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 1. (2024九上·硚口月考) 下列是《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4年发布的“十大突破性技术”中的四项,其中与化学研究范畴关联密切的是
    A . 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 B . 首例基因编辑治疗 C . 超高效太阳能电池 D . 百亿亿次计算机
  • 2. (2024九上·硚口月考)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下列过程主要是化学变化的是( )
    A . 站船分离 B . 自由落体 C . 外壳烧焦 D . 抛降落伞
  • 3. (2022九下·攀枝花模拟) 中国自主研制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将继续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中为航天员提供生活保障,科学家们研制了“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氮气含量约占70%,氧气占20%以上,此外还有二氧化碳等气体,非常接近空气的比例。飞船能根据仪器实时监测各种气体含量,并自动调节各种气体成分,同时将有毒的气体过滤掉,始终保证飞船内的空气适合航天员呼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很小,但是在自然界中是必不可少的 B . 在航天飞船上,应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下氧气,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 C . 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不变的,不随地域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 . 空气中的氮气对人类呼吸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人造空气中可以没有这种气体
  • 4. (2024九上·硚口月考) 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是

    A

    B

    C

    D

    X

    化合反应

    化学性质

    氧化反应

    纯净物

    Y

    氧化反应

    物理性质

    缓慢氧化

    混合物

       

    A . A B . B C . C D . D
  • 5. (2024九上·硚口月考) 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的过程如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该分离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B . 此方法制氧气的原料来源广泛 C . 说明液态氧比液态氮的沸点低 D . 得到的液体物质是纯净的氧气
  • 6. (2024九上·硚口月考)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及相关用途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氧气易溶于水,使得鱼能在水中生存;

    ②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粮食和食品仓库的保护气;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火箭的高能燃料;

    ④由于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航标灯。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7. (2024九上·硚口月考) 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甲图装置的气衡性,并用传感器测量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图像记录如乙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0~20s时, 瓶内压强减少 B . 20s后压强不再变化说明气密性良好 C . 由0~20s的图像可知,该同学的操作是向外拉注射器活塞 D . 由20~80s的图像可知,该同学移动注射器活塞后,立刻松手
  • 8. (2024九上·硚口月考) 分别取两份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其中一份(用①表示)直接制取氧气,向另一份(用②表示)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若过氧化氢均完全反应,则下列关于①②的图像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 9. (2024九上·硚口月考)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硫燃烧”的实验:向弯形具支试管中鼓入空气,同时用酒精灯给硫粉加热至燃烧; 然后停止鼓入空气,再用酒精灯给高锰酸钾加热。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 . 高锰酸钾的作用是提供氧气 C . 气球的主要作用是缓冲装置内的压强变化 D . 该装置有利于进行硫粉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对比实验
  • 10. (2024九上·硚口月考) 下列收集装置,可以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A . ①③⑥ B . ①③④⑤ C . ①②③⑥ D . ①②③④
  • 11. (2024九上·硚口月考) 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面同步进行了蜡烛燃烧实验。实验观察到空间站的蜡烛火焰呈球形(如图甲),地面的蜡烛火焰呈锥状(如图乙),而且空间站的蜡烛火焰比地面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空间站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

    ②在空间站的微重力条件下,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流向四周扩散,因此火焰呈球形;地面上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流向上扩散,因此火焰呈锥状

    ③空间站内没有空气,因此蜡烛火焰比较微弱

    ④在空间站的微重力条件下,氧气的流动性差,因此蜡烛火焰比较微弱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④
  • 12. (2024九上·硚口月考) 利用图1装置研究H2O2的分解反应,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图2中的a点对应的操作是推动注射器活塞 B . 对比b点和e点不能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 C . 对比c点和e点可以验证反应速率与H2O2的浓度有关 D . 该实验不能证明MnO2对H2O2的分解起催化作用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26分)
  • 13. (2024九上·硚口月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请根据以下实验操作回答问题。
    1. (1) 某同学要称量如图1所示质量的食盐,由于操作失误,其不小心将食盐与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则该同学实际称量的食盐质量为g。

    2. (2) 某同学要量取8mL的水并加热,除了需要试管、试管夹、量筒外,还需要图2仪器中的(填序号),若量取过程中采用俯视的读法,则量取水的实际体积8m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 (3) 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试管底处;

      ②试管外壁应该干燥,试管中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③若酒精灯碰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④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⑤实验结束后,离开实验室前用肥皂等清洗双手。

  • 14. (2024九上·硚口月考)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国倡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绿色发展理念,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
    1. (1)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图1所示为空气成分示意图,其中X气体是,M代表的物质属于(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 (2) 图2是武汉市某日空气质量日报,其中首要污染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3. (3) 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填序号)等。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氮气        ④一氧化碳        ⑤臭氧

    4. (4) 为保护武汉市空气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做到的减少PM2.5的措施有
  • 15. (2024九上·硚口月考)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如图所示。

    1. (1) 实验一:图②中木炭燃烧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2. (2) 实验二:图④中引燃铁丝下端系着的火柴后,待时将铁丝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铁丝在图⑤中实验现象为
    3. (3) 实验三:图⑦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燃烧结束后取出燃烧匙,立即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并振荡,若将集气瓶倒转,发现玻璃片被“吸住”而不掉下来(如图⑧),请猜测此时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4. (4) 比较归纳:根据上述铁丝、木炭和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差异,说明可燃物能否燃烧或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有关。
  • 16. (2024九上·硚口月考)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常用的实验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中①的名称,若选用装置DE或DF组合来制取并收集氧气,该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2. (2) 某同学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备氧气,发现反应速度太快,为获得平稳的氧气流,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
    3. (3) 某气体X可用E装置收集,若改用G装置,则气体X应从(填“a”或“b”)处通入,这种气体收集方法叫做(填“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
  • 17. (2024九上·常德期中)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催化剂等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的系列探究,该小组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g不同的催化剂,再分别向试管中加入浓度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20mL,进行了如表实验:

    序号

    催化剂

    温度

    实验现象

    MnO2粉末

    常温

    持续产生气泡,速率适中,气流平稳

    红砖粉末

    60℃

    持续产生气泡,速率适中,气流平稳

    红砖小颗粒

    常温

    缓慢,有少量气泡逸出

    块状红砖

    常温

    十分缓慢,几乎看不到气泡

    1. (1) 实验甲中发生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2. (2) 对比实验甲和实验乙,某同学认为MnO2粉末和红砖粉末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具有相同的催化效果,你认为此结论是否科学?(填“是”或“否”)。理由是
    3. (3) 能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与催化剂形态有关的实验组合是(填实验序号)。
    4. (4) 在常温条件下,另取2g红砖小颗粒,向其中加入浓度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20mL,继续实验,发现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比实验丙快,请你据此写出一条规律性结论
    5. (5) 为了更精确的比较二氧化锰粉末与红砖粉末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做对比实验,以生成30mL气体为标准(其他可能影响的因素均已忽略)设计了两组实验(如表所示)。实验中的“待测数据”是指

      实验序号

      5%过氧化氢溶液20mL

      其他物质质量

      待测数据

      20

      二氧化锰粉末1g


      20

      红砖粉末1g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