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 1.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上那蚌村位于云南北部元谋盆地的东缘,在那里曾发现两颗人牙化石、石制品、带有人工痕迹的动物骨片、烧骨和大量动物化石。据古地磁测量,这些文化遗存距今170万年左右。这一发现可论证远古时代的元谋人 (  )
    A . 过着定居生活 B . 使用打磨石器 C . 已经学会用火 D . 懂得农业种植
  • 2.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如表是小王同学记录的某种文化遗存的主要特征,该文化遗址最有可能是(     )

    特征1: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

    特征2: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

    特征3: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特征4:墓葬陪葬品有明显的差别

    A . 仰韶文化 B . 河姆渡文化 C . 龙山文化 D . 良渚文化
  • 3.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
    A . 封邦建国 B . 王权至上 C . 王位世袭制 D . 宗法制
  • 4.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祭祀是周代的“国之大事”,在祭祀先祖时,《周礼》明确规定“支子不祭”,也就说嫡子、庶子没有权力主持祖先祭祀,只有助祭资格,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宗子出身者纷纷作器主持祭祀先祖。这说明当时(   )
    A . 分封制开始解体 B . 礼崩乐溃的局面正式形成 C . 宗法制遭到破坏 D . “克己复礼”已刻不容缓
  • 5.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战国时期,商鞅破除“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这种做法(     )
    A .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 . 巩固了奴隶主统治 C . 实行了土地国有化 D . 强力推行了均田制
  • 6.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春秋中后期由白狄族所建的中山国,其疆域约在今河北西部。统治者在建筑及帐内用器方面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但其文字、礼器和墓葬均与中原地区相似。这反映出(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 . 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 C . 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缩小 D . 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
  • 7.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如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道家部分学者的观点。这些观点(     )

    学者

    观点

    老聃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庄周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

    A . 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 B . 体现了唯物论的倾向 C . 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D . 寄托了对逍遥的追求
  • 8.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先秦时期,墨子主张“尚贤”,而孔子认为亲亲的重要性在尚贤之前;墨子强调“尚同”,孔子则认为政治、社会有阶级之分;墨子主张“兼爱”,孔子则认为爱有差等。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两者(   )
    A . 道德观念的差异 B . 所处政治环境不同 C . 政治立场的分歧 D . 政治思想完全对立
  • 9.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得益于(     )
    A . 沿用分封制 B . 推广郡县制 C . 采用郡国并行制 D . 建立刺史制度
  • 10.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秦朝统一后,大量原六国贵族心怀灭国之仇,时刻图谋复立;六国百姓也并不习惯秦国的严刑峻法,尤其对秦二世沉重的劳役兵役极为不满。该材料表明(       )
    A . 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 B . 分封制影响较为深远 C . 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 D . 郡县制无法巩固统一局面
  • 11.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汉武帝巡视地方时,发现地方吏治腐败情况严重,但是丞相史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这促使汉武帝寻求建立一种更完备的制度来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这一“更完备的制度”是(     )
    A . 察举制 B . 十三州(部)制 C . 推恩令 D . 均输平准法
  • 12. (2024高一上·南山期中) 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     )
    A . 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 . 加强了经济控制 C . 有效稳定了市场秩序 D . 解除了国家威胁
  • 13.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如表为东汉中后期诸帝在位时间及临朝太后统计表。据此可知,东汉中后期(     )

    专权太后

    窦太后

    邓太后

    阁太后

    梁太后

    窦太后

    何太后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懿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恒帝

    灵帝

    辩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岁

    100天

    13岁

    不详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9岁

    驾崩年龄

    27岁

    2岁

    32岁

    不详

    30岁

    3岁

    9岁

    36岁

    34岁

    18岁

    40岁

    A . 外戚势力急剧膨胀 B . 宦官群体威势不在 C . 皇权政治基础动摇 D . 官僚贵族掌控朝政
  • 14.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期在南方民族地区设立交趾、九真两郡,“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义”。东汉章帝时期,王追为益州太守,在滇国(今云南地区)“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由此可知,东汉时期(       )
    A . 地方文化发展趋同 B . 中原文化影响力不断拓展 C . 民族矛盾已经消除 D .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增强
  • 15.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六篇关于少数民族的列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都被司马迁追述为黄帝的子孙后代。司马迁的民族思想突出反映了(     )
    A . 西汉大一统的局面 B . 北方加速民族交融 C . 华夏认同观念勃兴 D . 中原正统意识淡化
  • 16.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如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

    A . 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B . 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C . 采用民歌方言,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D . 语言简洁明快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7、18、19三个小题,共计52分)
  • 17.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考古成果与历史遗迹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文化情况简表

    材料二   

    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矢(ce)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卤、圭瓒 ....易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三   

    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
    2. (2) 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
  • 18.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政治理念。始于春秋时期儒家“合天下为一家”“六和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域一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即以疆域的统一为基础,强调“继前统,受新命”之“正统”,接续紫儒重道、纲常名教之思想文化“道统”。千百年来,“大一统”被历代王朝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无论是汉族所建立的王朝还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甚或是地方割据政权,无不以实现“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认为这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大一统”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邹建达《光明日报》2016年1月20日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 19. (2024高一上·大名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由于“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不再为贵族阶层所垄断而流向民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兴的阶层。战国的士以掌握学术文化知识为主要身份标志,他们在社会上的活跃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秦汉“大一统”帝国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树立与之相适应的“大一统”的思想权威,而“尊崇儒术”是汉代统治思想确立的根本标志。董仲舒借鉴道家、阴阳家的理论,将儒学哲理化,完成了儒家道德学说的宇宙论证明,在儒学史上首次建立了儒学形而上学的基础。此后,儒学不仅由民间升入庙堂,而且更具有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董仲舒经学思想的传播,导致儒学的“子学时代”终结,“经学时代”开始。

    1. (1)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新儒学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3. (3) 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