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岁月如歌, 人们在时光中穿梭, 每一刻都在追寻、探索。《藤野先生》里鲁迅对医学的执着追寻, 诠释了他担当的精神和chì①____热的爱国情怀;《列夫·托尔斯泰》里托尔斯泰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展现了他深suì② ____的思想和博大的人文关怀;《美丽的颜色》中③____。这些不朽的灵魂, 激励我们前行, 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愈发丰富与坚强了。 |
①chì热
②深suì
手法 | 名句 | 情思 |
① | 相顾无相识, ②。(王绩《野望》) | 避世隐居 |
借景抒情 | ③?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 ④ |
视觉、听觉 | ⑤,⑥! (刘桢《赠从弟》) | 坚贞志向 |
比喻 | 庭下如积水空明,⑦,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从容闲适 |
比喻 | ⑧,行止依林阻。(曹植《梁甫行》) | ⑨ |
结论: 我们发现古人追寻自然风光, 不仅追寻山水之美,而且追寻内心的丰盈与理想的家园。 |
【甲】
【材料一】顾长康①从会稽还, 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岩竟秀, 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其上, 若云兴霞蔚。”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材料二】永和九年, 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② ,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③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节选
【乙】
南湖④ 【唐】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 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 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 浪花无际似潇湘⑤。 飘然篷艇东归客, 尽日相看忆楚乡。 | 南山 【唐】贺朝 湖北雨初晴, 湖南山尽见。 岩岩石帆影, 如得海风便。 仙穴茅山峰, 彩云时一见。 邀君共探此, 异箓残几卷。 |
【注释】①顾长康, 即顾恺之, 是东晋时期的著名画家。②流觞曲水: 殇读shāng, 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③信: 实在。④南湖, 即绍兴鉴湖; 南山, 即绍兴会稽山。⑤潇湘, 指湘江。
字 词 | 方 法 | 解 释 |
①千岩竞秀 | 参考成语法: 物竞天择 | ⑴ |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课内联系法: 无丝竹之乱耳 | ⑵ |
③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查阅字典法: ①恰逢; ②会议; ③相会, 聚会 | ⑶ |
所 以 游 目 骋 怀 足 以 极 视 听 之 娱 信 可 乐 也
A.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草木蒙笼其上, 若云兴霞蔚。
B. 野船著岸偎春草, 水鸟带波飞夕阳。
①诗中寓情。温庭筠与贺朝在《南湖》《南山》中各自寄寓了怎样的情思?
②文中寓意。“会稽”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象和情感寄托, 请结合【甲】文二则材料中提到的“会稽”,谈谈古人追寻的情思有何不同。
采访对象 | 采访内容摘录 | 采访所思 |
① | 讲述自己出身富农家庭,却备受祖母欺凌,最后把她的烟盘踢了;湖南发生饥荒,带领穷人抢粮。 | 根据采访内容,联系他的经历,说说这位红军领袖追寻怎样的生活。② |
朱德夫人 | 我认为我丈夫朱德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他喜欢运动,打仗时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有受过伤。 | ”对朱德夫人的采访,起何作用? ③ |
毛泽东 | 与人辩论还大方认输。我从来没有看见他生过气,不过我听到别人说,他有几次曾经大发脾气,使人害怕。” | 既说毛泽东辩论大方认输,又说他大发脾气,是否前后矛盾? ④ |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中国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让我们追寻叶嘉莹先生的足迹,去感受她博大的情怀。
叶嘉莹:用生命放歌,为文化传薪
陈玉洁
①1974年,叶嘉莹终于得以第一次回国探亲。当时她从加拿大经香港到广州,再从广州飞抵北京。“三十年不通音信,当从飞机上看到北京城的两排灯火,我想,那是不是我当年的旧游之地长安街呢?我就流下泪来了。”叶嘉莹说。
②1977年再次回国,叶嘉莹发现,青年人在看《唐诗三百首》,西安、桂林的导游都会背诵古诗,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中,花圈和挽联上写的也都是旧体诗。“我想,我们中华民族毕竟是一个文化根底浓厚的民族,在普遍的人民的心里,都还是很习惯旧诗词的。”叶嘉莹萌生了回国教书的念头。
③“一个人不经过绝大的困苦,不会觉悟。”[A]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作出一个重大选择,毅然决定回国,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我要把我投向古典诗歌,做古典诗歌传承的事业。”虽然在国外生活安稳,但“诗词的那生命、那感情、那文化,它的根,一定是在中国”。
④1978年,暮春的一个黄昏,叶嘉莹经过温哥华家门前的一片树林去寄信,向国家教委申请回国教学。满街的花树,一地的樱花,让她警醒年华似水,人生易老。
