艺复兴’。” |
蒋介石 | “五四以后,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思想,流行国内。他们对于中国文化,都是只求其变而不知其常的。他们对于西洋文化,都是只仿其形迹,而不求其精义以裨益中国的国计民生的。” |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从甲骨文、金文、《尚书》、到《春秋左传》,到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从《五帝本纪》黄帝记起,至汉武帝《今上本纪》,成为一部通史。如此连续未中断的历史记载,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印度,关于中世纪的史书很少,有的需要依靠中国唐朝《大唐西域记》的有关记载。“孔子作春秋,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汉朝太史令司马谈曾言:“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其子司马迁继承父亲志愿,作《史记》,流传后世。
——摘编自戴逸《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及其对国史研究的重要启示》
材料二 西汉魏晋以来,史家辈出,各种体裁的史书不断涌现。隋唐时期的史学有了重大的发展。隋文帝曾下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唐太宗重视“以古为镜”,于禁中设置史馆,调派史官专修前代和本朝历史,并令宰相担任监修。唐代设馆修史取得了很大成绩,二十四史中,唐朝编撰的就有8部纪传体史书,其进度之快,成书之多,在封建社会中是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各朝沿袭了修史制度,使我国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史料。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中国文化史纲》
材料一 葡西殖民者围绕中国的商品开辟了商业航线,中国的出口商品以生丝和丝织品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类的商品。由于出现这种结构性的贸易逆差,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于是,中国江南丝织业市镇进一步发展,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加速形成,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也随之开始。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和樊树志《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材料二 五口通商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取代广州成为全国的外贸重心,江南作为上海的腹地,刺激了江南农村以外贸为目的商品生产的发展,丝茶出口增长,相关的手工业勃兴。随着上海、宁波等近代工业大都市兴起并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极大的向心力。中外工业资本不断渗入乡间,一方面都市工业部门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另一方面中小型加工企业扩散到农村市镇,把工业主义的触角直接伸向农村。在江南专业经济区域,最多的是机器缫丝厂和棉纺织厂。江南市镇并未超越传统形态,而是处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呈现出经济上的“半截子”近代化和社会上的“二元结构”特征。
——摘编自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1840—1949》
材料一 《大公报》(1927—1936年)与女性相关体育新闻篇目数统计图(单位:篇)
材料二 《大公报》(1927—1936年)体育新闻中女性群体形象统计图
材料 下面是20世纪上半叶不同时期我国拍摄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影片。这些影片的上映引起重大反响,对塑造该时期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下图是1913年刊登在《申报》上的《难夫难妻》电影的广告。该影片讲述了一对互不相识的男女在媒人的撮合下,经历一系列繁文缛节后,结为夫妻但婚姻不幸的故事。
《孤儿救祖记》上映于1923年12月,其主题是“教孝”“惩恶”“劝学”“扬善”和宣传社会改良,儿媳余蔚如的“贤妻良母”形象是中国传统理念的标志。
《木兰从军》上映于1939年2月,讲述了北朝时期,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奋勇杀敌,打退敌军后凯旋的故事,引起了上海“孤岛”电影界的轰动,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桥》上映于1949年5月,讲述了1947年冬,东北某铁路工厂接到抢修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后,工人们克服一系列困难,造出桥座和铆钉,从而修复铁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故事。
任选不同时期的两部电影,围绕“国家形象塑造”自拟观点,并对其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