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4-11-12 浏览次数: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分)
  • 1. (2024九上·江油月考)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ráo) 婷(pīng)   嘶哑 沉醉 B . 腰(zhé)   摇(yè) 汹踊 呢喃 C . (miǎn) 忧(qì) 风骚 喉咙 D . (yán)   然(wǎng)    凝望 风润
  • 2. (2024九上·江油月考)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风骚  骚动  骄奢  骄美 B . 分析  折腰  欣赏  拆散 C . 大雕  雕刻  凋零  倜傥 D . 腊月  蜡象  蜡烛  瓦喇
  • 3. (2024九上·江油月考)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人间四月天,清丽典雅地涉水而来,清清浅浅,让你尽展笑颜。 B . 为了迎接四月,大地做了太多隆重的准备。 C . 四月的风恣意地亲吻着我们的脸,轻轻摇曳着我们的心。 D .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 4. (2024九上·江油月考) 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一首超然物外的《乡愁》,连缀起大陆和台湾的遥思和怀念,从而成为两岸隔海相望、举杯邀约的信使。 B . 余光中的诗歌一直有一种魂牵梦绕的乡愁和微末的苦楚,其性情里不仅有思乡的忧郁,更有济世的抱负。 C . 艾青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D . 余光中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的十一年,教学与研究并重,培养出不少日后在香港文坛崭露头角的新秀。
  • 5. (2024九上·江油月考) 小明积累了关于“月亮”文化内涵的相关知识,请帮他把以下的句子组合成连贯的话。(ㅤㅤ)

    ①不是吗?是月亮让李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大胆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②除此之外,她还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装点我们的家园和生活。

    ③是的,这就是月亮,她在浩瀚幽深的宇宙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现给我们。

    ④数亿万年来,月亮从来没有埋怨过广寒宫的寂寞,她似乎知道寂寞的苦痛,所以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遣寂寞。

    ⑤月亮也似乎懂得那些游子的心,她总是希望每一个游子能够平安回家。

    A . ③①②⑤④ B . ④①⑤②③ C . ④⑤①②③ D . ③①⑤②④
二、默写(共10分)
  • 6. (2024九上·江油月考)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1) 在《行路难(其一)》中最能表现李白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
    2. (2)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运用两个典故,写出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人事全非,恍若隔世,无限怅惘。
    3. (3)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告诉我们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 (4)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写:
    5. (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
三、综合读写(共4分)
  • 7. (2024九上·江油月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的美景会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激发内心的情感。请参与以“爱自然,护自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 (1) 请认真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材料二:据敦煌壁画记载,北周的《福田经变》是一个独特的经变题材,其中包含了倡议人们安设桥梁便利行人、打井使渴乏者得饮、常施医药疗救病人、兴立堂阁、植树造园等社会慈善服务的珍贵画面。这是敦煌壁画中首次出现古人植物。

      材料三: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临近,武汉学院今年的植树节活动与往年有些不同,参加植树的师生不仅要种树,还要“养树”,种下的树木由种植人领养,学生在校期间要对树木进行维护,毕业了也应每年来“看望”一次自己种植的树木。

    2. (2) 品读下面的漫画,根据画面内容,解读其寓意。

四、古诗词赏析(共4分)
  • 8. (2024九上·江油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春

    1. (1) 结合这首诗的主旨,说说诗人为什么以煤作意象。
    2. (2) 有人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时说:“强烈的反差,激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五、文言文阅读(共13分)
  • 9. (2024九上·江油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与长子受之

    朱 熹

    ㅤㅤ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 , 不待远离膝下 , 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 , 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注】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ɡǔ):搅乱,扰乱。④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⑥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⑦无忝(tiǎn):不要辱没。忝,辱。

    1.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盖汝

                      

      ②力改

                      

      ③不 , 则徒劳费

                      

      兴夜寐

                      

    2. (2)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汝 若 到 彼 能 奋 然 勇 为 力 改 故 习 一 味 勤 谨 则 吾 犹 可 望。

    3.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待远离膝下,千里从师。

      ②恐汝在家汩于俗务,不得专意。

    4. (4) 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六、现代文阅读(共29分)
  • 10. (2024九上·江油月考) 现代文阅读

    冬景

    贾平凹

        早晨起来,匆匆到河边去。一个人也没有,那些供人歇身的石凳儿空着,连烫烟锅磕烟灰留下的残热也不曾存留,手一摸,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堤下的渡口,小船儿依然系在柳树上,却不再悠悠晃动,横了身子,被冻固在河里。船夫没有出舱,弄他的箫管吹着,若续若断,似乎不时就被冻滞了。或者嘴唇不再软和,不能再吹下去,便在船下的冰上燃一堆柴火,烟长上来,细而端。什么时候,火堆不见了,冰面上出现一个黑色的窟窿,水咕嘟嘟冒上来。