⑤1979年,叶嘉莹回国,先是被安排在北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后应恩师顾随先生之友李霁野教授之邀,到南开大学任教。在海外每讲到杜甫诗“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双眼就会满含泪水的叶嘉莹终于回到了祖国。
⑥“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讲学?我越老,读古人的书籍,就越觉得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真是灿烂辉煌。我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生命的,是诗词的创作。不只因为语言文字有胜人之处,更是因为这些作者是用他们的生命来写作诗篇,用他们的生活来实践诗篇。这是这些作品打动我的原因,也是我愿意把这些作品里他们的生命、他们的感情、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格传给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原因。”
⑦有评论说,叶嘉莹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古典诗词专家,是因为她投入与付出的是生命,诗歌启蒙了她、丰实了她、支撑了她,反过来她又用一生的痛苦与欢乐报答诗歌。而叶嘉莹自己说:“我是真的热爱中国古典文学。不管教《论语》《孟子》,还是唐诗、宋词,我是把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的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实践都结合在里边的。”
⑧她说,自己虽然老了,但还有这么多年轻人。“我在等待,有没有一粒种子,因为我的讲解而留在年轻人的心里。多少年之后,我要等着这一粒种子,会发芽,会长叶,会开花。”
⑨刚归国时,南开中文系为叶嘉莹安排的课程是汉魏南北朝诗,每周上两次课,每次两小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学生们如饥似渴,不仅是南开学生,天津其他学校的学生也赶来听课,把一间大约可容纳300人的阶梯教室挤得满满当当。
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她受邀到全国几十所高校讲学;又应各社会团体邀请举办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系列专题讲演。[B]凡开讲时,必定人头攒动,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无不欢喜赞赏。
⑪1989年,叶嘉莹退休。她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中国港澳台等地区的古典诗词诗坛上。她的很多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著名的专家、教授。还有一批欧美学生,已成长为汉学专家,活跃在欧美讲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⑫她还捐献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10万美元)建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用以吸引和培养国内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普及和研究工作。其中,“驼庵”是老师顾随的别号,“永言”则取自大女儿和女婿的名字。
⑬现在,叶嘉莹以90岁的高龄,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准备讲课、讲演,开会,看学生的论文……
⑭叶嘉莹崇尚钟嵘《诗品》中的话:“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让人在贫贱的时候不愁苦,让内心保持平和,没有比读诗更好的了。“诗是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品性的。很多人问我90岁了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说,是学诗的缘故。”
(选自《人民画报》, 有删改)
[A]经历过丈夫入狱、自己被捕、失去工作、女儿女婿离世的叶嘉莹, 作出一个重大选择, 毅然决定回国, 把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给年轻人。
[B]凡开讲时, 必定人头攒动, 从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到七八十岁的专家学者, 无不欢喜赞赏。
我选,朗读设计及理由:
同学们拟制作一份以“追寻师道精神”为主题的新闻宣传册, 资料组收集了以下资料,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先生之为,在于弘扬一种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为教师的自我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全社会的尊师重教赋予了时代内涵。 先生之为,也须有关爱相伴、温暖同行。只有在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包容的社会里,尊师重教才能蔚然成风,让每一位教师安居乐业、心无旁骛。 “四十而不惑。”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但愿每一位教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教育强国的历史征程中,挥毫大写人生,不负人间芳华。 谢谢您,大先生! ——有删改《浙江教育报》2024年教师节特刊 |
【材料二】
思想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思想之辉
