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 1.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上有一文章《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中这样写道“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条件有(    )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②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国内政治稳定

    ③殖民扩张,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拥有了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④黑奴贸易兴盛,奴役非洲黑人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②④
  • 2.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据此可以推知( )
    A . 众多的奴隶仍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殿堂之外 B . 雅典所有公民都开始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C . 雅典民主的范围很宽广 D . 能有效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 3.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

    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

    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

    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

    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 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B . 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 . 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D . 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 4.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 .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 .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5.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下图中所示的政治制度是:

    A .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B . 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C .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D . 商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 6.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1991年底到1992 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思想动荡。这反映出(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成奋斗目标 B . 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C . 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 . 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
  • 7.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19世纪末,有人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若守此不失,虽孔孟复生,岂有议变法之非者哉。”据此判断他
    A . 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 .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 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D . 倡导革新政治,变法维新
  • 8.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这反映了当时
    A .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发展实业 B . 社会转型过程中近代法治制度的逐步建立 C . 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控制 D . 民族工商业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 9.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清代军机处“名不师古,……(但)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成为皇权加强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军机处的设置(     )
    A . 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B . 实现了皇帝“票拟”和“批红”的设想 C . 取代了丞相,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D . 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 10.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可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赦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
    A .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B . 保障君主独断之权 C . 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D . 剥夺丞相行政权力
  • 11.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全球通史》载:“公元前127年时,皇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据此判断,当时该朝代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 . 分封制 B . 郡国并行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12.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天下英雄主动入彀的制度保障是
    A . 察举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科举制 D . 三省六部制
  • 13.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今我朝罢免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此训令出自
    A . 汉高祖 B . 唐太宗 C . 宋高宗 D . 明太祖
  • 14. (2019高二下·番禺期中) 票拟作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皇帝可以干预,但不能废除;皇帝可以改票,但他在形式上还是要尊重内阁票拟。内阁常常在与皇帝意见不一时,有一票、再二票三票,乃至四五票,而不是皇帝亲自票拟批出。以下内容与材料符合的是(  )
    A . 票拟对谕旨形成有一定约束力 B . 票拟使内阁取得等同宰相的权力 C . 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与决策机构 D . 内阁是明太祖基于政务繁冗而设
  • 15.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君主专制的削弱 C . 对君主专制的思考 D .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 16.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这一观点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
    A . 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B . 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 C . 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 D . 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的报告上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四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俞可平《人民至上——60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提出这一主要任务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

    (3)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为保障民主革命的胜利成果,搭建了哪些“基本的制度框架”?并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 18.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三五”1966-1970:三线建设备战备荒

    “四五”1971-1975:严重失控调整战略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五年计划,概括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评析。

  • 19. (2024高二上·望城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东西方的“理想人格”

    古代中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古代希腊城邦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材料三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理念”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承”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传承”和“交流”,一纵一横,与“传承”相比,“交流”更应浓墨重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的不同内涵,联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