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司马迁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一种是求利致富,另一种是享乐。第一种本能是一切为了财富,第二种本能是要牺牲财富换取一切。司马迁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应当顺应自然,使人类能够发挥上述两种本能,这样社会才能富裕安定。司马迁认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上策是顺其自然,对经济活动不加干涉,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用教育的方法说服人民,最后才是用刑罚的方法说服人民;下策是与民争利。根据儒家的思想传统,中国千百年来对“富裕”采取否定的态度,耻谈富裕,耻谈经济;但司马迁对这一问题持反对态度,他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衣食充足的社会,公众讲求礼节,热心公益;一个贫穷的社会,人民缺乏礼让,铤而走险,社会不安。
——摘编自袁贞《西汉时期桑弘羊与司马迁经济思想之浅议》
材料二:宋代诗词与商业变革
类别 | 宋词中商业词汇 | 数目 |
商人 | 商贾、商客、贾客、贾人,商贩、贾贩、贩夫、贩妇,行商、坐贾、南商、北贾,富商、富贾、巨贾、巨商、估客,牙人、牙侩,胡贾、蛮贾、蛮商、贾胡、商胡,海商、海贾等 | 400项 |
集市 | 坊市、河市、水市、山市、村市、草市、墟市,早市、晚市、夜市,鱼市、酒市、药市、蚕市、花市、灯市等 | 400余项 |
酒家 | 酒家、酒楼、酒店、酒旗、酒帘等 | 近600项 |
贸易 | 商舶、商船、商旅,榷场、互市,铁钱、楮币(交子),关征、征榷等 | 300余项 |
高频词 | 商、市、卖、买、典、钱、征等 | 多至数千项 |
鬻、贩、货、店、楮、币、赊等 | 数百项 | |
贸、榷、税、赁等 | 数十项 |
材料三: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得海禁政策相比明初实行时更不符合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嘉靖倭乱”发生后,明朝严行海禁并废除了市舶司,这使得番商失去了合法的贸易渠道,大兴走私贸易。海商也逐渐转为了海盗,“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齐民也”。福建巡抚谭纶奏称:“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凡也,大抓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若一切禁罢,则有无何所于通,衣食何所从出。如之,何不相率而引为盗也。”中央政府中也有很多同谭纶持相同观点的大臣,明朝上层最终开始考虑更适合实际情况的政策。1567年,明穆宗宣布在福建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海”。“隆庆开海”带来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朝廷也越来越重视海澄舶税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这是除了维持稳定海疆以外的又一重要好处。因此,明朝政府制定并不断完善海澄舶税的制度,以官方政策的形式将税收分类并固定下来,这为中国开启海洋贸易国际化奠定了政策上的基础。
——摘编自薛振威《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
材料
时间 | 重大事件 |
1840—1842年 |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1856—1860年 |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
1871年 |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
1874年 |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
1883—1885年 |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
1888—1889年 |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
1894—1895年 |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
19世纪90年代 |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
1900—1901年 | 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