1906年,王国维先生提出“完全之人物”的教育宗旨观,进行有效的“四育”:体育是对身体的训练,智育是对认知的培养,德育是对意志的培养,美育是对精神的培养。1912年2月,在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蔡元培先生首倡“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识之卓
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学问的十个人》中,除“儒学四大家”明代王阳明之外,两位是浙江近现代教育家:敢有“平生不识章太炎,访尽名流亦枉然”架势的章太炎先生,在历史、哲学、政治、医学、朴学等领域造诣精深,鲁迅、黄侃、钱玄同均为其学生;“新儒家三圣”之一的马一浮先生,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研探卓绝,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品行之笃
1984年,“五子登科开学运,一家小院有科名。家庭幸福斯为美,不愧先驱做典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的这首诗,写给严济慈先生一家。一生怀抱“向往光明,理工救国”信念的他,是中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石英扭电定律发现者。他“严”“慈”兼“济”培育子女,8个子女姓名的后缀是“光”。他的一家,被称为“小中科院”。
——有删改钱江晚报公众号9月10日
【材料三】
中新网杭州9月10日电“没有人天生知道怎么做个好医生。有一位好老师,才能把仁心仁术传承下去,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好医生。”聊起“老师”这个话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终身教授盛吉芳发出如是感慨。
“马老师今年96岁高龄了,还在做科研、发论文。一年发出的两三篇论文,都是他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里的。”在盛吉芳眼中,马亦林就是本“百科全书”。“查房教学时,不管我们问什么,他都知道。”盛吉芳说,马老师在临床工作与教学工作中非常严谨、认真、严肃。这股子劲她都看在眼里,牢记在心,也播种在了她日后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
如今,只要有新病人住进医院,不论时间多晚,盛吉芳都会去病房看一下。哪怕周末休息,盛吉芳也会跑到医院查房。“这些对患者负责的习惯,我们都是从马老师那里传承下来的。”盛吉芳说。
“水猩花莫悲伤”——这句马亦林课堂上的传染病诊断口诀。这是几代医学人传唱的“童谣”,也是“马门”桃李之间的暗号。
“马老师在生活上给我们这些学生很多帮助。”盛吉芳的孩子一岁多时,全家人的粮票在家被小偷洗劫一空,马老师得知后,想办法帮她匀了几张粮票救急。“后来我才知道,其实马老师一家当时也很困难。”盛吉芳说。艰难岁月中的一箪食、一瓢饮,价逾金玉,让盛吉芳感念了一辈子。
那只手的温度,他至今记得。
“还有很多前辈老师们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学会怎么做个好医生。”盛吉芳说。
这是一位医学老师的故事,也是所有老师的故事。
这故事像极了一个“圆”——一个医学生遇到过好的医学老师,被好的医学教育滋养过,最终自己也成了一名好的医生以及医学老师。
医学教育,一手托举着民族强健、百姓康泰的梦想,一手紧握着人才兴国、教育强国的火把。在医学生们看来,践行老师一生挚爱的事业,为百姓的健康福祉而奋斗终身——就是学生对老师最好的致敬。
——中新网杭州2024年9月10日
1.要:体现主题性;2.新:体现时效性;3.近:体现贴近性;4.趣:体现生动性; 5.美:体现观赏性;6.深:体现思想性 ——《新闻记者讲好故事六字诀: 要、新、近、趣、美、深》 中国记协网 |
采访目的 | 通过访谈让读者了解马亦林的事迹,希望更多的人学习马亦林的高尚精神。 | |
采访对象 | 马亦林 | 盛吉芳 |
采访问题 | 问题一:96岁高龄的您,为何还要这么辛苦做研究?问题二:① | 问题三:② |
宣传册结语要求: 1. 强调品质; 2. 情感共鸣; 3. 呼吁行动
示例:
真正的英雄眼中没有越不过的高山,真正的勇士脚下永远是攀登的足迹。陈健,他是哨所最年长的兵,见证了哨所从初建到现在的变化, 他的故事是坚守与奉献; 费叶胜, 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大学生士兵, 参军入伍后被分配到西藏山南军分区某边防团, 他的经历体现了新时代青年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军旅生活的热爱。边防战士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为国家、为民族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将永远被历史铭记,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 我们要以这些榜样为标杆, 从“榜样之光”中汲取对党忠诚、一心为民、勇于担当的前行力量,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点燃“青春之火”。
历史不可“穿越”, 时光无法倒流, 往事不可重现, 但它们能在文字中再次追寻。追寻远去的背影,再现那些真实存在的别样人生; 追寻奇异的山水, 吟咏那些荡涤心灵的美丽篇章; 追寻迅捷的新闻, 感受那些动人心弦的美丽瞬间……
请以“追寻”为话题, 任选一个任务写作。
任务 | 写作内容 | 参考文体 |
任务一 | 叙述“追寻精彩人生”的事,追寻那些远去的背影和别样的人生 | 回忆性散文或传记 |
任务二 | 描写自己苦苦追寻终于见到的山水风光或人文胜迹,展现那些迷人的景致和动人的情思 | 写景抒情类散文 |
任务三 | 报道“追寻梦想”的精彩瞬间,感受生命动人的魅力 | 新闻 |
要求:⑴自拟题目, 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⑵不少于600字;⑶文中不要出现包含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