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②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③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所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④原子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⑤若两种粒子属于同一种元素,则这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等
⑥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⑦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8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带负电的粒子后,才引起了人们对原子模型的探索。那么电子带负电荷,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呢?还是集中分布呢?这引起了物理学家们的兴趣。
1910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后,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向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少数α粒子的运行轨迹发生了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的角度超过90°,有的甚至达到了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卢瑟福认为,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遇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散射是不可能的。
根据文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催化剂的知识后,想探究氧化铜(CuO)能否在过氧化氢(H2O2)分解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同时探究催化剂的选择性。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氧化铜作为催化剂是否具有选择性?
【作出假设】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且对特定反应具有选择性。
【实验验证】
步骤1.准确称取少量氧化铜固体,加入到盛有5mL5%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到有少量气泡产生。
步骤2.分别用等质量的二氧化锰和氧化铜固体,重复步骤1实验,观察到加入二氧化锰的试管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加入氧化铜的试管中有较多气泡产生。
步骤3.取少量氧化铜固体加入到盛有5mL某未知溶液X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1)由实验可知,氧化铜能(填“加快”或“减慢”)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2)比较步骤1和步骤2中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催化剂对过氧化氢的催化效果(填“相同”或“不同”),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比氧化铜(填“好”或“不好”)。
(3)若在步骤3中,加入氧化铜无明显现象,则可说明氧化铜作为催化剂具有一定的。
【实验拓展】
该小组同学想进一步探究氧化铜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
(4)称量步骤1反应后氧化铜的质量,发现其质量与反应前相比(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另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步骤2反应后的氧化铜固体,观察到现象与步骤2相同,由此可得出结论:氧化铜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某实践活动小组在老师带领下,对空气质量检测开展一系列项目式学习。
活动一:安装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
(1)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具有成本低、体积较小、功耗________(填“高”或“低”)等优点。
通过云平台监控系统连接手机、电脑都可实时查看数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环境污染治理。
活动二:调查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
同学们找到一个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如图),记录不同时间显示的数据如表:
项目 | 二氧化氮 | 臭氧/µg | 一氧化碳/µg |
浓度 | 22.0µg/m3 | 35.0µg/m3 | 3.26µg/m3 |
(2)除显示器显示的内容外,还需要检测的空气污染物有________(写一种)。
活动三:进行实践
同学们对某工厂附近的空气质量感到好奇,调研发现工厂长期燃烧煤以获得充足的能量。于是同学们猜测该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气体。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的空气污染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收集一瓶工厂排放的气体,加入品红溶液,振荡 | ________ | 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 |
【反思评价】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下列措施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A.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 B. 定时给空气质量检测站喷雾 |
C. 加强空气质量监控 | D. 小区垃圾露天焚烧避免产生异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