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氮 | 含磷 | 含钾 | |
土壤肥量标准(g/kg) | 0.62 | 0.34 | 17.8 |
测定结果(g/kg) | 0.63 | 0.28 | 17.9 |
选项 | 性质 | 用途 |
A | 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会变蓝色 | 检验水 |
B |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 干燥氧气 |
C | 稀盐酸能与某些金属反应 | 除铁锈 |
D | 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 吸收二氧化碳 |
稀硫酸 | 氯化铜 | 石蕊试液 | |
物质X | 无明显现象 | 产生蓝色沉淀 | 溶液变蓝色 |
①铁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所以也能置换出硫酸镁溶液中的镁
②NaOH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所以Cu(OH)2也能使能使紫兔石蕊试液变蓝
③NH4Cl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所以尿素 CO(NH2)2 也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④酸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 , 所以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
①食盐 ②熟石灰 ③稀盐酸 ④小苏打 ⑤甲烷
请分析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
试剂 | 稀盐酸 | 蔗糖水 | 蒸馏水 | 肥皂水 | 烧碱溶液 | 石灰水 |
颜色 | 红 | 黄 | 黄 | 绿 | 绿 | 绿 |
选项 | A | B | C |
锥形瓶 | MnO2 | H2O | CO2 |
胶头滴管 | H2O2 | 浓H2SO4 | NaOH溶液 |
试管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试管内试剂 | NaOH溶液 | MgCl2溶液 | Na2CO3溶液 | Ba(NO3)2溶液 |
加入过量稀硫酸后的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产生气泡 | ? |
人类认识和利用金属有着悠久的历史。《天工开物》中记述:“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黄金可制成金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
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如图1,向250mL烧瓶内注入25mL某浓度的稀硫酸,分别剪取完全相同的镁、锌、铁、铜金属片,打磨后投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带有压强传感器的橡皮塞,点击采集,得到图2所示的变化曲线。
①曲线(填字母)对应的金属是铜。
②曲线c对应的金属是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30s左右曲线c达到最高点后又略微下降的原因是。
【方案一】甲同学利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来证明两者反应。
步骤一:取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于小烧杯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
步骤二: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硫酸,逐滴滴入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直至看到的现象时,甲同学认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了。
【方案二】乙同学想利用水的生成来说明酸和碱反应。
【查阅资料】I.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II.无水醋酸与氢氧化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为验证中和反应有水生成,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三个实验,请回答:
⑴证明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
⑵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丙的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放热或。
【方案三】丙同学考虑能否利用放热来证明两者反应。
他利用图2数字化实验设备研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使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3和图4。
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图3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B.图3中c→d所示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不断增加;C.图4中e—f变化趋势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D.c点与f点对应溶液成分相同
组别 | 药品 | ||||
铁粉/g | 碳粉/g | 水/滴 | 食盐/g | 其他 | |
一 | 5.0 | 0.1 | 0 | 0 | 干燥剂 |
二 | 5.0 | 0.1 | 10 | 0 | 无 |
三 | 5.0 | 0.1 | 10 | 1.0 | 无 |
四 | 5.0 | 0.1 | 0 | 1.0 | 无 |
步骤1:向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加酚酞后,Na2CO3溶液中显红色,
说明Na2CO3溶液显性;
步骤2:小强把三支试管中的溶液同时倒入一只烧杯中,发现有气泡产生,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显红色;
步骤3:把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到滤液,滤液中一定不含。
(选填答案:A.稀盐酸B.澄清石灰水C.碳酸钠溶液)
【实验猜想】步骤3所得滤液中溶质可能为:
①NaClNa2CO3;②NaClCaCl2和NaOH;③NaClNa2CO3和NaOH;④…
【实验验证】(提示:CaCl2溶液显中性)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 猜想③成立 |
【反思评价】有同学提出CaCl2溶液改为稀盐酸,若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红色消失,则证明猜想③成立。小刚同学认为不正确,其理由是。
【进行实验】
实验一: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Na2CO3溶液,依次测量溶液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 a1 | a2 | a3 | b1 | b2 | b3 | c1 | c2 | c3 |
溶质质量分数 | 2% | 2% | 2% | 6% | 6% | 6% | 10% | 10% | 10% |
水的温度(℃) | 20 | 40 | 60 | 20 | 50 | 60 | 20 | 40 | 70 |
溶液pH | 10.90 | 11.18 | 11.26 | 11.08 | 11.27 | 11.30 | 11.22 | 11.46 | 11.50 |
实验二:将10%的Na2CO3溶液从20℃持续升温到70℃,所测得的pH如下表: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溶液pH | 11.22 | 11.35 | 11.46 | 11.48 | 11.50 | 11.52 |
【资料】
铜锌原电池:把铜、锌同时浸入稀硫酸,锌失去电子生成Zn2+ , 电子(e-)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氢离子从铜片处获得电子产生气体。
由此推知实验2铜片上产生的气体是,溶液的pH值将(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组别 | 锌片/g | 9.8%的稀硫酸/g | 是否加饱和硫酸铜溶液 |
甲组 | 7 | 50 | 未添加 |
乙组 | 7 | 50 | 添加 |
①对比甲、乙两组数据后发现加入0.1g饱和硫酸铜溶液能够(填“加快”或“减慢”)生成氢气的速率。结合资料推测该变化可能是锌与铜形成了原电池,在铜表面产生了气体,将能转化为电能。锌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反应结束后,甲、乙两组发现均有固体剩余,计算甲组生成的氢气质量是多少?
①分别称取两份质量为25.0g的石灰石样品,并加工成块状和粉末状;
②将两份样品分别投入两个锥形瓶中,各加入足量的同种稀盐酸(样品所含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