        一只狗,白绒绒的毛团儿,从冰层上跑过对岸,它在冰面上不再是白的,是灰黄的。后来就站在河边被砸开的一块冰前,冰里封冻了一条小鱼,一个生命的标本。狗便惊奇得汪汪大叫。

        田野的小路上,驶过来一辆拉车。套辕的是头毛驴,样子很调皮,公羊般大的身子,耳朵上、身肚上长长的一层毛。主人坐在车上,脖子深深地缩在衣领下,不动也不响,任毛驴跑着。落着厚霜的路上,驴蹄叩着,干而脆地响,鼻孔里喷出的热气向后飘去,立即化为水珠,亮晶晶地挂在长毛上。

        最安静的,是天上的一朵云和云下的那棵老树。

        吃过早饭,雪又下起来了。没有风,雪落得很轻、很匀、很自由,在地上也不消融,虚虚地积起来,什么都掩盖了。天和地之间,已经没有了空间。

        只有村口的井,没有被埋住,远远看见往上喷着蒸气。小媳妇们都喜欢来井边洗萝卜,手泡在水里,不忍提起来。

        这家老婆婆,穿得臃臃肿肿,手上也戴了蹄形手套,在炕上摇纺车。猫儿蜷在身边,头尾相接,赶也赶不走。孩子们却醒得早,趴在玻璃上往外看。玻璃上一层水汽,擦开一块,看见院里的电线差不多指头粗了:

        “奶奶,电线肿了。”

        “那是落了雪。”奶奶说。

        “那你在纺雪吗?线穗子也肿了。”

        他们就跑到屋外去,张着嘴,让雪花落进去,但那雪还未到嘴里就化了。他们不怕冷,尤其是那两只眼睛。他们互相抓着雪,丢在脖子里,大呼小叫。

        麦苗在厚厚的雪下,叶子没有长出来,也没有死去,根须随着地气往下掘进。几个老态龙钟的农民站在地边,用手抓着雪,吱吱地捏个团子,说:“好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热,五谷就不结了。”他们笑着、叫嚷着回去煨烧酒喝了。

        雪还在下着,好大的雪。

        一个人在雪地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冬景。前脚踏出一个脚印,后脚抬起,脚印又被雪抹去。前无去者,后无来人,也觉得有些超尘 , 想起了一首诗,又道不出来。

        “你在干什么?”一个声音问道。

        他回过头来,一棵树下靠着一个雪柱。他吓了一跳,那雪柱动起来,雪从身上落下去,像蜕落掉的锈斑,是一个人。

        “我在作诗。”他说。

        “你就是一首诗。”那个人说。

        “你在干什么?”

        “看绿。”

        “绿在哪儿?”

        “绿在树枝上。”

        树上早没有了叶子,一群小鸟栖在树枝上,一动也不动,是一树会唱的绿叶。

        “你还看到什么了?”

        “太阳,太阳的红光。”

        “下雪天没有太阳的。”

        “太阳难道会封冻吗?瞧你的脸,多红;太阳的光看不见了,却晒红了你的脸。”

        他叫起来:“你这么喜欢冬天?!”

        “冬天是庄严的,静穆的,使每个人去沉思,而不再轻浮。”

        “噢,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不,是分号。”

        “可惜冬天的白色多么单调……”

        “哪里!白是一切色的最丰富的底色。”

        “可是,冬天里,生命毕竟是强弩之末了。”

        “正是起跑前的后退。”

        “啊,冬天是个卫生日子啊!”

        “是的,是在做分娩前准备的伟大的孕妇。”

        “孕妇?!”

        “不是孕育着春天吗?”

        说完,两个人默默地笑了。

        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

    1. (1) 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本文中的特定含义。
    2. (2) 文章的题目为“冬景”,作者依次描写了哪三幅冬景图?
    3. (3)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冷得像被烙铁烫了一样地生疼。

      ②奶奶,电线肿了。

    4. (4) 文章结尾“两个陌生人,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观赏冬景,却也成了冬景里的奇景”可谓点睛之笔,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1. (2024九上·江油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旧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细腻。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有删改)

    1. (1) 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2. (2) 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4. (4) 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做简要评析。
    5. (5) 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
  • 12. (2024九上·江油月考) 阅读下面三个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由此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我们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环节的淬炼。

        《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其本意是爱孩子,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我们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的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

    (选自韩震《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光明日报》2019年1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二
        2019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高中生将“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未来的理想职业。

        调研也发现,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摘自《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长沙晚报,2020年4月16日)

    材料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治家格言》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耕读传家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选自《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民日报》2020年4月30日,有删改)

    1. (1) 材料一第二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2. (2) 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3. (3) 材料一中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七、作文(共30分)
  • 13. (2024九上·江油月考) 作文。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请以“选择”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