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11-13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注意事项: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要求,每题2分,共24分。
  • 1. (2024九下·黔西南) 1975年,贵州省博物馆人员在位于兴义市附近的顶效镇猫猫山东侧进行发掘,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将猫猫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为“兴义人”。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     )
    A . 元谋人 B . 蓝田人 C . 北京人 D . 山顶洞人
  • 2. (2024七上·东光月考)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下列描述符合河姆渡文化的是(     )
    A . 仅使用打制石器 B . 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C . 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D . 出土了胎壁较薄的黑陶
  • 3. (2024七上·柳州月考)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流域分别出现不同文化群。尽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但在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共同体。这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点是(     )
    A . 多元一体 B . 复杂多样 C . 一成不变 D . 特立独行
  • 4. (2024七上·东光月考) 中国原始农耕文明具有差异性特点。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 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 . 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 C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 . 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 5. (2024七上·柳州月考) 下表是陶寺墓葬(752座)等级分类统计表。据此可知,陶寺遗址所代表的文明(     )

    墓者身份

    “王”者

    贵族

    平民富有者

    平民

    数量(座)

    6

    161

    31

    554

    百分比(%)

    0.8

    21.4

    4.1

    73.7

    A . 已经具备成熟国家形态 B . 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强 C . 形成完备社会管理体系 D . 已出现复杂阶级分化
  • 6. (2024九下·开州期中) 《良渚文化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写道:“良渚古城的河道里还发现动物骨头40多种,其中猪占80%,这些猪大部分都是家养,此外还有老虎等。由此可见良渚养猪业的发达。猪后来成为财富的一种象征,'家'字上面是一间房子,下面是‘豕’,就是说,有房子、有财富才有家”。这说明了(       )
    A . 中华文明存在多元性 B . 中华文明具有延续性 C .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性 D . 中华文明存在差异性
  • 7. (2024七上·邢台期中) 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这表明(     )
    A . 中原地区文化领先 B . 远古传说即为真实历史 C . 彩陶工艺技术成熟 D . 考古发现印证远古传说
  • 8. (2024七上·东光月考)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果给夏商周时期归纳时代特征,下列表述中最恰当的是(     )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 9. (2024九下·安阳模拟) 作为二里头文化重要礼器的陶酒器岙、爵,向北见于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南及由浙江到四川的长江流域一带,西达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一带。这表明(     )
    A . 历史文物,尽出中原 B . 河南工艺,全国领先 C . 早期文明,兼容并蓄 D . 河南商贸,繁荣发达
  • 10. (2024七上·东光月考) “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关于夏、商、周诸朝君王与其执政期间发生大事的对应,正确的是(       )
    A . 汤——任用贤才,使商强大 B . 桀——有所作为,国力强大 C . 周公——牧野之战,灭商建周 D . 周幽王——与民争利,“国人暴动”
  • 11. (2024七上·东光月考)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 .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12. (2024七上·东光月考) 齐桓公在称霸的过程中,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其主要目的是(       )
    A . 排除周边民族威胁 B . 借天子的影响力发展齐国的势力 C . 维护周天子的地位 D . 巩固和维护分封制
二、注意事项:非选择题作答时,答案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 13. (2024七上·东光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

    材料二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三   清明节在黄帝陵公祭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盛事。2014年(甲午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祭祀广场隆重举行……4月3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马英九今天主持2014年遥祭黄帝陵典礼,凸显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寓意。这是马英九任内第4度主祭。

    ——摘自人民网

    1. (1)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以及华夏族是今天哪个民族的前身?
    2. (2) 材料二“轩辕”指的是谁?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从材料二中指出他的贡献有哪些?
    3. (3) 材料三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黄帝怎样的情感?
  • 14. (2024七上·东光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通行于天下时,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选举贤能的人,讲究诚信,重视亲睦,所以人们不只是爱自己的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子女看做子女……)

    ——《礼记·礼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衰微),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出力赚钱)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做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用城郭、护城河等来维护国家的稳固)……故谋用是作(所以,权谋由此而盛行),而兵(战争)由此起(兴起)。

    ——《礼记·礼运》

    材料三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史记·封禅书》

    材料四   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古书记载很多。《史记·殷本纪》中载:“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尚书·汤誓》中载:“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材料五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名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宠爱妲己,终日歌舞,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他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任用小人,迫害正直的大臣。

    1. (1) 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哪种政治制度?列举通过这种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代表。
    2. (2) 指出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制度是哪种政治制度?这种局面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3. (3) 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哪项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
    4. (4) 从材料四、五可以看出,夏朝和商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5. (5) 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变革说明了什么?
  • 15. (2024七上·东光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的落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交通的不便,再加上诸侯国与王室又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的原因。
    2. (2)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上述问题,说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利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