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教科院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有学者指出,以往在探讨中国文明发源时,多归功于陕甘高原的“原生黄土”和黄淮平原的“次生黄土”的因素。诚然,黄土地带的土壤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因此可以说,黄土培育了黄河文明。但是其他地区的文明起源却与黄土无关,称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人为“黄土的儿女”,至少是片面的。该学者的这一观点,旨在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     )
    A . 一体性 B . 均衡性 C . 多元性 D . 单一性
  • 2.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据考古发现,位于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500~5300年)第一、二排中轴线两侧的墓葬随葬的玉、石制品居多,分层叠压摆放,其中玉器以璜、玦、环、镯为主,石器以石锛、石凿、石钺为主。而主要集中于第五、六、七排的墓葬,均不见玉器出土,陶、石共出者占半数,其余为仅随葬陶器的墓葬。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     )
    A . 贵族政治日趋发达 B . 社会等级分化已出现 C . 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D . 早期国家的雏形显现
  • 3.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材料反映的是(     )
    A . 道家思想 B . 儒家思想 C . 法家思想 D . 墨家思想
  • 4.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据《国语·周语》记载,春秋时期晋惠公在接受周王室赐令时持礼器很低,拜不稽首。王室官员内史过认为,“礼,国之干也”,晋侯“不敬王命,弃其礼也”,“必无后矣”。这反映出当时(     )
    A . 王室权威荡然无存 B .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 . 社会秩序等级森严 D . 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 5.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战国时期,孟子是邹国人,游说的却是魏惠王和齐宣王。荀子是赵国人,却在齐国的稷下做首席访问学者(祭酒),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礼遇,他还打破儒生不入秦的传统,给秦王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材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     )
    A . 官僚政治已经形成 B . 士阶层活动频繁 C . 儒家思想备受推崇 D . 礼乐制走向崩溃
  • 6.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 承认土地私有 B . 打击旧的贵族 C . 革除陈规陋习 D . 强化社会控制
  • 7. (2024高一上·鸡西月考)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说明当时(     )
    A . 人的主体意识在增强 B .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C . 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 D . 诸子思想相互影响
  • 8.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统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 .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奴隶制度
  • 9.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说明了(     )
    A . 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 . 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C . 秦朝的偷盗很猖獗 D . 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 10.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徽等,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其中三老掌教化,有秩掌听讼、收税、差役等,啬夫职掌与有秩相同,游徽掌巡察、逐捕盗贼。秦朝的乡官制度(       )
    A . 加强了地方基层自治 B . 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 C . 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 D . 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 11.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 . 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C . 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 D . 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
  • 12.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通过地图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走向。最初开辟丝绸之路的目的是(     )

    A . 联合大月氏击败匈奴 B . 打通东西方贸易通道 C . 推动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D . 促进思想文化的交流
  • 13.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从汉武帝元封五年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     )
    A . 扩大刺史监察范围 B . 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C . 削夺诸侯王的权力 D . 优化国家监察机制
  • 14. (2024高一上·鸡西月考) 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A . 宦官外戚专权 B . 黄巾军大起义 C . 皇帝幼龄即位 D . 地方军阀割据
  • 15. (2024高一上·南山期中) 由如表可知汉代(     )

    医书

    中医医德

    先秦至西汉《黄帝内经》

    “人与天地相应也。”

    汉代枚乘《七发》

    通过互相问答医药养生知识,表达其反对分裂的大一统思想。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A . 中医以儒学为理论基础 B . 中医伦理与儒学相融通 C . 中医思想充满政治色彩 D . 儒学逐渐取代黄老之学
  • 16.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下面历史书目录 (下表)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第五节八王之乱

    第六节王马共治

    第七节诗酒雅集

    第八节陈朝兴亡

    第九节五胡归华

    A . 盛世与危机 B . 争鸣与认同 C . 分裂与融合 D . 开放与包容
  • 17.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下列表述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A . 为躲避战乱大批流民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B . 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地位突出,开始使用木炭作燃料 C .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太湖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D .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和产量有所增加
  • 18.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解释是历史的生命血液,没有解释就没有历史。如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时期的墓砖壁西“犁耕图”,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A . 展现了该地区当时农业生产的场景 B . 体现了当时游牧民族生活情况 C . 是我国开始出现牛耕的历史证明 D . 说明当时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
  • 19. (2024高一上·金塔期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寒人”指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如表为南朝时期“寒人”势力上升的三种途径。“寒人”地位的变化(     )

    途径

    史实

    掌管军权的将帅

    沈攸之,少孤贫,后以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

    掌管机要

    戴法兴商贩出身,官至中书舍人

    掌管典签

    “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

    A . 得益于科举制的实施 B . 动摇了重农抑商观念 C . 推动了监察制度完善 D . 折射出中央集权加强
  • 20.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在《隋唐时期的漕运与运河》一书中,作者认为是隋炀帝意欲“坐镇国都大兴(长安)城,以东都洛阳为经济重镇展开双臂,以右臂伸向江南,左臂伸向东北,掌握住全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命脉……”洛阳城的发展得益于(     )
    A . 地处开阔的平原 B . 地处于河运的中心 C . 靠近主要产粮区 D . 副都城的有利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 21.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国家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编》

    材料二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经济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概括该政策实施后的成效。
    3. (3) 指出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概括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实施了哪些经济政策?任举两例
  • 22. (2024高一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战国时的一次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断诸北语,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士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黄门郎、司徒左长史宋并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

    魏主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成纳其女以充后宫。

    ——摘自《魏书》《资治通鉴》

    1. (1) 材料一中这次变法中有关土地制度方面的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体现了哪个阶层的利益?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经济现象?请说明江南地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二、概括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从中华民族发展史角度解读其历史意义。
    4. (4) 综合以上两大改革,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